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5)
2023(12116)
2022(10133)
2021(9159)
2020(7646)
2019(16984)
2018(16719)
2017(31564)
2016(17175)
2015(18650)
2014(17952)
2013(17370)
2012(15484)
2011(13638)
2010(12864)
2009(10914)
2008(9999)
2007(8071)
2006(6372)
2005(4819)
作者
(48513)
(40692)
(40282)
(38166)
(25374)
(19755)
(18010)
(16220)
(15410)
(13812)
(13772)
(13700)
(12705)
(12560)
(12474)
(12423)
(12328)
(12112)
(11715)
(11614)
(10199)
(9803)
(9518)
(9322)
(9189)
(8933)
(8689)
(8612)
(8255)
(7994)
学科
(63288)
经济(63226)
管理(48906)
(44946)
(36835)
企业(36835)
方法(34151)
数学(31308)
数学方法(30828)
(16985)
(16571)
(15784)
环境(14684)
中国(14600)
业经(13403)
(12531)
贸易(12528)
(12244)
农业(11316)
(11313)
财务(11279)
财务管理(11260)
技术(10807)
企业财务(10734)
地方(10355)
(10222)
(10017)
(9190)
理论(8628)
(8086)
机构
大学(227789)
学院(227047)
管理(91805)
(90629)
经济(89131)
理学(82147)
理学院(81263)
管理学(79634)
管理学院(79261)
研究(73452)
中国(52809)
科学(49682)
(45861)
(44836)
业大(41901)
(37936)
(35960)
农业(35568)
中心(35218)
研究所(34005)
财经(32252)
(30471)
(29798)
(28156)
经济学(27988)
(27847)
师范(27381)
北京(27344)
经济管理(25739)
经济学院(25726)
基金
项目(178255)
科学(141569)
基金(133461)
(120899)
研究(120083)
国家(120035)
科学基金(103070)
社会(78095)
社会科(74299)
社会科学(74282)
基金项目(71941)
自然(71382)
自然科(69807)
自然科学(69788)
(69328)
自然科学基金(68546)
(60032)
教育(55487)
资助(52897)
编号(44890)
重点(41266)
(38903)
(37929)
(37674)
科研(36520)
计划(36155)
创新(35619)
国家社会(33579)
教育部(32966)
大学(32547)
期刊
(80684)
经济(80684)
研究(53037)
学报(44626)
科学(39360)
(37347)
中国(34878)
大学(33483)
学学(32560)
管理(30524)
(28486)
农业(25511)
技术(18570)
教育(17932)
业经(15069)
财经(14670)
(14130)
(13943)
金融(13943)
经济研究(13655)
业大(12660)
科技(12634)
(12539)
(12250)
林业(12072)
资源(11884)
问题(11586)
统计(10183)
技术经济(10150)
农业大学(10120)
共检索到294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琛琛   肖文发   朱建华   曾立雄   陈吉臻   黄志霖  
【目的】研究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混交林(常绿针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技术,比较模型表现,选择最优模型,明确影响该地区天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富集与空间分布的关键气候环境因子,最终为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引入4种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算法中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与分位数回归森林),模拟0~60cm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其模型解释量及表现稳定性,筛选最优模型算法。【结果】4种机器学习算法均能够成功模拟天然混交林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分位数回归森林结果明显优于支持向量机,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在3个土层上最稳定,模型决定系数最高可达0.620。母质、土壤密度与孔隙度、地理位置、海拔、植被与水分亏损情况等共同影响华中地区天然混交林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显著影响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与深层(4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子并不一致且影响机制不同。在0~20 cm土层,显著影响因子最为复杂,除土壤密度以外,土壤孔隙度、地理地形、植被与气候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20~40 cm土层,土壤密度与地理因子依然有显著影响(P<0.05),各因子影响呈现复杂性与过渡性;在40~60 cm土层,成土母质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为土壤密度和水分亏损指数,而植被的影响下降(P<0.05)。从地理分布上,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东南高而西北低,而中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则表现为西部较高和东部稍低;海拔较高的南部山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更高。蒸发强烈或供给森林的水分不足会限制各层土壤有机碳的积聚。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下降,常绿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上均最高,落叶阔叶林居中,常绿阔叶林最低。【结论】华中地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常绿针叶林的土壤有机碳贡献最大,成土母质与土壤物理属性对土壤有机碳的富集与分布起决定性作用;适宜天然林生长的地理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共同造就了该地区天然混交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富集。在营林和管理时可加大本地树种的混交林比重,从而在森林经营管理与造林环节,提升森林土壤碳汇功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赵辉  
【目的】精确估计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方法】基于林下灌木、草本群落特征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确定研究区土壤剖面的调查数量,对调查样地上、中、下3"层"的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与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上"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变化幅度为56.60~71.98 Mg/hm2,变异系数为8.26%;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波动较大,变化幅度为22.83~59.45和38.33~85.82 M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5.91%和22.9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伟红  康峰峰  韩海荣  程小琴  胡景东  韩树文  池桂杰  
【目的】明确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Populus davidiana)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配特征,为评价其碳汇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山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7个土壤剖面(0~100cm土层)的土壤样品,对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的体积质量为1.07~1.69g/cm3,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中龄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少杰  李正才  周本智  格日乐图  孔维健  安艳飞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贾呈鑫卓  李帅锋  苏建荣  
[目的]以思茅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SOC储量的影响,为精确评估思茅松人工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土壤层次的SOC含量、全氮、土壤密度、C:N和SOC储量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层的SOC储量和全氮、土壤密度、C:N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含量、全氮和C:N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的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SOC储量大小,阳坡的SOC储量要显著高于阴坡,坡度为20 30°的SOC储量要显著低于10 20°和0 10°,坡位对SOC储量大小无显著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承栋  
【目的】揭示我国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原因与机理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为维护、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依据笔者多年来在森林土壤有机质领域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围绕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的原因与机理及其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进行深入论述。【结果】森林土壤有机质是森林土壤肥力的核心,不仅是有机养分库,也是无机养分库;枯落物是土壤有机养分的主要源泉,它的量和质与有机质的量和质及林木生长密切相关;针叶纯林,由于凋落物组成特殊,处于酸性分解,土壤化学性质恶化,生物学活性下降;纯林重茬经营,土壤中重要生物化学活性物质的种类减少、含量下降,土壤功能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秀清  韩有志  
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生态功能区设置典型样地,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生态系统由人工林→次生演替早期杨桦阔叶林→次生演替中后期云杉、杨、桦混交林顺向演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值先增加后减小,碳氮比平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3指标变异系数在11.74%64.71%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变异性;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程相对次生林增大,基台值相对减小,表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异质性程度较低,空间分布较次生林更趋于均匀化。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比的结构方差比在0 64.8%之间,变异具有较弱或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雷丕峰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cm土层(20 6g·kg-1)>15~30cm土层(17 1g·kg-1)>30~45cm土层(12 4g·kg-1)>45~60cm土层(9 8g·kg-1)>60~75cm土层(8 2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清胜  辛颖  赵雨森  
为了揭示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和黑碳(BC)的影响,本文选取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为对照,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重度火烧明显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和对照样地相比,重度火烧迹地0~5 Cm层全土有机碳增加了41.56%,黑碳增加了123.69%,黑碳含量增加显著(P5 mm和5 mm和<0.0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燕  雷相东  张会儒  杨平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经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森林经营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东北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地为对象,研究不同层次(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间伐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51.11 g/kg,0~6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为27.20 kg/m2;②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但采伐强度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③间伐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不显著,间伐20年后不同间伐强度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郑丽波  张卫国  俞立中  
区域土壤碳库的估算不仅是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为国家尺度的土壤碳库的估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利用上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GIS技术对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0~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5.76×107 t,占全国的0.062 6%,0~100cm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55kg/m2,高于全国平均值,反映出上海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蓄积能力。各类土壤中,水稻土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灰潮土和滨海盐土,而黄棕壤由于面积狭小,所以土壤碳储量最小。各类土壤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水稻土>灰潮土>黄棕壤>滨海...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路晓彤  刘绍贵  张黎明  于东升  史学正  邢世和  
利用基于江苏北部旱地1980年第2次土壤普查的983个旱地剖面和2008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1 506个样点数据建立的1∶5万高精度土壤数据库,对该地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8年苏北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由6.00 g·kg~(-1)增长到10.30 g·kg~(-1),增幅为71.67%.从土壤类型来看,有机碳增幅最大的是分布面积最广的潮土,上升了5.12 g·kg~(-1);棕壤和紫色土次之,分别上升了4.91和4.80 g·kg~(-1);而增幅最小的是石灰土,仅上升了0.01 g·kg~(-1).从行政单元来看,各地级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上升范围在3.0~5.0 g·kg~(-1)之间,其中大多数县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上升范围在2.4~6.0 g·kg~(-1)之间.总体来看,苏北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程度与气候、有机碳初始值及肥料施用量密切相关.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正才  傅懋毅  杨校生  
陆地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且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结合国内外农、林业研究成果,就施肥、耕作、栽培方式、森林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因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评述。初步认为: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对耕作土壤应该采取保护性措施,降低耕作强度或采取免耕覆盖、作物残留物管理、降低夏季休闲等措施使农业土壤由碳源转变为碳汇;由于土地开垦引起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因此对不适宜长期持续性耕作的土地和因植被破坏退化严重的土地,采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植树种草,恢复和保...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鑫  姜航  孙金兵  崔晓阳  
在张广才岭西部典型低山丘陵次生林区,按坡位、坡向差异对等设置36块样地,采集1 m深度剖面内不同发生层土样,研究了地形因子(坡位、坡向、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碳与物理保护因子(黏粒、团聚体)的关系,并借助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密度范围为8.9~31.3 kg/m2。土壤有机碳的表聚特征明显,平均而言腐殖质层(A1层)集中了全剖面总有机碳的55.2%。坡位和坡向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下坡A1层有机碳密度是上坡的1.83倍,其1 m剖面有机碳密度是上坡的1.67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胜利  马玉红  车升国  孙文义  
在黄土丘陵区选择从耕地、草地、灌木林到乔木林样地,不同样地内设立1m×1m(乔木10m×10m)的样方,分析样方内凋落物积累量、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灌木林、乔木林凋落物积累量依次为5.3,12.1和32.4t.hm-2;但人工灌木林和乔木林的凋落物积累量分别为6.7和11.4t.hm-2,分别是天然灌木林和乔木林的1/2和1/3。随着植被的恢复,天然植被凋落物的C/N高于人工植被(刺槐林除外)。与耕地SOC(4.67g·kg-1)相比,天然灌木林地SOC提高5.9倍,人工灌木林地提高1.8倍;天然乔木林地提高8.0倍,而人工乔木林地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