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8)
- 2023(10018)
- 2022(8622)
- 2021(8121)
- 2020(6891)
- 2019(15922)
- 2018(15607)
- 2017(30541)
- 2016(16172)
- 2015(17858)
- 2014(17631)
- 2013(17064)
- 2012(15548)
- 2011(13652)
- 2010(13036)
- 2009(11535)
- 2008(10777)
- 2007(9057)
- 2006(7379)
- 2005(6114)
- 学科
- 济(65688)
- 经济(65628)
- 管理(47425)
- 业(43878)
- 企(36336)
- 企业(36336)
- 方法(34132)
- 数学(30863)
- 数学方法(30433)
- 财(16981)
- 农(16576)
- 地方(15840)
- 环境(14578)
- 中国(14217)
- 学(13214)
- 业经(12845)
- 务(11600)
- 财务(11564)
- 财务管理(11542)
- 农业(11205)
- 企业财务(11079)
- 贸(10912)
- 贸易(10908)
- 划(10783)
- 易(10569)
- 技术(10517)
- 制(9913)
- 和(9856)
- 理论(9076)
- 融(8345)
- 机构
- 学院(216310)
- 大学(215095)
- 管理(88551)
- 济(87228)
- 经济(85580)
- 理学(77991)
- 理学院(77170)
- 管理学(75729)
- 管理学院(75321)
- 研究(68286)
- 中国(49943)
- 京(43973)
- 科学(43826)
- 财(38318)
- 农(35433)
- 业大(34223)
- 中心(33705)
- 所(32476)
- 财经(32000)
- 江(30472)
- 研究所(30242)
- 经(29317)
- 农业(27817)
- 范(27327)
- 经济学(27024)
- 师范(27022)
- 州(26845)
- 北京(26345)
- 院(25904)
- 经济学院(24668)
- 基金
- 项目(163342)
- 科学(130017)
- 基金(120862)
- 研究(115229)
- 家(106332)
- 国家(105523)
- 科学基金(91966)
- 社会(74858)
- 社会科(71144)
- 社会科学(71123)
- 基金项目(65135)
- 省(63693)
- 自然(61735)
- 自然科(60295)
- 自然科学(60276)
- 自然科学基金(59144)
- 划(54401)
- 教育(52963)
- 资助(49126)
- 编号(44581)
- 重点(36931)
- 部(36273)
- 发(34959)
- 创(34391)
- 成果(33077)
- 科研(32382)
- 创新(32268)
- 国家社会(31644)
- 教育部(31067)
- 计划(30803)
共检索到292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华 王云鹏 陈永品 沈奎 杨静学 马跃良
采用《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技术导则》确定的指标体系,在250米格网下,计算了全区的人居环境指数(HEI),并进行了空间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萝岗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4.32~86.06之间,平均人居环境指数为69.27,总体上属于比较适宜区(HEI范围61~80,占88%),局部地区处于一般适宜区(HEI范围24~60,占11%),局部地区属于高度适宜区(HEI范围81~90,占1%)。研究发现人居环境指数高的地方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大。HEI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东区街>夏港街>永和街>九龙镇>萝岗街>联和街。萝岗区人居环境适宜度整体分布态势是:从西向东呈带状递增,从低山、丘陵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涛 王云鹏 冯艳芬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修正的产量因子,通过分解各生产活动成分的生物性资源消耗,计算广州市萝岗区三大产业生态足迹,并对相关产业的代表性企业进行了生态足迹的分析。结果表明:发展高层次农业和第三产业对降低生态足迹有显著效果,从而为萝岗区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新区提供意见。
关键词:
产业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萝岗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亮 吴炳方 张磊
与我国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呈团簇状分布不同,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大、分布散乱,呈现出"满天星"状的分布格局。以渝北、万州和秭归移民区作为三峡典型区,利用面向对象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农村居民点。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和制约农村居民点分布的要素如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水源等进行了分析;借鉴农用地评价方法,利用评价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生成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图。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农村居民点受到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的影响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农村居民点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益敏
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人居环境有其特殊性。怒江峡谷区人居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坡度、坡向、交通、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将指标分级量化后,采用GIS的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定位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怒江峡谷人居环境适宜区域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两侧,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怒江峡谷人居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各县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96,各乡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76。同时分析了怒江峡谷三县各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其环境难以承载现有人口。
关键词:
GIS 人居环境 人居容量 怒江峡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闵婕 刘春霞 李月臣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发展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技术,建立包括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和自然灾害危险度的万州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万州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6.42~84.60。沿长江一带自然适宜程度最高,西北其次,东南部最差。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广,占万州区总面积的31%;一般适宜区居次,占24.81%;临界适宜区占18.92%;高度适宜区面积占15.76%,不适宜地区面积最小,仅占9.5%。万州区总人口的77.13%分布在一般适宜区及其以上的区域,相应面积占全区域的71.58%...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丽明 陈健飞
从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扩展所致生态不利影响出发,本文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为基础,选取已有建设用地作为扩展源,构建地形、地质、生态脆弱性和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体系。在生成的MCR面上,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关键点,为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结果包括:应用本文方法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面、线、点综合特征,比仅进行扩展面评价分析的常规方法更为全面,且更具可操作性;划分出建设用地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禁止扩展区和生态恢复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建设用地在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伟 石培基 冯海春 王旭峰
论文以干旱区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植被指数、水文、气候、交通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人居环境指数(HEI),利用GIS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7.13~84.32之间,整体分布格局为:从西南方向到东北方向适宜性依次降低,适宜、较适宜居住区主要分布在中游和中下游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很大。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区主要以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在石羊河各支流周围,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与流域内居民点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吻合。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状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娄胜霞
以公里格网为基本单元,基于GIS技术,建立包括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水文指数和地被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系统评价遵义市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限制性。研究表明,遵义市人居环境以适宜性为主要特征,自然适宜程度整体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其中44.41%为一般适宜区、54.13%为比较适宜区以及极小比例为临界适宜区;遵义市人居环境自然条件较好,地形、地被、水文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限制性不明显,其中地形条件对人口分布的限制性最强,其次是地被条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房俊峰
县域旅游业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特定投资项目的县域投资环境适宜性评价很有必要。文章构建了度假村项目县域投资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并探讨了指标体系取舍的原则、权重确定的方法选择、指标打分的依据等细节问题。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所得结论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度假村 县域经济 投资环境 适宜性评价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炳贵
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赣州市章贡区宜农、宜林、不宜地为评价目标,系统阐述了GIS在赣州市章贡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和作用.结果表明,宜农一等地、宜农二等地、宜农宜林地、宜林一等地、宜林二等地和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别占23.6%、12.86%、16.69%、34.85%、2.92%和0.07%.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威 赵卫权 苏维词
以黔中地区作为研究区,采用GIS与RS技术,选取地形、土地、植被、气候、水文与石漠化等自然因子,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在评价单因子人居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探讨黔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4.16~88.97之间,平均值为50.02,空间分布上从西北向北、东、南,从中山地貌区域向低中山、河谷、槽坝区域递增,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限制因子;(2)整个黔中地区以一般适宜区为主,占黔中地区总面积的31.76%,其次是临界适宜区,占25.16%,然后是比较适宜区23.13%,不适宜区为10.19%,高度适宜区最少,仅占9.76%;(3)最适宜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小,植被覆盖度高,海拔高度适中,且降雨丰富、地表水资源丰富的中东部区域,不适宜区域分布在毕节市境内七星关区、大方县以及织金县等,平均海拔高度在1 700 m以上的区域,其余零星分布在研究区。
关键词:
GIS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黔中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焰 封志明 杨艳昭
运用GIS技术,基于1km×1km栅格尺度,计算了中国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系统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大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整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递减的趋势;②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东南部,舒适期长达12个月,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等高寒地区为全年气候不舒适区;气候舒适期超过半年(6个月)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强;气候舒适期为12个月的地区,面积不足全国的1%;...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建军 雷征
规划空间耦合是国土规划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自然地类为基础评价单元,从微观尺度梯次开展生态重要性、耕地适宜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进而获取生态保护空间、优质耕地空间和建设开发空间,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对应的空间类型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尺度评价下的空间分区比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划分更加精细,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晓议 曾咺 李军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采用移动窗口法,以250m×250m栅格为基本单元,通过选择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相关研究,并揭示其地理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介于0.255~0.821,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2)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大,占全市面积的34.53%;低度适宜区次之,占22.52%;高度适宜区居第三,占21.14%;中度适宜区占17.84%;不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3.96%;(3)重庆市85.19%的人口分布在低度适宜及其以上的区域,相应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61.5%。实证表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莉 任志远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天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天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5.09%,相应人口最多,占全区总人口的96.1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