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4)
- 2023(10516)
- 2022(8993)
- 2021(8456)
- 2020(7108)
- 2019(16644)
- 2018(16282)
- 2017(31429)
- 2016(16382)
- 2015(18237)
- 2014(17748)
- 2013(17263)
- 2012(15282)
- 2011(13285)
- 2010(12749)
- 2009(11133)
- 2008(10486)
- 2007(8493)
- 2006(6823)
- 2005(5388)
- 学科
- 济(63464)
- 经济(63412)
- 管理(44348)
- 业(42496)
- 企(34000)
- 企业(34000)
- 方法(32796)
- 数学(29856)
- 数学方法(29429)
- 农(17776)
- 财(15656)
- 中国(14395)
- 地方(13975)
- 业经(13863)
- 农业(12467)
- 制(12054)
- 银(11170)
- 银行(11150)
- 贸(11028)
- 贸易(11021)
- 务(10625)
- 财务(10586)
- 财务管理(10565)
- 易(10541)
- 学(10322)
- 行(10275)
- 环境(9946)
- 企业财务(9883)
- 技术(9816)
- 理论(9199)
- 机构
- 学院(213484)
- 大学(213154)
- 管理(87822)
- 济(85188)
- 经济(83525)
- 理学(77516)
- 理学院(76614)
- 管理学(75259)
- 管理学院(74843)
- 研究(62981)
- 中国(49754)
- 京(42889)
- 科学(39027)
- 财(37948)
- 农(33285)
- 业大(32685)
- 中心(32180)
- 财经(31550)
- 江(30044)
- 经(28886)
- 范(28271)
- 所(28180)
- 师范(27993)
- 经济学(26388)
- 农业(26373)
- 研究所(26043)
- 北京(25279)
- 经济学院(24163)
- 州(23833)
- 财经大学(23821)
- 基金
- 项目(159019)
- 科学(127287)
- 基金(117931)
- 研究(115866)
- 家(102307)
- 国家(101458)
- 科学基金(89527)
- 社会(75135)
- 社会科(71399)
- 社会科学(71381)
- 基金项目(64268)
- 省(62231)
- 自然(58945)
- 自然科(57628)
- 自然科学(57618)
- 自然科学基金(56588)
- 教育(53953)
- 划(52311)
- 编号(46292)
- 资助(46133)
- 重点(35495)
- 部(35204)
- 成果(34859)
- 创(34307)
- 发(33799)
- 创新(32091)
- 国家社会(31697)
- 科研(31207)
- 教育部(30732)
- 课题(30682)
共检索到290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学东 王占岐 杨俊 罗长林
利用GIS格网法分析武汉市中心城区不同时点的商业基准地价变化情况,得到商业基准地价变化的系列空间分布图,对比分析其时空特征,并探索商业地价时空差异规律,最后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的灰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商业基准地价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增长幅度逐年上升,在呈现出明显圈层分布的同时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并且武汉市中心城区地价有着从饱和区逐渐向增长区和潜力区发展的趋势;城市商业基准地价演变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达状况、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流动共同驱动的结果。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祚 卢新海 罗翔 周敏 金贵
为了探索城市住宅用途基准地价的空间形态复杂性与多维度空间可视化表达,采集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住宅用途基准地价数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探索性空间分析,实现以基准地价为代理变量来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特征与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反距离加权法更适合基准地价"层级梯田状"空间形态的表达;地理中心与"到中心的距离"作为刻画空间的经典变量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侧视角的空间形态与"价格天际线"、从内到外沿环线土地价格分布变化、各典型方向价格拟合曲线反映的梯度都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边缘"各圈层逐渐下降的趋势,以及城市各扇区间的空间异质性;坡度与坡向特征也进一步印证了土地基准地价高层模型"梯田型"与"环状放射型"的空间形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赖夏华 郭熙 赵小敏 易丹 韩逸
研究目的: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2019年2月份实时监测的商业地价数据,在分析南昌市中心城区商业地价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索驱动商业地价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研究结果:(1)南昌市商业地价均价约10 000元/m~2,属于典型的单中心圈层结构,地价具有空间连续性与非平稳性的特点;(2)南昌市商业地价具有空间相关性且空间相关范围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3)人口密度和公交车站数量显著影响商业地价,公交车站数量对商业地价的增值作用最为明显;(4)通过手机信令反映的实时人流量是驱动商业地价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商业地价对城市资源配置与发展规划具有指示作用,应根据商业地价的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制定差别化的城市管理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辉 刘卫东 周颖
根据系统科学的结构—功能关系理论,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武汉市中心城区1996—2011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演变,探索了土地结构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但在不同的阶段其提高的速度不同。各中心城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其资源禀赋、区位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各中心城区的土地结构和土地功能均逐渐上升;但是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却是变化的。不同中心城区,土地结构与土地功能的关联程度有所差异。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静态结构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不同;且4个二级指标内部之间的两两关联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瞿诗进 胡守庚 李全峰 杨剩富
定量测度微观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是有效揭示住宅地价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本文基于武汉市2007-2015年公开出让的住宅地价样点数据,采用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修正的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测度微观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各要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序变化特征复杂,空间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而言:(1)2007-2015年间,武汉市住宅地价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容积率>医院>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铁>公园。(2)在时序上,城市中心对住宅地价的影响程度呈增强趋势;城市副中心对住宅地价影响整体有所减弱;医院对住宅地价的作用程度呈指数式上涨;地铁对住宅地价增值作用主要发生在开通后;公园的影响持续下降;容积率的影响则在时序上先减后增,与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呈反向变动关系。(3)在空间上,在二环内中心区域,公园、容积率等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较高;而在二环以外,与生活便利性相关的地铁、医院对住宅地价的作用更强;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功能对住宅地价作用在空间上的互补效应明显。基于研究结果,强化景观用地等的宏观配置和保护力度,审慎确定容积率等是当前城市土地管理值得关注的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晏学丽
结合自然资源系统管理改革要求,本文梳理了机构改革以及国家战略调控等对基准地价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武汉市新一轮基准地价更新的总体思路,并结合武汉市的实践,总结了基准地价更新的技术创新方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秀兰 付纪元 吕天宇
职能分异的城市多中心结构有效缓解了资源配置的不经济问题,但同时也对住宅价格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以城市职能各异的武汉"三镇"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对住宅价格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武汉"三镇"中,武昌住宅价格空间分布呈同心圆模式,汉口呈扇形模式,汉阳呈多核心分布模式;绿化率、公园距离和生态环境分别为建筑、区位和邻里特征中对住宅价格作用力最强的驱动因素;差异化城市职能中心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汉口受区位特征驱动影响最强,武昌受区位特征和邻里特征影响最强,汉阳受建筑特征影响最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结合城市中心职能引导要素流通与资源配置、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谭传东 洪歌 吴雪飞
能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增进居民健康及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在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中合理配置绿色空间,同时满足生态效益、社会公平及用地限制等多种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选择空气净化、热岛效应缓解和雨洪调节3项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效益优化目标,使用绿色空间配置基尼系数表征公平性,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化和公平性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社会和环境制约因素,同时集成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权衡生态效益与公平性之间的矛盾。该模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可为武汉以及其他城市区域的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琳 李志刚 程晗蓓
城市公园绿地(UPGS)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UPGS可达性可促进城市宜居、提高居民福祉。进入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人民城市”的背景下,关注中国大城市UPGS可达性的公平性问题意义重大。论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从供给、需求2个方面综合测度可达性,从局部、整体角度评估了UPGS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以此探讨社会公平性。研究发现:(1)区域型、全市型和综合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优于社区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2) UPGS的总体可达性在中心城区呈现“核心—边缘”逐渐递减的空间形态,UPGS数量多、密度大的区域的社区具有更高的可达性水平;(3) UPGS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房价较高的社区,居民的UPGS可达性也较高,UPGS可达性反映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明显。建议未来应重视更加精细化的UPGS布局优化和调控,不同区域和社会群体需求采取选择性策略,落实精准施策。论文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应用大数据和新技术优化指标数据源,采用UPGS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设施和安全条件等指标精细化测度公园品质,并考虑了多种交通模式、实时路况以及不同年龄群体的选择偏好等因素,综合测度可达性,创新了研究方法;从城市经济结构视角出发,从房价入手探讨UPGS的公平性问题,拓展了已有分析框架,为中国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布局和空间资源配置提供了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丽琴 渠丽萍 吕春艳 韦宇婵 李玲
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26个湖泊为对象,基于Landsat表面反演数据,采用湖泊景观面积萎缩度、斑块周长面积比、形状分维数等指标,比较1990—2016年湖泊景观面积萎缩及斑块破碎化程度等。进而从房地产开发、滩涂湿地、植被覆盖等角度解析不同阶段湖泊萎缩的原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持续萎缩,斑块数不断增加,湖岸线周长不断缩小。湖泊萎缩的焦点从汉口发展为汉阳进而发展为武昌,并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边缘区移转。在1990与2000年,房地产开发是湖泊萎缩的关键原因;2010年以来,湖泊景观生态修复重建转而成为重点。结论认为,湖泊保护与城市发展可以协调兼顾,可通过保护湖泊面积、改良水体质量与重建混合湿地三重并重得以实现。
关键词:
湖泊景观 湖泊萎缩 城市发展 武汉市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许钊 刘耀林 银超慧 安睿 仝照民
探究道路对人群活动的影响有助于从道路视角来提升城市活力。本文基于城市网络分析(UN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武汉市中心城区道路中心性对人口活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不同出行模式对道路中心性特征感知不同。骑行模式和驾车模式下的道路中心性揭示了更为局部的中心性特征。全域道路中心性揭示了整个研究区的道路中心性特征。第二,加入道路中心性变量后的GWR模型结果显示,邻近中心性和直线中心性对人口活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介中心性对人口活力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第三,研究区边缘人口活力的提升对道路邻近中心性和直线中心性带来的交通便捷性有着更强的依赖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肖璇
在基准地价中综合考虑规划因素,是科学预测基准地价的技术要求,也是促进规划实施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基准地价分等定级中对接“三类”国土空间规划,预测湖北省武汉市基准地价空间分布差异情况,并基于土地价值潜力从规划实施角度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单卓然 安月辉 袁满 黄亚平
建成环境与公众情绪的关系是健康城市建设所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社交媒体大数据及语义分析方法为量度公众情绪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采集微博用户文本数据,借助腾讯云NLP情感分析模块测度情感概率,并将其转译为居民情绪值,用以反映情绪的积极或消极程度。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剖析了武汉市主城区居民情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情绪的时间分布具有较鲜明差异性,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集聚性。大部分建成环境要素对情绪影响较稳健,其中户外休闲场所密度、娱乐设施密度及交通设施密度对居民积极情绪的正向效应最为强烈,其影响呈现出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异质性。研究可以为优化大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布局补充一种居民情感视角的新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田波 王雅鹏
本文利用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引入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第一,农户对作物秸秆资源化的认可程度较高,75%的农户对这一资源利用行为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第二,影响农户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的关键驱动因素按照贡献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性别、农业收入比重、农户对秸秆资源化的价值认同、来自农村大学生的支持、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关心程度、农户的技术学习能力、来自村干部的支持、农户的家庭经济能力、来自邻居的支持和受教育程度。为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女性农民的引导,重视秸秆资源化技术的示范效应和口碑效应,完善农业补贴办法。
关键词:
作物秸秆 资源化 驱动因素 计划行为理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维思 兰梦婷 胡祎秋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的作用越发凸显,成为关联城市和产业的媒介、直接制约"产城融合"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率最高、创新资源要素最集中、管理服务体系最健全、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区域,也是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最急迫的区域。本文基于"产城人"融合的内涵,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总结了中心城区"产城人"融合特征与问题,提出融合路径和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