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83)
- 2023(13184)
- 2022(10709)
- 2021(9954)
- 2020(8352)
- 2019(19070)
- 2018(18930)
- 2017(36316)
- 2016(19824)
- 2015(22504)
- 2014(22591)
- 2013(22118)
- 2012(20092)
- 2011(17746)
- 2010(17485)
- 2009(16028)
- 2008(15657)
- 2007(13888)
- 2006(11771)
- 2005(10361)
- 学科
- 济(84235)
- 经济(84158)
- 管理(55327)
- 业(53226)
- 企(42593)
- 企业(42593)
- 方法(39736)
- 数学(35572)
- 数学方法(35119)
- 农(23916)
- 中国(22033)
- 财(20546)
- 地方(19465)
- 业经(18158)
- 学(17319)
- 农业(15957)
- 贸(15228)
- 贸易(15222)
- 易(14739)
- 环境(14073)
- 制(13646)
- 务(13203)
- 财务(13151)
- 财务管理(13120)
- 和(12532)
- 企业财务(12433)
- 技术(12010)
- 融(11860)
- 金融(11857)
- 理论(11666)
- 机构
- 学院(279738)
- 大学(278370)
- 济(113219)
- 经济(110930)
- 管理(108242)
- 理学(93981)
- 理学院(92926)
- 研究(92540)
- 管理学(91093)
- 管理学院(90589)
- 中国(68501)
- 科学(59359)
- 京(57840)
- 财(49823)
- 农(49610)
- 所(46337)
- 业大(44868)
- 中心(44131)
- 研究所(42659)
- 江(41694)
- 财经(40560)
- 农业(39017)
- 经(36789)
- 范(36215)
- 师范(35822)
- 州(35608)
- 北京(35591)
- 经济学(35055)
- 院(34214)
- 经济学院(31886)
- 基金
- 项目(196525)
- 科学(154257)
- 基金(142590)
- 研究(139525)
- 家(125758)
- 国家(124786)
- 科学基金(106928)
- 社会(88460)
- 社会科(83893)
- 社会科学(83866)
- 省(77881)
- 基金项目(76142)
- 自然(70790)
- 自然科(69098)
- 自然科学(69076)
- 自然科学基金(67788)
- 划(65503)
- 教育(64039)
- 资助(57604)
- 编号(55946)
- 重点(44826)
- 成果(43743)
- 发(42883)
- 部(42586)
- 创(40742)
- 科研(38544)
- 课题(38514)
- 创新(38230)
- 国家社会(36908)
- 计划(36850)
- 期刊
- 济(118196)
- 经济(118196)
- 研究(74589)
- 中国(49093)
- 学报(46655)
- 农(44320)
- 科学(42469)
- 财(39439)
- 管理(37672)
- 大学(35053)
- 学学(33303)
- 农业(29904)
- 技术(25763)
- 教育(25621)
- 融(22784)
- 金融(22784)
- 业经(20276)
- 财经(19398)
- 经济研究(18856)
- 业(16706)
- 问题(16628)
- 经(16580)
- 版(14280)
- 技术经济(13855)
- 资源(13753)
- 统计(13591)
- 科技(13006)
- 商业(12622)
- 理论(12501)
- 策(12497)
共检索到395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耀军 王成 贾宝全 粟娟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组(生态公益林、公共园林、居所林、生产林和防护林)的树冠覆盖斑块中面积最大,占55.4%,其次为生产林,占19.9%。各类型的平均面积以生态片林最大,行道树最小。2)树冠覆盖斑块以面积大于1hm2的特大型为主,占总斑块面积的78.8%,小斑块(<0.1hm2)、中斑块(0.1~0.5hm2)和大斑块(0.5~1hm2)分别占9.2%,7.9%和4.2%。生态...
关键词:
广州 树冠覆盖 功能分类 城市森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秀萍
目前,城市化的加快直接导致生态建设用地不足,而城市森林建设主要致力于解决城市绿化质量差、生态环境效能低以及维护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从林木树冠覆盖和空间三维绿量角度开展城市森林结构优化、生态空间扩展以及森林质量提升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以北京城区居住区和机关单位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城区2013年7-9月份经过几何校正和正射校正的分辨率为0.5m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和2013年目视解译的北京城区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分别在整体水平上、不同环路、不同行政区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婷 马杰 刘佳 贾宝全 姜莎莎
【目的】校园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校园城市森林的数量与质量基础现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森林内涵,提高未来的校园环境绿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使未来校园城市森林的建设及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得到重视,真正满足城市青年群体的需求。【方法】本论文以2013年北京城区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卫星影像以及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对北京市六环内984所学校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率进行统计;并随机抽取了126所学校,对其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典型样地调查,记录调查样地内乔灌木植物种类、胸径(乔木)或地径(灌木)、树高、冠幅指标,据此进行校园森林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大学、中学、小学树冠覆盖率分别为31.91%、16.52%、17.08%,潜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4.81%、0.62%、0.42%。学校整体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分别为6.30、1.55、0.91,大学新校区物种多样性低于老校区。校园内树木平均胸径、冠幅和树高分别为23.93 cm、6.02 m和7.80 m。【结论】北京市校园森林群落林木树冠覆盖低于北京市整体林木树冠覆盖水平,且潜在绿化空间不足。大学物种丰富度高于中小学,同类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差异也较大,校园绿化水平参差不齐。胸径在10~20 cm,冠幅在4~6 m以及树高在5~10 m等级的青、壮年树木在学校城市森林中的数量占比最多,树冠自然扩展的潜力较强,是今后提高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的后备力量。校园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率,树冠覆盖斑块大小,树木胸径平均值均与校园面积显著正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仇宽彪 李晓婷 成军锋 贾宝全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 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3和2019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UTC斑块,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来北京城区UTC斑块形态特征组成状况,并结合转移矩阵与相对贡献度等方法指标,识别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2002—2019年间,北京城区UTC从2002年的387.93 km~2增加到2019年的771.14 km~2。其中,2002—2013年间,北京市城区UTC增幅达282.92 km~2,显著高于2013—2019年间的97.39 km~2。3期UTC斑块的形态特征组成却较为一致,孤岛、核心区与桥接区是UTC斑块主要的形态特征,三者总和均占各期UTC总面积的80%以上;而UTC的边缘、环道区、分支以及孔隙则是次要的形态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在2002—2013年和2013—2019年2个时段,UTC孤岛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均为UTC变化的主要类型,其面积分别在UTC转换总面积中占30%和25%。但同时,两个时段内UTC形态特征转换仍存在一定差异。在2002—2013年间,与UTC核心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23.12%;而在2013—2019年间,与UTC桥接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则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35.22%。相较于前一时段UTC核心区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后一时段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与桥接区相关的变化。从空间变化来看,北京市4环内区域主要以UTC孤岛变化为主要的转换类型,而四环外则以UTC核心区与桥接区变化为主。【结论】近20年来,北京市城区林木树冠覆盖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工程取得巨大成效,UTC孤岛、核心区和桥接区是北京市六环内UTC斑块的主要形态特征。随着城市发展,UTC斑块的形态特征主要转换类型逐渐从以核心区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相关的转换。UTC斑块形态特征转换呈现城乡梯度分布特征,从市中心向外,UTC斑块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从与孤岛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和核心区相关的转换。今后,城市森林建设需侧重于维持和提升城市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并强化市中心残留林木斑块的保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 Cognition 9. 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 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 96%)>商品房(30. 06%)>安置房(20. 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 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 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 22%)、东部地区最低(24. 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 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 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 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 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震 杨永春
以Tietz公式为基础,从经济实力、产业、就业、开放、科技、教育、金融、医疗卫生8个角度构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广州市中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综合中心性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的方差贡献率小于较长时间尺度上的方差贡献率,且较短时间尺度变化的波动较不规律,而趋势性作用则强于周期性波动作用;各子领域的中心性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作用强于较短时间尺度,而各时间尺度对于不同领域的影响程度不同。总之,趋势性和长时间尺度的影响是主流,而短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变化则是对趋势性和长时间尺度作用的具体微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刘晔 洪亘伟
城市绿地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且受到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影响,揭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从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两方面探讨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城镇化率提升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的拉动力度呈现先逐渐增强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基本规律。(2)现阶段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拉动力度随着
关键词: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城镇化率 计量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刘晔 洪亘伟
城市绿地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且受到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影响,揭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从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两方面探讨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城镇化率提升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的拉动力度呈现先逐渐增强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基本规律。(2)现阶段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拉动力度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而不断增强,预测当城镇化率达65%左右,其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影响力度将达到峰值,随后拉动力出现减弱趋势。(3)由于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存在非均衡性,城镇化率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的拉动力度也存在显著差别,中部、西部拉动力度较强,东部拉动力度较弱。
关键词: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城镇化率 计量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美蓉 贾宝全 王成 孙朝晖
用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反演厦门本岛亮温。通过相对亮温分布及变化来定量描述厦门本岛的热场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所得的厦门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数据,利用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对城市不同树冠覆盖类型与城市相对亮温、绝对温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对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结果表明:1)厦门本岛热岛效应显著,热场类型以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为主,集中连片分布在本岛中心正北-西北区域的城市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2)1993—2009年间,厦门本岛热场强度普遍提高,热岛效应不断增强,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从1993年的散点状分布发展到2009...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粟娟 孙冰 黄家平 何其轩 骆土寿
以广州的越秀、荔湾、东山、天河4个具有典型环境特征的行政区为例,分析了广州城市森林的道路绿化、公园绿化、街头绿地绿化、单位附属绿地绿化的空间格局、植物种类结构、配置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
城市森林,植被组成,树木配置,广州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志颖
大城市中心区停车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和当地居民。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区为例,通过对停车楼(场)建设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停车楼(场)动态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出大城市中心区停车收费应进行更为精确的设计与更为高效的管理,并从停车费构成的合理性,管理机制的规范性,停车楼(场)建设投入的灵活性以及停车收费的智能性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阎小培 许学强 杨轶辉
中心商业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是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这种转轨将对城市CBD土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CBD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有助于按经济规律规划和利用城市土地,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玉龙 许有鹏 马爽爽
太湖流域是我国城市化高度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但同时对原有河流水系造成了较大冲击,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苏州市是太湖流域城市化发展最为典型的城市之一,近几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区域河网萎缩,水系连通受阻。为此运用图论和GIS的方法探讨了水系结构与河流连通变化。研究表明:(1)近50a来,苏州市中心区河流总长减少了约84km,河网密度下降了约19.7%;(2)研究区二、三级河流持续减少,一级河流不断增加,呈明显的主干化趋势;(3)河流结点数和河链数均呈下降趋势,且1980s到2009年的变化幅度要比1960s到1980s的变化幅度大;(4)水系连通度由19...
关键词:
河网水系 水系连通性 连通度 苏州市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