- 年份
- 2024(10393)
- 2023(15242)
- 2022(13445)
- 2021(12647)
- 2020(10795)
- 2019(25262)
- 2018(24915)
- 2017(48701)
- 2016(26051)
- 2015(29410)
- 2014(29146)
- 2013(28517)
- 2012(25728)
- 2011(23028)
- 2010(22935)
- 2009(20820)
- 2008(20048)
- 2007(17283)
- 2006(15020)
- 2005(12794)
- 学科
- 济(104177)
- 经济(104068)
- 管理(75848)
- 业(71976)
- 企(61486)
- 企业(61486)
- 方法(52834)
- 数学(46187)
- 数学方法(45367)
- 财(26392)
- 农(26308)
- 中国(24967)
- 学(22695)
- 业经(22511)
- 地方(19832)
- 理论(19341)
- 农业(17738)
- 贸(17652)
- 贸易(17643)
- 技术(17489)
- 易(17074)
- 务(16807)
- 和(16802)
- 财务(16715)
- 财务管理(16678)
- 制(16400)
- 企业财务(15789)
- 环境(15230)
- 划(14565)
- 银(13212)
- 机构
- 大学(363148)
- 学院(361186)
- 管理(147545)
- 济(139243)
- 经济(136198)
- 理学(129390)
- 理学院(128004)
- 管理学(125219)
- 管理学院(124600)
- 研究(114428)
- 中国(83089)
- 京(76542)
- 科学(72884)
- 财(63829)
- 所(56127)
- 农(55869)
- 业大(55006)
- 中心(52267)
- 财经(51925)
- 研究所(51519)
- 江(50981)
- 范(47880)
- 北京(47705)
- 师范(47424)
- 经(47349)
- 农业(43688)
- 院(42224)
- 州(41667)
- 经济学(41160)
- 财经大学(38920)
- 基金
- 项目(256181)
- 科学(202098)
- 基金(186184)
- 研究(185470)
- 家(162231)
- 国家(160923)
- 科学基金(139483)
- 社会(115772)
- 社会科(109771)
- 社会科学(109741)
- 省(100351)
- 基金项目(98767)
- 自然(92702)
- 自然科(90641)
- 自然科学(90617)
- 自然科学基金(88950)
- 教育(87147)
- 划(84511)
- 资助(77685)
- 编号(75985)
- 成果(60452)
- 重点(57069)
- 部(56409)
- 创(53462)
- 发(53187)
- 课题(51860)
- 创新(49784)
- 科研(49370)
- 教育部(48631)
- 大学(48108)
- 期刊
- 济(142983)
- 经济(142983)
- 研究(101820)
- 中国(65022)
- 学报(57425)
- 管理(53236)
- 科学(52860)
- 农(48974)
- 财(48122)
- 大学(44120)
- 教育(42896)
- 学学(41315)
- 技术(34634)
- 农业(34395)
- 融(24293)
- 金融(24293)
- 财经(24180)
- 业经(24048)
- 经济研究(23502)
- 经(20591)
- 图书(19639)
- 统计(18322)
- 技术经济(18261)
- 问题(18217)
- 业(18211)
- 科技(17920)
- 策(16868)
- 版(16677)
- 理论(16668)
- 商业(15867)
共检索到508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永清 张庆普
将知识吸收能力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利用能力和知识清除能力5个维度,构建了企业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的评价方法,借助该方法对吸收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进行权重的排序评价,研究结果对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模糊一致偏好关系 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穆琳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对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功能的整体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7所财经院校专家进行咨询,构建了财经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的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财经院校教师绩效的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进行权重的排序评价,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对财经院校教师绩效的评价及提升有借鉴意义。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王娟茹
建立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模糊AHP和TOPSIS的评价方法。借助模糊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三角模糊权重,并用重心法对模糊权重进行反模糊化;运用模糊TOPSIS方法构建模糊加权评价矩阵,计算各企业方案与理想解之间的相对贴近度,从而比较出各企业吸收能力强弱。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模糊AHP 模糊TOPSIS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常孝军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往往被忽视。文章以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绩效管理的正向关系。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及团队参与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助于促进组织知识吸收,而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外部信息及机会,对外部信息进行转化运用,适时掌握市场先机,赢得客户并取得企业绩效。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康青松
本文基于吸收能力和进入方式的交互模型,对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网络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知识转移并非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对绩效产生影响,吸收能力还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商务网络和政府网络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进入方式调节子公司的政府网络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知识转移 吸收能力 网络 绩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公广 施杰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秦佳良,张玉臣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勋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构成,组织惯例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支持和保障,吸收能力是企业执行组织惯例的结果体现。本文根据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不同对与之关联的组织惯例进行划分,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内容框架,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作用机理及惯例间作用关系。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惯例 组织学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素平 吴志岩
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敬学 费奇
本文从指挥决策的需求出发 ,根据决策者提出的模糊偏好要求 ,结合情报满意度和情报在各属性上的达成程度 ,提出了一种新的情报筛选方法。利用此方法 ,情报人员可有针对性地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情报 ,为实施快速、有效的指挥决策创造了一定条件。
关键词:
情报 决策方法 模糊评价/情报过滤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密 于玲玲 王德凯
基于成本与收益理论,整合信息源质量与信息源可获取性,引入个体差异变量——学习导向与吸收能力,提出一个统一模型,探讨在工作任务情境下信息源偏好的形成机制。360份问卷分析显示,信息源质量、信息源可获取性分别对信息源偏好有显著促进、抑制作用;学习导向与吸收能力对这两种作用的联合调节效应显著;吸收能力调节信息源质量、信息源可获取性与信息源偏好的关系有赖于学习导向;学习导向低、吸收能力高的员工,对信息源质量与信息源可获取性的态度发生转变,最小努力原则发挥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本文在分析目前理论界研究知识转移模式的三类模型(即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式、交流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交流模型为框架,借鉴其他两类模型的主要观点,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并绘制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矩阵,从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的过程特性,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技术合作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