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85)
2023(9731)
2022(8426)
2021(8122)
2020(6709)
2019(15687)
2018(15595)
2017(30301)
2016(15976)
2015(17953)
2014(17529)
2013(16667)
2012(14909)
2011(12948)
2010(12812)
2009(11248)
2008(10592)
2007(8783)
2006(7195)
2005(5840)
作者
(42677)
(35768)
(35416)
(33759)
(22599)
(16991)
(16180)
(14131)
(13619)
(12537)
(12284)
(12081)
(11120)
(11035)
(10948)
(10692)
(10617)
(10445)
(10332)
(10234)
(8606)
(8517)
(8455)
(8260)
(7991)
(7934)
(7745)
(7677)
(7107)
(7059)
学科
(64731)
经济(64678)
管理(45513)
(42585)
(35914)
企业(35914)
方法(35124)
数学(31753)
数学方法(31091)
(15492)
(15292)
中国(14102)
业经(13222)
(13194)
理论(10992)
(10365)
农业(10314)
财务(10306)
财务管理(10284)
(10212)
贸易(10207)
地方(10167)
技术(10147)
(9957)
企业财务(9681)
(9345)
土地(9280)
(8985)
环境(8856)
(8189)
机构
学院(212762)
大学(211368)
管理(88600)
(83434)
经济(81770)
理学(78102)
理学院(77300)
管理学(75474)
管理学院(75095)
研究(63538)
中国(48203)
(43712)
科学(40545)
(36022)
业大(33388)
(33194)
中心(31675)
财经(30157)
(29918)
(29759)
研究所(27734)
(27731)
农业(26352)
(26258)
北京(26220)
师范(25966)
经济学(25702)
(24005)
(23561)
技术(23480)
基金
项目(157058)
科学(125132)
基金(115866)
研究(112386)
(101751)
国家(100972)
科学基金(88481)
社会(71266)
社会科(67803)
社会科学(67783)
基金项目(61311)
(61294)
自然(59482)
自然科(58224)
自然科学(58212)
自然科学基金(57095)
教育(53042)
(52045)
资助(47679)
编号(45910)
重点(35250)
成果(34614)
(34472)
(33417)
(32681)
创新(31184)
科研(30802)
国家社会(30166)
课题(30135)
教育部(29812)
期刊
(79333)
经济(79333)
研究(51178)
中国(38539)
学报(31881)
管理(31547)
科学(30657)
(28602)
(28446)
大学(24850)
学学(23473)
技术(22484)
教育(20935)
农业(19958)
财经(14006)
业经(13810)
(13565)
金融(13565)
经济研究(12956)
统计(12298)
(12032)
(11111)
图书(11106)
(11086)
资源(10876)
技术经济(10786)
问题(10413)
决策(9957)
科技(9929)
(9794)
共检索到287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邓祥征  林英志  战金艳  何书金  
在一定空间分辨率的栅格上用二值型变量表征土地利用格局,是一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格局表征形式。解释基于这一表征形式的土地利用格局与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多需引入非线性模型。本文基于非线性统计方法构建了基于栅格数据的土地利用格局解释模型,不仅刻画了土地利用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统计关系,解决了分类变量引入统计模型的难题,还消除了土地利用格局解释模型中概率估计值常常超过概率值域的问题。太仆寺旗的应用研究表明,栅格尺度土地利用格局解释模型能准确表达土地利用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间的定量关系,所得结论为太仆寺旗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决策参考信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邓祥征  林英志  战金艳  何书金  
针对最小二乘估计不能应用于栅格尺度以面积成分表征的土地利用格局驱动机理分析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稳健估计该类土地利用格局解释模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在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情况下,获得基于栅格面积成分数据的土地利用格局解释模型的稳健估计。本文推导了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数据处理和建模估计过程,并运用该方法开展了针对黄淮海地区耕地、建设用地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的建模分析,得到了拟合优度高的估计结果。研究表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在开展栅格尺度以面积成分表征的土地利用格局驱动机理分析时具备高效与稳健的特征,适宜在类似研究中推广应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晶  濮励杰  朱明  许艳  李鹏  
分形理论对处理土地利用结构之类的非线性对象具有较强实用价值,分维值作为该理论的重要测度指标,其计算常基于栅格数据,由此导致了土地结构边界信息的损失,也减弱了分维值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性的揭示作用。本文以苏州市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分形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栅格大小的土地利用分维值,建立分维值与栅格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栅格数据推算矢量分维值,分析推算误差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符合分形理论的一般规律;苏州市整体土地利用程度较高,耕地、建设用地结构较为简单,而未利用地、林草地结构较复杂,水域斑块结构复杂性较低;随着栅格粒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分维值呈现增加趋势,且粒度与分维值之间存在二次函数的定量关系,可以通过此关系式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推求矢量数据的土地结构分维值,斑块数量与整体规模是影响推求精度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孟美侠   霍哲   商玉萍  
本文从“面积—密度—紧凑度”多维度刻画了2001—2016年中国城市蔓延的典型事实,并实证检验了高速公路建设对城市蔓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样本期间,我国城镇化早期出现的城市建成区密度低、紧凑度低的蔓延现象正在被扭转。(2)高速公路建设抑制了城市蔓延,能够通过集聚效应和去中心化效应,引导城市以更加紧凑的形式进行空间扩张。(3)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速公路对规模更大、距中心城市更近的城市的影响更强。(4)进一步聚焦于土地栅格层面,证实了新增建成区土地沿着高速公路实现紧凑式发展的微观事实,与城市层面的结论相互验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忠振  宫之光  董夏丹  
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区开发问题,基于劳瑞模型的思想,以勤务者生活质量(QOL)和服务设施效率最优为目标,优化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首先,分析勤务者对生活基础设施的需求,研究各种因素对其选择居住地点的影响。其次,基于QOL指标研究勤务者的居住选址行为,建立勤务者居住选址模型。第三,以勤务者QOL最大和新区单位生活设施所服务的人口最多为目标,构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模型,通过合理布置土地利用来控制居民的出行距离。最后,以大连机场新区建设为例实施计算,为控制新区开发所诱发的交通需求提供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方案。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龙花楼  
研究目的:科学解释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现状,厘清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从三个维度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了科学解释: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引起土地系统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土地系统功能的变化,辅以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最终促使土地利用转型的完成。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自引入中国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有力支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理论创新可有效解决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所面临的复杂关联及多重因果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秀彬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云扬  郝晋珉  陈红  
为探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途径,拟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区域土地利用目标量化至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中,采用模糊两阶段算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曲周县为例,通过Markov算法计算出自然演化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2035年),并将现状方案(2012年)、自然演化方案(2035年)、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后的曲周县土地利用结构(2.87)其满意度明显高于现状方案(2.80)、自然演化方案(2.2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也更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有效性。2)对自然演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曲周县现行的经济驱动模式对于生态效益、区域水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基础框架,嵌入ISM和模糊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目标,保持其余地类结构的相对稳定,协调平衡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结构比例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德贵  吴群  
以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县域)的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科学相关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变化趋势,在分析区域未来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碳排放目标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控的CO2当量指数、经济效益指数及其目标函数,通过集成Markov模型和结构优化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低碳优化动态调控模型(LUSCC)及其求解方法。最后以江苏泰兴市为例进行了分析验证,综合考虑该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情况,获得3种不同碳排放目标调控程度的土地利用优化结构及其调控方法,研究表明,建立的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动态优化调控模型,能够满足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河清  潘理虎  王强  郑林  
为探讨人工社会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创建了一个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人工社会模型(LUC-ASM)。该模型以农户和农民为两类主体(agents),模拟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影响下,两类主体对自己承包土地利用方式的微观决策所可能产生的宏观效应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以鄱阳湖区一个现实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农户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行为特征为准则,利用LUC-ASM模型模拟未来30年内该村落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未来这一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与人口增长结构调整方式、国家土地利用与环保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城市化的影响下,该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短缺,农村土地有可能被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繁  裘江海  周斌  徐建明  刘杏梅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规划模型在新围海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在模型分析与实例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选择浙江沿海新围海涂作为典型研究区,根据当地滩涂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开发需要,应用数学规划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决策模型,对规划范围内新围海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研究结论:应用数学模型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可行的。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空间优化配置方法,实现定性、定量和定位三者的统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德一  张树文  吕学军  董立峰  
选择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区,把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资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四项主功能,并进一步细分成资源供给、景观维护、生态防护、环境净化、经济增长、人口承载、居住生活和文化休闲等8项子功能;然后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选择指标,研究了1976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各指标的空间化方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各土地利用功能的识别,在千米格网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热点进行了监测,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消涨关系,实现了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化、定量化和动态化研究,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配置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璐  谢俊奇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WNN)模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决策研究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了决策依据。论文采用WNN模型,通过利用甘肃省榆中盆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方式决策分析模型,分析出农业生产、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三种需求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方式类型。结果表明:①榆中盆地农业生产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半粗放利用为主;②建设发展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过渡型利用为主,且偏于粗放利用;③生态保护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半粗放和粗放利用为主。论文运用WNN模型对土地利用方式决策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玉梅,刘彦随,宇振荣,Peter H.Verburg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是进行土地利用情景分析的重要基础。本文在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细胞自控模型(CA)、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CLUE)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CLUE-S)的方法,并以邯郸地区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认为CLUE-S模型采取经验模型的方法,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空间分配和驱动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模拟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同时也考虑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可以较好地模拟小尺度地区的近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考虑到短期或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主要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关,而社会经济因子的空间化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突破这一瓶颈成为CLUE-S模型发展和应用的关键;CLUE-S模型主要解决的是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空间分配问题,在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逸川  王海涛  田淑芳  
研究目的: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投影寻踪耦合模型(PLS-PP),提高土地利用预测精度。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投影寻踪模型,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此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值从PLS模型的3.92%,降低到了0.13%;(2)将投影寻踪与偏最小二乘回归耦合,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提取对因变量影响强的成分,克服了变量之间多重相关性的问题,并降低投影寻踪输入维数。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来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实现过程更为简单。研究结论:PLS-PP耦合模型是研究土地利用预测的有效的方法,可以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