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77)
- 2023(20686)
- 2022(17282)
- 2021(15897)
- 2020(13375)
- 2019(30264)
- 2018(30061)
- 2017(57654)
- 2016(31565)
- 2015(35244)
- 2014(34936)
- 2013(34522)
- 2012(31209)
- 2011(27885)
- 2010(27739)
- 2009(25671)
- 2008(25281)
- 2007(22576)
- 2006(19903)
- 2005(17307)
- 学科
- 济(127498)
- 经济(127341)
- 业(109568)
- 管理(96564)
- 企(90852)
- 企业(90852)
- 方法(58960)
- 农(50075)
- 数学(48756)
- 数学方法(48060)
- 业经(36993)
- 财(36415)
- 中国(33585)
- 农业(33267)
- 学(25990)
- 务(25037)
- 财务(24956)
- 财务管理(24916)
- 制(24430)
- 地方(23863)
- 企业财务(23625)
- 技术(22735)
- 理论(22645)
- 贸(22581)
- 贸易(22569)
- 易(21965)
- 和(21078)
- 策(19689)
- 划(19363)
- 环境(18813)
- 机构
- 学院(450873)
- 大学(447738)
- 济(178679)
- 管理(178635)
- 经济(175030)
- 理学(155356)
- 理学院(153673)
- 管理学(150729)
- 管理学院(149941)
- 研究(147193)
- 中国(110946)
- 京(94536)
- 科学(94240)
- 农(91047)
- 财(79904)
- 业大(75320)
- 所(74669)
- 农业(70856)
- 研究所(68294)
- 中心(67905)
- 江(66995)
- 财经(64780)
- 经(59100)
- 北京(58505)
- 范(57236)
- 师范(56592)
- 州(53498)
- 经济学(53245)
- 院(52621)
- 经济学院(48292)
- 基金
- 项目(311935)
- 科学(245077)
- 基金(226634)
- 研究(222778)
- 家(199582)
- 国家(197835)
- 科学基金(170015)
- 社会(141303)
- 社会科(133726)
- 社会科学(133688)
- 省(123349)
- 基金项目(120202)
- 自然(112431)
- 自然科(109921)
- 自然科学(109890)
- 自然科学基金(107926)
- 划(103374)
- 教育(102246)
- 资助(92886)
- 编号(90142)
- 成果(71292)
- 重点(69852)
- 部(67698)
- 发(66577)
- 创(65817)
- 课题(61702)
- 创新(61141)
- 科研(60081)
- 国家社会(58293)
- 教育部(57532)
- 期刊
- 济(196271)
- 经济(196271)
- 研究(125282)
- 农(87740)
- 中国(84132)
- 学报(77494)
- 科学(69957)
- 管理(66303)
- 财(62195)
- 农业(59403)
- 大学(58849)
- 学学(56106)
- 教育(45797)
- 技术(39773)
- 融(37838)
- 金融(37838)
- 业经(37625)
- 财经(31140)
- 业(30937)
- 经济研究(29680)
- 经(26751)
- 问题(26660)
- 版(23811)
- 技术经济(22999)
- 科技(22479)
- 业大(21287)
- 统计(20906)
- 现代(20337)
- 商业(20235)
- 图书(19929)
共检索到650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齐秀琳 汪心如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惩罚回归、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考察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集成学习方法在预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在所有特征变量中,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性别、家庭规模、年龄和流动城市数量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此外,本文通过累积局部效应图展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具体预测模式,并发现年龄和流动城市数量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有着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政府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机器学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阳 宋周
本文从农业人口转移实施主体的角度,以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指标,应用Logit回归模型全面系统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统计特征、工作情况、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因素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的各因素中,相关性由强到弱,已在城里买房、没有务农经验、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等12个方面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制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需求,既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住房、户籍以及就业等问题,更要转变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推动农村与城市融合发展。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身份认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阳 宋周
本文从农业人口转移实施主体的角度,以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指标,应用Logit回归模型全面系统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统计特征、工作情况、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因素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的各因素中,相关性由强到弱,已在城里买房、没有务农经验、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等12个方面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制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需求,既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住房、户籍以及就业等问题,更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身份认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锐 曹广忠
本文利用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公安部门登记数据,分析了全国各省(市、区)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结构以及市民化推进程度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待市民化人口每年新增1510万,东部沿海以跨省市迁移为主,中部地区以省内迁移为主。采用迁移人口中的落户人口与总迁移人口的比值考察不同地区迁入人口落户难度,发现中部地区落户最易,西北地区其次,东部沿海最难。影响市民化进程的因素,一是高昂的市民化成本,特别是需要政府承担的公共成本部分抑制了市民化进程;二是现行的财政体制下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主要由迁入地政府负担,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三是现有产业人口与落户要求不匹配,使得粗放型产业所吸引的就业人群难以达到落户门槛。本文进一步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从政府投资体制和空间资源配置两方面就不同地区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小亮 程硕 陈衎 肖争艳
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全国房地产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维持一线城市房价平稳从而对保障全国房价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XGBoost等机器学习方法和SHAP值可解释性方法,对四大一线城市房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在2012年前后的动态变化进行测算并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预期因素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其影响在不断增强。第二,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对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不过其作用呈现出减弱态势。第三,货币政策等因素对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影响相对偏弱,并且近年来其影响进一步下降。考虑到预期因素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一线城市而言,稳房价的关键在于稳预期。进一步地,结合实证结果可知,需要让房价更多地由基本面因素来决定,并且通过稳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来稳预期。一是从供给端发力,构建一线城市土地供给与房价以及土地供给与常住人口之间的联动机制。二是从需求端发力,缩小一线城市与其周边城市以及其他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从而减轻一线城市的外来人口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住房需求增长。三是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通过稳定政策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关键词:
一线城市 房价 稳预期 机器学习方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利用对全国1288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从个人特征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分析了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参加社会活动及朋友数量是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月收入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的差异更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身份认同 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利用对全国1288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从个人特征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分析了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参加社会活动及朋友数量是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月收入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的差异更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身份认同 影响因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北平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城市的二元结构以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较为突出。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市二元结构一元化,首先需要测算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明确政府、个人、企业各自承担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促进政府对市政设施与社会服务的投入。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成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宁光杰 刘丽丽
文章运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数据,采用OLS、PSM、标准logit模型等方法估计市民化意愿(转户意愿和长期居住意愿)对农业转移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转户意愿和长期居住意愿分别使消费水平显著提升,长期居住意愿对消费水平的影响高于转户意愿。政府应适当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结合"户籍化市民化",重点推进"常住化市民化",以推动消费需求增长。在消费结构方面,有市民化意愿者会显著降低食品支出占比,明显增加在住房和请客送礼方面的消费比重以促进融入城市。有转户意愿者还会显著提高教育支出比例,而有长期居住意愿者还将大幅增加医疗消费份额。因此,政府应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融入城市的条件,致力于完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制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健 李子芳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回归等模型,考察不同市民化方式对农业转移人口消费需求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被动市民化群体的消费需求低于主动市民化群体。这种消费需求分化作用,随农业转移人口消费水平的增加呈显著“U形”关系,51~65岁年龄段受影响更大,且只在东、西部地区显著。相较主动市民化,被动市民化群体面临更大的社会融入难度和就业不确定性,难以充分释放消费潜力。鉴于此,应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供就业服务和保障,以提升消费活力。
关键词:
市民化方式 新型城镇化 消费需求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琳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方式和成熟标志,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攻坚期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起步期。本文旨在梳理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对其发展路径、政策措施、发展特点进行分析,试图为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日本 中国台湾 巴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心洁 周绿林 曾益
研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及2010-2013年CGSS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方法和模糊评价方法,对近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进行动态评估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2013年时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值为0.3713,较2012年继续提高,但仍处于平均水平范围(0.4-0.6)以下,且明显低于同时期同区域的城镇居民社会福利水平(0.4574)。如果进一步考虑转换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影响,还可得到非农业户籍人口市民化水平高于农业户籍人口、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男性高于女性、未婚者高于已婚者等结论。结合功能性活动及其包含的分项指标的权重分配可知,经济状况、居住环境、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三方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未来提高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鑫 田丽慧 李逸飞
[目的]双变量Probit模型变量能够同时考虑政策保障和农业转移人口自身顾虑的影响,对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意愿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层面分析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的代际差异,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基于6 091名湖南省农村流动人口样本,选取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余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动特征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通过城市和年龄的固定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相比于“务工经商”的流动群体,拥有“较稳定的职业”“较高的收入”和“已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在城市落户定居;现有市民化政策更加倾向于男性,但女性的落户意愿反而更强;“受教育程度越高,落户可能性越大”仅限于第一代农民工;有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需求的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结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能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段梦 黄德林
[目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农业部门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农业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农业转移人口不断转变为城镇居民,促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 87个百分点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农业部门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结果]农业转移人口不断转变为城镇居民,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促使土地租金、真实GDP、实际工资、家庭可支配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增加。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使得CPI、GDP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出现不同程度地降低。[结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整体上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要继续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协调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推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要不断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可云 王洋志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经验观察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不同方式,研究不同市民化方式对经济及社会影响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式划分为两类,即主动市民化和被动市民化,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两种不同市民化方式对收入分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市民化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农转非"群体的收入分化,被动市民化群体的收入显著低于主动市民化群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被动市民化群体被征地而丧失了农业收入,且预期外的政策冲击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但与保留农业户籍的个体比较,被动市民化居民则具备一定的收入优势。基于上述发现,本文认为,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宜鼓励主动市民化,同时在征地过程中要充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培训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