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00)
- 2023(18137)
- 2022(15702)
- 2021(14514)
- 2020(12234)
- 2019(28034)
- 2018(27305)
- 2017(51994)
- 2016(28360)
- 2015(31581)
- 2014(31345)
- 2013(30729)
- 2012(27979)
- 2011(25340)
- 2010(25068)
- 2009(22877)
- 2008(21986)
- 2007(19263)
- 2006(16777)
- 2005(14029)
- 学科
- 济(109190)
- 经济(109035)
- 业(77731)
- 管理(77218)
- 企(60048)
- 企业(60048)
- 方法(50819)
- 数学(44877)
- 数学方法(44267)
- 农(40068)
- 中国(28518)
- 财(28160)
- 农业(27067)
- 业经(26381)
- 学(24982)
- 地方(23964)
- 制(20802)
- 贸(19936)
- 贸易(19929)
- 易(19353)
- 环境(17288)
- 技术(17029)
- 务(16994)
- 财务(16919)
- 财务管理(16886)
- 理论(16849)
- 和(16076)
- 企业财务(16016)
- 银(15867)
- 银行(15794)
- 机构
- 学院(398568)
- 大学(398003)
- 管理(155073)
- 济(152893)
- 经济(149602)
- 理学(135937)
- 理学院(134333)
- 研究(133282)
- 管理学(131655)
- 管理学院(130943)
- 中国(96824)
- 科学(87279)
- 京(83111)
- 农(77994)
- 财(67921)
- 所(67524)
- 业大(67478)
- 研究所(62419)
- 中心(61576)
- 农业(60803)
- 江(56796)
- 财经(55087)
- 范(53026)
- 师范(52382)
- 北京(51267)
- 经(50319)
- 院(48356)
- 州(46157)
- 经济学(45934)
- 技术(42448)
- 基金
- 项目(286782)
- 科学(223453)
- 基金(206934)
- 研究(203199)
- 家(183855)
- 国家(182276)
- 科学基金(154706)
- 社会(127516)
- 社会科(120528)
- 社会科学(120495)
- 省(113288)
- 基金项目(110447)
- 自然(102823)
- 自然科(100387)
- 自然科学(100355)
- 自然科学基金(98537)
- 划(95628)
- 教育(93434)
- 资助(84228)
- 编号(82192)
- 成果(65333)
- 重点(64772)
- 部(62013)
- 发(61219)
- 创(59392)
- 课题(56663)
- 科研(55580)
- 创新(55505)
- 计划(54121)
- 大学(52470)
- 期刊
- 济(162181)
- 经济(162181)
- 研究(108255)
- 农(74193)
- 学报(73682)
- 中国(72625)
- 科学(64247)
- 大学(55367)
- 管理(52742)
- 学学(52674)
- 农业(50406)
- 财(50254)
- 教育(42070)
- 技术(32520)
- 融(31593)
- 金融(31593)
- 业经(29883)
- 财经(25982)
- 经济研究(24843)
- 业(23906)
- 经(22181)
- 版(22019)
- 问题(21667)
- 业大(20763)
- 科技(20737)
- 图书(19273)
- 资源(18552)
- 技术经济(17568)
- 理论(17453)
- 农业大学(17092)
共检索到5607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丽娜 李俊杰
通过整体描述湖北武陵民族地区行政村贫困总体现状,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及因病因灾返贫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少数民族人口率对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返贫率不具有影响;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对二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力输出率对贫困发生率具有负向影响,而对返贫率有正向影响;有文化活动室率及有卫生室率对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有文化活动室率对返贫率没有影响,而有卫生室率对返贫率有显著负向影响;通自来水率及通油路率对贫困发生率有显著负向影响;通油路率及通电率对返贫率没有影响。据此,提出推进湖北武陵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升民族人口综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玉蓉 张青山 邹君
为综合评价湖南农村水贫困现状,找出有效应对措施,以国外最新的水贫困理论为依据,构建湖南农村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并整理出湖南3种地貌类型区6个行政村的水贫困评价数据;采用非均衡法测算水贫困状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南农村水贫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即湘西山区最为严重,RWPI值均小于20;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最弱,其值在55~56之间;而湘中丘陵区介于其间。不同地区水贫困各系统的综合得分不同,只有提高且均衡各系统的综合得分才能有效减轻地区水贫困程度。供水设施欠佳、利用能力偏低是地区间水贫困状况不同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水资源状况是其次要驱动因素;农村环境问题和低效用水是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湖北省农调队住户调查课题组
湖北贫困山区的基本特征贫困山区和贫困户的分布状况湖北省有37个贫困县(市、区),其中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12个。1988年37个贫困山区共有贫困户62.5万户,278.83万人,其分布状况如下:大别山区六县(市),14.98万户,65.85万人;幕阜山区五县(市),7.14万户,35.63万人;秦巴山区十五县(市),25.15万户,109.36万人;武陵山区十一县(市),15.23万户,67.99万人。贫困山区经济概况37个贫困县(市、区)1988年总人口1580万,占全省的30.7%,其中农业人口占全省的36.8%,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玉蓉 张青山 邹君
以WPI为基本框架,结合南方农村社区水资源系统的特点,从水资源状况、供水设施、利用能力、使用效率和环境状况五方面选择24个指标,建立一套南方农村社区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级打分法量化数据,构建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并对湖南澧县梅家港村水贫困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梅家港村的WPI指数值为46.567,呈现一定程度的水贫困现象。其水贫困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环境状况堪忧以及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方面。该项研究说明,我国南方自然水资源条件优越的农村地区同样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贫困问题。
关键词:
水贫困 分级打分法 综合指数法 湖乡垸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希辉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恩施市茅坝小学的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设置等进行"深描",揭示了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在硬件设施、教学设备、师资配备、课程与教学等方面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困境,提出了推动武陵地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应对措施: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发展社会氛围、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加大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开发与课程设置,推动农村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推动学校教育的公平发展。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教育民族志 武陵山区 茅坝小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贝 李海鹏
基于恩施州龙凤镇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影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与否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在现行的划分标准下,受访地区高达27.83%的农户家庭仍处于贫困状态。第二,户主层面,性别为女、文化程度低、兼业时间短的农户家庭处于贫困的可能性更大;家庭基本特征层面,耕地面积少的农户家庭更容易陷入到贫困状态;家庭生命周期层面,拥有的未成年子女数量少、遭受过重大疾病或伤残的农户,其家庭贫困的可能性更大。第三,户主年龄、交通通达度、是否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否拥有在读大学生等5个变量均不是影响农户家庭贫困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农户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汪为 吴海涛 彭继权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062010年的农村住户连续调查数据,采用A-F多维贫困测算方法,从消费、教育、健康、生活质量和资产5个维度测算湖北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并按多维贫困持续年度将贫困动态性划分为从不贫困、暂时贫困和慢性贫困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多维动态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湖北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状况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没有农村家庭处于极端多维贫困;影响农村家庭暂时贫困和慢性贫困的因素主要有接受培训劳动力占比、家庭经营类型和所在村是否在郊区,此外,农村家庭慢性贫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上官子恒 施国庆 黄健元 王晗
文章采用洛伦兹曲线得出的FGT指数来测算湖北省2005—2016年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状况,并通过建立绝对贫困FGT指数、相对贫困FGT指数和各脱贫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湖北省农村2005—2009年期间农村居民收入两级分化逐渐加大。2010—2012年期间,农村每户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差距的扩大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013—2016年期间,农村每户居民的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且贫困居民的收入增量远超过平均人口收入的增量,收入差距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居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和政府减免税收政策能有效的降低绝对贫困发生率。劳动技能培训和政府减免税收政策能有效的降低相对贫困发生率,同时降低绝对贫困深度、绝对贫困强度、相对贫困深度和相对贫困强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庄天慧 张海霞 杨锦秀
由于自然灾害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和反贫困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利用67个少数民族村的调研数据,进行了自然灾害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影响的路径分析。分析结果说明:自然灾害加大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弱质性;灾害所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使低收入农户极易陷入贫困;救灾减灾机制的不完善,农户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又使大量脱贫人口返贫。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少数民族地区 农业的弱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卓 时玥
彝族主要分布在藏羌彝走廊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彝族贫困具有面广、程度深、持续时间长且代际传递的特点。贫困代际传递是长期贫困的极端形式。文章利用2018年彝族长期贫困调查数据分析彝族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代际传递机制。结果发现,彝族聚居区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较高。两代人的人力资本均显著影响贫困代际传递,人力资本存量越低,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的可能性越高。贫困父辈的人力和经济负资本通过代际传递累积形成子代的人力和经济负资本,从而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子代非农就业和兼业行为也会增加贫困代际传递的发生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贾灿 王卓
现阶段我国相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原深度贫困地区,这与发达国家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有所不同。我国相对贫困的高发维度主要在教育、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维相对贫困(k=0.3)发生率达36.73%,多维相对贫困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明显。受访家庭户主年龄、家庭抚养比均对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土地流转、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化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从增收政策体系、就业激励措施、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庄天慧 张海霞 傅新红
本文基于对四川、贵州、重庆的21个少数民族国家扶贫重点县的67个样本村的调查,从村级发展环境的角度运用有序Probit分析了影响样本村返贫程度的因素。分析表明,村级自然条件是影响返贫的最主要因素,经济条件是影响返贫的重要因素,村级社会条件中的医疗条件对返贫程度影响显著。提出了在民族贫困地区建立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贫困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改善贫困村医疗环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村级环境 返贫 影响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史俊宏 康晓虹 红花
[目的]为清晰识别边疆民族地区牧户贫困程度,为后续精准扶贫政策及牧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以边疆民族地区牧户为研究对象,分别以1.25美元、2美元和2 300元为贫困线标准,运用VEP估计方法对牧户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并以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畜牧业生产行为与草原生态政策选择行为4个层面综合构建牧户贫困脆弱性影响的Logit计量模型。[结果]牧户贫困发生率与贫困脆弱性发生率为4.07%和63.47%,其中贫困和非贫困牧户的贫困脆弱性分别为96.88%和62.06%。户主年龄、家庭规模以及绵羊、牛、奶牛、马和山羊的出栏数量与家庭贫困脆弱性呈现反向显著关系,而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出栏羊单位与家庭贫困脆弱性呈现显著正向关系,选择禁牧与草畜平衡牧户的贫困脆弱性更低。[结论]降低以中青年为主的牧户的畜牧业风险,构建中小牧户链接到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鼓励牲畜种类多样化以及持续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生态政策,是降低牧户贫困脆弱性与提升可行能力的重要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丽桂
本文对重庆武陵山区3县6村的农村及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微观层面的数据,分析了我国西南丘陵山区农村空心化的发展现状及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在农村空心化发展趋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西南山区 农村空心化 农业生产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家军 朱乾宇
本文基于三峡湖北库区4区县444户农村移民家庭2006年和2010年的入户监测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并比较了迁移初期和迁移后期农村移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研究表明:从迁移初期到迁移后期,三峡农村移民家庭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但相对贫困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在迁移初期,移民的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都对移民家庭的相对贫困状态有显著影响,但到了迁移后期,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时间总和成为影响家庭相对贫困的首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三峡农村移民相对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库区的调查
武陵山贫困片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及其能力提升策略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武陵山区特色蔬菜种植村410个样本农户的调研分析
后脱贫攻坚期民族地区“弱有所扶”民生建设困境及其完善路径——基于武陵山地区X县16村的调查研究
武陵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特色化治理研究——以宜昌市秭归县为例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互联网金融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民族地区“互联网+科普”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农户退耕意愿影响因素的贫困尺度差异分析——基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调研数据
基于生活水平维度的县级贫困度量研究——以武陵片区北部为例
制约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