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5)
- 2023(7223)
- 2022(6189)
- 2021(5837)
- 2020(4933)
- 2019(11235)
- 2018(11034)
- 2017(21309)
- 2016(10996)
- 2015(12184)
- 2014(11763)
- 2013(11141)
- 2012(9759)
- 2011(8452)
- 2010(7790)
- 2009(6779)
- 2008(5843)
- 2007(4509)
- 2006(3318)
- 2005(2443)
- 学科
- 济(42533)
- 经济(42497)
- 管理(33075)
- 业(30741)
- 企(25825)
- 企业(25825)
- 方法(25333)
- 数学(23173)
- 数学方法(22841)
- 财(11277)
- 农(10436)
- 中国(9407)
- 业经(8581)
- 务(7841)
- 财务(7804)
- 财务管理(7788)
- 贸(7682)
- 贸易(7679)
- 易(7520)
- 企业财务(7413)
- 技术(7403)
- 环境(7149)
- 农业(7096)
- 学(6921)
- 地方(6757)
- 理论(6337)
- 划(6091)
- 和(6086)
- 制(5863)
- 银(5333)
- 机构
- 学院(142905)
- 大学(142542)
- 管理(62101)
- 济(58834)
- 经济(57878)
- 理学(55567)
- 理学院(55087)
- 管理学(54066)
- 管理学院(53806)
- 研究(40145)
- 中国(29369)
- 京(27628)
- 科学(24878)
- 财(24832)
- 业大(22747)
- 农(21503)
- 财经(21387)
- 中心(20919)
- 经(19813)
- 经济学(18568)
- 江(18399)
- 所(17396)
- 农业(17099)
- 经济学院(17031)
- 经济管理(16873)
- 范(16518)
- 财经大学(16508)
- 研究所(16359)
- 师范(16275)
- 商学(16214)
- 基金
- 项目(112373)
- 科学(90531)
- 基金(84633)
- 研究(80170)
- 家(74077)
- 国家(73535)
- 科学基金(65164)
- 社会(52685)
- 社会科(50204)
- 社会科学(50192)
- 基金项目(45490)
- 省(43907)
- 自然(43687)
- 自然科(42773)
- 自然科学(42762)
- 自然科学基金(41992)
- 教育(37927)
- 划(37160)
- 资助(33954)
- 编号(31246)
- 部(25332)
- 重点(25226)
- 创(24742)
- 发(23543)
- 创新(23132)
- 国家社会(22688)
- 科研(22370)
- 成果(22346)
- 教育部(22267)
- 人文(21819)
共检索到180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凤利 王誉诺 李金翰 杨鑫 岳凡伟
随着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人工分级劳动量激增,双孢蘑菇自动分级得到广泛关注。针对目前双孢蘑菇分级系统只考虑菌盖大小参数,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大小、残缺和褐变程度的双孢蘑菇自动分级系统。为尽可能获取双孢蘑菇全表面信息,设计了翻面机构能够获取双孢蘑菇正反两面图像。该系统主要由上料机构、传送机构、图像采集系统、翻面机构、控制系统和分级执行机构6部分组成,并且可以通过本地显示屏、手机移动端、Web端对蘑菇分级结果进行实时显示。针对3个品质指标的检测,提出基于分水岭算法获取双孢蘑菇轮廓并计算菌盖面积;基于SURF算法判断双孢蘑菇是否残缺;通过将获取的RGB格式图像转换为Lab格式图像,计算L值判断双孢蘑菇的褐变程度,从而实现双孢蘑菇大小、残缺以及褐变程度的在线分级。基于研发的双孢蘑菇智能分级系统样机,以人工分级为标准,对200个新鲜双孢蘑菇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法对单个蘑菇正反面图像处理时间平均为0.4s,当传送速度为0.32m·s~(-1)时,系统平均分级速度可达72个·min~(-1),分级正确率为96.45%。该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机器视觉的新鲜双孢蘑菇质量分级检测方法可行,可用于双孢蘑菇外部品质在线检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发焕 董增文 匡以顺
针对脐橙自动分级检测中存在正确识别率偏低、实时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综合特征提取方法:在对图像颜色模型进行转换后,用H分量图像提取脐橙的大小特征;S分量图像通过背景分割、边缘灰度补偿、整体亮度变换后提取脐橙的果面缺陷特征;采用R、G、R-G3个分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提取脐橙的颜色特征。以脐橙的大小特征、果面缺陷特征和颜色特征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试验输入向量,进行脐橙分级检测试验,以实现提高脐橙自动分级正确识别率和增强实时。试验结果表明:该Svm分类器对脐橙分级的正确识别率为91.5%,处理时间为160mS,适合于实时环境下的分级检测。
关键词:
机器视觉 亮度补偿 支持向量机 脐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赵改 杨慧 王安建 杨丰菊 魏书信
以双孢蘑菇品种W-192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3个采收期(根据菌盖直径和生长期分别记菌盖直径2~3,3~4,4~5 cm为采收期Ⅰ、Ⅱ、Ⅲ)双孢蘑菇的含水量、开伞率、褐变度、呼吸强度、总多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丙二醛7个指标在低温贮藏(4±1)℃期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采收期Ⅰ和Ⅲ相比,采收期Ⅱ的双孢蘑菇延后3 d左右才出现呼吸高峰,丙二醛含量始终较低,含水量在贮藏前期较高,白度值在贮藏后期保持较好,开伞率在贮藏后期低于其他2组,体现出更好的耐贮藏性。对于低温贮藏的双孢蘑菇W-192,应在采收期Ⅱ采收;对即将上市的蘑菇可在采收期Ⅲ采收。
关键词:
双孢蘑菇 采收期 生理特性 贮藏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刘勇 赵小青 王一 王泽生
对采自四川和西藏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蘑菇(A.campestris)9个野生菌株,以及双孢蘑菇5个栽培菌株为材料,进行了ITS-RFLP分析。结果表明,ITS-PCR条带约为750 bp,5种限制性内切酶(MspⅠ、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的ITS-RFLP分析结果为,只有4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产生多态性条带,但完全能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的限制性内切酶为TaqⅠ;对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ITS-RFLP分析数据进行聚类结果为,在相似系数为0.615水平以下分为2个类群,并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开;在相似系数为0.9...
关键词:
野生 双孢蘑菇 蘑菇 ITS RFL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丽娟 王赵改 杨慧 张乐 王晓敏 史冠莹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乳酸钙溶液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并引入真空促渗技术,为双孢蘑菇采后减损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并为优化双孢蘑菇贮藏条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4607’双孢蘑菇品种为试材,研究乳酸钙溶液浓度(0.016、0.032、0.048和0.064 mol·L-1)、真空度(0.01、0.03、0.05、0.07和0.09 MPa)、处理时间(0.5、1、2、3和5 min)等单因素对低温贮藏(2±1)℃双孢蘑菇白度的影响;同时对处理条件进行正交优化,运用色差仪和CO2分析仪等设备,分析最佳处理条件下的双孢蘑菇在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及品质变化。【结果】在单因素条件下,筛选出合适的...
关键词:
双孢蘑菇 乳酸钙 真空渗透 贮藏 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文建 单楠 杨芹 方勇 赵立艳 安辛欣 马宁 刘音宏 辛志宏 胡秋辉
【目的】通过制备一种含纳米Ag、纳米TiO2和凹凸棒土的纳米包装聚乙烯(PE)包装薄膜,研究双孢蘑菇在4℃下贮藏10 d期间,纳米包装材料对其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跟踪检测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白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纳米包装材料和普通聚乙烯材料对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聚乙烯包装材料相比,添加纳米粒子的包装材料能够较好地抑制双孢蘑菇发生失水萎蔫和褐变现象,使其保持贮藏前洁白色的感官品质。贮藏10 d后,纳米包装材料处理组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蒋馨 鲜灵
利用白色双孢蘑菇和棕色双孢蘑菇之间杂交,构建10个杂交菌株;对亲株和杂交菌株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分析,建立遗传相似系数树状聚类图。结果表明,12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39~0.839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6水平上将杂交菌株和亲株划分为3个类群;杂交菌株之间在产量上差异较大,平均产量在0.30~5.73 kg/m2之间,其中产量高于亲株的杂交菌株有3个,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为棕色和浅棕色;产量高和子实体颜色浅的杂交菌株,与亲株白色双孢蘑菇之间遗传关系较近,而与2个亲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远的杂交菌株,产量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高兴 陶天艺 裴斐 方东路 赵立艳 胡秋辉
【目的】翻炒的本质是一种非稳态传热的技术,炒制过程会显著改进食品的风味。通过比较不同炒制时间和温度对一种新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为食用菌类预制菜肴的研发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首先通过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以及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评价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挥发性风味特征;进而利用电子舌分析结合可溶性糖(醇)、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有机酸含量测定对不同炒制条件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非挥发性风味进行分析,并通过等效鲜味浓度(EUC)分析对预制菜肴鲜味强度进行评价;最终基于感官评定分析,探究在不同炒制条件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形态、色泽、风味、组织和口感的差异,根据消费者对于产品风味认知的主观性评价对不同炒制条件所得的产品。【结果】整个炒制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对于炒制时间可具体分为2 min、4—8 min和10 min,而随着炒制温度上升,风味也可分为3个阶段,即160—170℃、180—190℃和200℃。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特征气味成分1-辛烯-3醇和3-辛醇含量增加;而随着炒制温度的增加,1-辛烯-3-醇和3-辛醇含量在180℃时达到最大值。从鲜味角度来看,4 min是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非挥发性风味形成最佳的炒制时间。随着炒制温度的增加,鲜味和甜味在180℃达到最强。过长的炒制时间会降低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可溶性糖(醇)的含量,并提高有机酸的含量。而随着炒制温度的提高,可溶性糖(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有机酸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另外,通过对呈味核苷酸及游离氨基酸测定,发现不同炒制条件对核苷酸影响不大,但较长时间或较高温度的处理皆会降低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终通过等效鲜味浓度及感官评价分析发现,当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分别为4 min和180℃时,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的鲜味及感官评分最高,说明在炒制时间4 min,炒制温度180℃条件下所炒制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结论】为使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具有最佳的香味和滋味,确定炒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80℃,翻炒4 min。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志强 王玉霞 边广 谢宝贵
选择14种常见的杀菌剂分别对菌盖疣孢霉菌丝、分生孢子和双孢蘑菇菌丝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杀菌剂对菌盖疣孢霉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以及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不同杀菌剂对菌盖疣孢霉菌和双孢蘑菇菌丝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表现最好的杀菌剂为特克多,对菌盖疣孢霉菌具有较高的活性,而对双孢蘑菇菌丝的毒性相对较低.其次是甲基托布津、断灰、适乐时、施保功、施保克、多菌灵6种杀菌剂,它们对菌盖疣孢霉菌的毒力比对双孢蘑菇菌丝毒力相对较高.世高、富力库、爱苗、腈菌唑、福星、扑海因、代森猛锌等7种药剂对疣孢霉菌和蘑菇菌丝的毒性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杀菌剂 菌盖疣孢霉 双孢蘑菇 毒力测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蔺凯丽 黄琦 黄琦辉 靳祯亮 姜天甲 郑小林
【目的】控制和降低运输与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是目前双孢蘑菇保鲜的重点。研究麦角硫因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分析褐变与能量代谢关系,为控制褐变和延长其保质期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双孢蘑菇品种AS2796喷涂浓度为0.12 mmol·L-1的麦角硫因溶液,对照组采用超纯水处理,于4℃低温下贮藏17 d,贮藏时定期测定其褐变度、菌盖白度、丙二醛含量(MDA)和能量相关物质(ATP、ADP、AMP含量)、能荷及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H+-ATPase、Ca2+-ATPase等线粒体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的褐变度和MDA含量逐渐增加,菌盖白度不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麦角硫因处理延缓了MDA含量和褐变度的上升及菌盖白度的下降,保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有效抑制了双孢蘑菇菌盖表面及内部组织的褐变。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ATP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最低点(贮藏第17天)也高于0.6 mg·g-1。整个贮藏期间,双孢蘑菇的ADP和AMP含量逐渐上升,处理组的AT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DP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能荷值不断下降,但处理组双孢蘑菇的能荷值始终略高于对照组。表明麦角硫因处理延缓了双孢蘑菇采后ATP含量的下降,提高了ATP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较高的能荷水平。麦角硫因处理的双孢蘑菇SDH、H+-ATPase和Ca2+-ATPase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CO酶活性在贮藏前期(第5天)和贮藏末期(第17天)相较于对照组也有所提升,从而维持了更好的线粒体功能,保证了ATP的高效合成。【结论】麦角硫因处理明显抑制了双孢蘑菇采后褐变,且其对褐变的抑制作用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关键词:
麦角硫因 双孢蘑菇 褐变 能量代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爱玲 王进涛 陈立国 杨新美
通过对双孢蘑菇覆土层中微生物作用分析发现,覆土中同时存在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抑制作用和作用不明显3种类型的微生物。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的微生物包括放线菌、固氮菌和细菌,经鉴定分析属于链霉菌属、固氮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孢菌属。在平板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内分别处理这些微生物,蘑菇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菌丝量增加。
关键词:
覆土层 微生物 双孢蘑菇 菌丝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爱玲 陈立国 杨新美
在无菌覆土层中分别加入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益的微生物菌悬液,该覆土层中能形成子实体,但产量较常规未灭菌覆土中的少,形成的时间晚;在常规未灭菌覆土层中加入有益微生物悬浮液,对提高蘑菇产量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覆土层 有益微生物 双孢蘑菇 子实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陆娜 宋吉玲 周小华 沈汉斌 袁卫东
【目的】为了研究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催蕾期不同变温时长对覆土层细菌菌落构成、微生物的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4、6、8 d变温处理下覆土层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试验共产生有效操作分类单元(OTU_S)572个、290个细菌种群,涵盖了14门、31纲、72目、117科、217属、290种。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蛭弧菌属、和根瘤菌属等为优势种群,其中4 d变温处理中假单胞菌属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1.2%。Alpha多样性反映4 d变温细菌物种丰度最高,6 d变温物种多样性最高,4和8 d变温下多样性相似性更为一致。【结论】4 d变温下覆土层中的细菌种群在3个处理中最适宜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但形成的子实体的数量个数、产量及层次等与降温时长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双孢蘑菇 变温时长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佳育 刘诗洋 李国建 邹金平 魏萱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不同发酵温度(30、40和50℃)、不同接种物含量(25%、50%和75%)条件下两种食用菌菌渣的产气效果.结果发现:两种食用菌菌渣中主要营养物质成分含量较高,可作为厌氧发酵原料,且双孢蘑菇菌渣产气潜能大于银耳菌渣;两种菌渣的反应体系内pH值始终为6.5~7.6,反应能够正常进行;食用菌菌渣种类和接种物含量对甲烷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发酵温度对甲烷含量的影响显著;日产气量随发酵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接种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以双孢蘑菇菌渣为原料,在发酵温度50℃、接种物含量50%的发酵工况下,产气效果最佳,可作为后期发酵罐流场分析的初始条件.
关键词:
食用菌菌渣 厌氧发酵 甲烷含量 发酵工况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海潞 胡兴成 李帆 江玉姬 林明佑 陈艺晖 陈炳智
【目的】探究微酸性电解水(SAEW)对采后双孢蘑菇贮藏效果的影响,旨在为食用菌保鲜提供参考。【方法】对SAEW处理前后的双孢蘑菇进行感官评价,并测定菇体的褐变度、质量损失率、硬度、营养及抗氧化相关指标,探讨SAEW处理对双孢蘑菇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无菌水处理的对照(CK)相比,SAEW处理的双孢蘑菇能维持较低的褐变度、质量损失率;贮藏10 d, SAEW组的褐变度为33.18,CK组则高达54.16,CK组为SAEW组的1.63倍。SAEW处理的双孢蘑菇能保持较高的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营养物质流失少。SAEW处理的双孢蘑菇还能保持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抗坏血酸(As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类黄酮含量,维持菇体的抗氧化能力,避免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过度积累;贮藏10 d, SAEW组双孢蘑菇的CAT活性、T-SOD活性、AsA含量、GSH含量、类黄酮含量分别为CK组的1.30、1.07、1.07、1.05、1.20倍,H2O2、O-2浓度分别较CK组下降了1.18、0.01μmol·g-1。【结论】SAEW可延缓双孢蘑菇品质劣变,延长货架期。
关键词:
微酸性电解水 双孢蘑菇 贮藏品质 抗氧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