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99)
2023(11384)
2022(9701)
2021(9146)
2020(7901)
2019(18173)
2018(18040)
2017(34831)
2016(18976)
2015(21106)
2014(20859)
2013(20017)
2012(18248)
2011(15989)
2010(15922)
2009(14215)
2008(13758)
2007(11645)
2006(9607)
2005(7998)
作者
(54823)
(46055)
(45833)
(43342)
(29303)
(22248)
(20545)
(18046)
(17436)
(16356)
(15703)
(15635)
(14627)
(14409)
(14321)
(14147)
(13817)
(13713)
(13319)
(13176)
(11419)
(11285)
(11182)
(10537)
(10377)
(10242)
(10212)
(9933)
(9474)
(9260)
学科
(71381)
经济(71303)
管理(51641)
(51038)
(43091)
企业(43091)
方法(39572)
数学(35533)
数学方法(34848)
(18419)
(17719)
(17614)
中国(16505)
业经(14613)
理论(13225)
(12640)
财务(12584)
财务管理(12560)
(12160)
贸易(12154)
企业财务(11980)
技术(11952)
(11844)
农业(11763)
(11629)
地方(11418)
(10627)
环境(10156)
(10066)
银行(10033)
机构
学院(261899)
大学(261451)
管理(100339)
(99135)
经济(97164)
理学(88746)
理学院(87723)
管理学(85513)
研究(85490)
管理学院(85039)
中国(61210)
科学(57920)
(53676)
(51204)
业大(45263)
(44165)
(44009)
研究所(41108)
农业(40908)
中心(39590)
(37112)
财经(36857)
(33860)
(33004)
师范(32521)
北京(32211)
(30996)
经济学(30935)
技术(29852)
(29287)
基金
项目(192788)
科学(152204)
基金(142316)
研究(131942)
(127835)
国家(126891)
科学基金(108483)
社会(82445)
社会科(78191)
社会科学(78170)
(75929)
自然(75236)
基金项目(75124)
自然科(73608)
自然科学(73579)
自然科学基金(72244)
(65401)
教育(62930)
资助(59072)
编号(51239)
重点(44629)
(42345)
(41033)
(40514)
成果(39860)
计划(38782)
科研(38514)
创新(38405)
课题(35794)
教育部(35787)
期刊
(94782)
经济(94782)
研究(65008)
学报(50864)
(45321)
中国(44181)
科学(43902)
大学(37438)
管理(36230)
学学(35935)
(34473)
农业(30944)
教育(26380)
技术(24396)
(18607)
金融(18607)
财经(17719)
(17363)
经济研究(16032)
业经(15616)
(15211)
(14602)
业大(14246)
统计(13637)
科技(13191)
问题(12546)
技术经济(12433)
(12420)
农业大学(11894)
资源(11430)
共检索到352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俊  田昕竹  王学东  刘彬  李宁  郑涵  孟楠  陈世宝  
【目的】随着对污染土壤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受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入。目前,污染土壤风险评价毒性测试逐渐由单物种测试为基础的生态风险评价发展为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的区域种群毒性测试;毒性中除了要包含测试物种的整个生命周期,还需要增加不同敏感的测试终点。基于不同测试终点的毒理学数据对于评价污染土壤中Zn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根系生态是基于生态效应法推导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阈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中以大麦根尖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为评价终点,研究污染土壤中Zn对大麦根微形态的毒性阈值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文恩  陈世宝  
【目的】虽然土壤中镉(Cd)污染对水稻的生态风险受关注已久,然而大量研究集中在基于稻米中Cd限量标准的健康风险研究,而针对土壤中Cd污染的生态风险阈值研究较少。研究通过ISO11269-1根伸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不同性质土壤中Cd对水稻的毒性阈值(ECx,x=10,50)及其预测模型,以期为基于生态毒理效应的中国土壤Cd污染基准值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8种不同性质农田土壤和3种不同Cd敏感性差异的水稻品种(T优167,T167;陆两优28,L28;湘早45,X45)为试材,每种土壤添加7个Cd浓度,通过ISO11269-1根伸长测试方法,测量水稻根的相对伸长量,并结合Log-Logi...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佳楠  杨薇  彭娜  陈禅友  
【目的】从细胞水平分析不同品种菜豆对小鼠细胞的毒性,建立菜豆毒性预测模型,为菜豆低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已测定抗营养因子含量的27个品种的菜豆,通过匀浆、离心、超滤浓缩制备菜豆浸提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利用MTS法分析菜豆浸提液对小鼠淋巴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合27个菜豆品种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以小鼠细胞生长影响率为依变量,抗营养因子含量为自变量,SPSS软件强行进入4个变量,得到多元回归方程,并经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一元回归方程,从而建立菜豆毒性预测模型。以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验证菜豆毒性预测模型的可行性:选择高、中、低3个毒性等级共6个菜豆品种,采用经口灌胃的方式处理小鼠,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思鹏  靳红玲  赵亚君  胡红艳  胡小平  
[目的]研究微波消毒法对土壤病虫草害的处理效果,为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微波加热土壤的电磁-传热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研究微波处理下土壤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基于仿真结果,利用700 W微波土壤加热试验装置对3种不同含水率(2%,10%和20%)土壤辐射5 min并静置30 min,通过传感器研究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选用2种常见杂草种子和镰刀菌作为试验样本进行土壤消毒试验,验证微波加热除草消毒效果。[结果]土壤加热试验中,分别对2%,10%和20%3种含水率的土壤微波处理5 min,其中4 cm土层深处测温点的土壤最低温度依次为52,92和72℃,8 cm深处的测温点温度依次为44,50和46℃;在保温阶段,上层土壤热量的传导作用使8 cm深处的3种含水率土壤温度分别提升8,11和7℃。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测温点的试验温度与仿真温度相近,最大误差均在12%以内,说明微波加热土壤仿真模型基本正确。土壤除草消毒试验表明,对于黑麦草和狗尾草,2%含水率土壤4 cm深处的种子萌发率最高达到80%,10%和20%含水率土壤中的种子萌发率最高为8%;对于镰刀菌,3 min微波辐射条件下,3种不同含水率下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达到100%;5min微波辐射条件下,4 cm深处土壤的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为5%,8 cm深处以2%含水率土壤的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低(最高仅为32%),20%含水率土壤中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最高63%)。[结论]微波加热法能有效抑制杂草种子和真菌萌发,其效果取决于微波对土壤的热效应,微波处理土壤温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湿度、掩埋深度、辐射时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寿军  杨恒山  范富  王云  许如根  庄恒扬  
【目的】构建大麦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为建立大麦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品种和氮肥处理大麦氮素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的变化过程,建立了大麦花前氮素积累及分配和花后氮素吸收转移动态模型。模型利用抽穗期植株临界含氮量来表达氮素最大积累量,引入叶片潜在分配指数和茎鞘潜在分配指数2个品种遗传参数来区别不同品种在器官间的氮素分配差异,采用Richards方程来描述大麦花前氮素积累动态变化;采用指数函数方程来描述叶片氮的转移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从土壤中吸收的氮量随干物重的动态变化;采用非线性函数方程描述茎鞘和穗部的氮浓度随生理发育时间的动态变化。利用独立的观测资料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淑华  王渭玲  曹鲜艳  王静  睢少华  
【目的】研究丹参根生长发育与温度、光辐射和土壤湿度的关系,建立丹参根生长发育预测模型。【方法】以紫花丹参为试材,通过小区试验测定其主根长、主根最大直径(主根粗)、根鲜质量、根干质量、根粗>3mm分根数及根含水量;测定丹参生长环境的温度、光辐射和土壤湿度,求出环境影响因子积,分别绘制丹参主根长、主根粗、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分根数及根含水量与环境影响因子积的关系曲线,模拟其方程,建立丹参主根长、主根粗、根鲜质量、根干质量、根粗>3mm分根数及根含水量的预测模型,采用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对所建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丹参主根长、主根粗、根鲜质量、根干质量、根粗>3mm分根数及根含水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志霞  涂红  
领导排斥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体现为下属主观感知到的来自上级的忽视、排斥与拒绝。相关研究表明,它对下属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等存在显著负性影响。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专门针对领导排斥的系统学术研究。本文在对领导排斥的概念、特点及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Padilla的破坏型领导毒性三角模型从领导、下属和组织环境三个角度对领导排斥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和相关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志霞  涂红  
领导排斥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体现为下属主观感知到的来自上级的忽视、排斥与拒绝。相关研究表明,它对下属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等存在显著负性影响。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专门针对领导排斥的系统学术研究。本文在对领导排斥的概念、特点及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Padilla的破坏型领导毒性三角模型从领导、下属和组织环境三个角度对领导排斥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和相关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磊  平仙隐  宋炜  蒋玫  黄艇  王鲁民  
#N/A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静  王田妮  孙金诚  门泉洁  朱志伟  
本文在研究多氯联苯典型组分的环境过程机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组成及环境因素、土壤生物因素,利用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的生物和化学两大检测方法,参照现有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的预测和评价模型,提出了建立土壤环境中典型PCBs的生物可利用性预测模型这一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宏飞  张钟莉莉  孙仕军  郑文刚  王材源  杨利红  
为实现实时准确的墒情预报,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利用在该地区获取的2012—2016年5年的系列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对土壤墒情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时段初墒值W_0、降雨、湿度、气温、气压、地温和蒸发7种影响因子,对土壤墒情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径向基函数(PCA-RBF)神经网络和误差反向传导(BP)神经网络3种预测模型,并对3种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CARBF神经网络模型精度最高,平均精度达到96.8%,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为94.6%和95.7%。研究认为,PCA-RBF神经网络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实现土壤墒情预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艳辉  于宇凤  温鑫  王亦学  聂园军  侯丽媛  李亚莉  刘江  任元  王育川  曹秋芬  吴慎杰  王斌  秦永军  
为了揭示连作藜麦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MiSeq)对不同处理(种植1 a、种植2 a)的连作藜麦根际土壤细菌进行16S rRNA基因V4区测序。结果表明,种植1 a较种植2 a的藜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指数都要高,其中,种植1 a较种植2 a的藜麦Chao1指数平均值增加16.4%,ACE指数平均值增加22.9%,Shannon指数平均值增加2.3%;菌群的分类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重茬种植后,伦茨氏菌属、溶杆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丛毛单菌属多样性增多;分枝杆菌属、藤黄单胞菌属、芽单胞菌属、浮霉状菌属等细菌多样性减少。功能预测分析表明,重茬种植后,编码细胞膜转运的功能基因、编码翻译、复制和修复的功能基因、编码外源性物质降解和代谢、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功能基因大量减少,编码核苷酸代谢、萜类化合物的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等功能基因少量减少;而编码信号转导和脂类代谢的功能基因有少量增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春荣  王文科  曹玉清  田华  
【目的】分析石油污染对黄豆的生态毒性。【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不同石油烃质量浓度对黄豆幼苗叶绿素、丙二醛(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石油污染对黄豆生长性状、籽粒品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考察了黄豆不同器官中石油烃的残留量。【结果】盆栽试验表明,当土壤中石油烃的质量浓度为3~5 g/kg时,其对黄豆幼苗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影响甚小;当其质量浓度为10 g/kg时,叶绿素含量减少10.8%,MDA含量增加12.4%,SOD活性降低9.8%。田间试验表明,土壤中石油烃的质量浓度为10 g/kg时,黄豆的出苗率、株高、根重及籽粒中的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子钰  马文林  贾小红  王胜涛  张蕾  
为揭示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为北京地区实现固碳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怀柔区前桥梓村玉米田2016-2019年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实测数据对反硝化-分解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DNDC)进行验证,选取气候、土壤及秸秆还田等主要影响因子对验证后的DNDC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模拟了2种典型浓度路径(RCP8.5、RCP4.5)下该农田未来(至2100年)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经过校验后的DND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该玉米田SOC变化;初始有机碳含量及秸秆还田率是SOC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RCP8.5及RCP4.5下SOC含量增加明显,土壤碳库在2100年达到平衡,2100年有机碳含量分别达到27.70、29.03 g/kg,分别较初始有机碳含量上升197.85%和212.15%。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用于该研究区玉米田有机碳变化预测,该农田持续采用当前施肥和秸秆还田管理方式可实现土壤持续固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春晓  谢世友  王灿  
土壤物理性质是评价土壤抗蚀性能的重要标准,本文对岩溶山区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各指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了土壤物理性质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向;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抗蚀性能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确定了土壤抗蚀性最佳5指标,通过抗蚀性综合指数建立了该研究区土壤抗蚀性预测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