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36)
- 2023(15834)
- 2022(13638)
- 2021(12928)
- 2020(10792)
- 2019(24984)
- 2018(24570)
- 2017(47102)
- 2016(25052)
- 2015(28314)
- 2014(28018)
- 2013(27529)
- 2012(24982)
- 2011(22456)
- 2010(21941)
- 2009(19963)
- 2008(18911)
- 2007(15846)
- 2006(13480)
- 2005(11480)
- 学科
- 济(101481)
- 经济(101373)
- 管理(71999)
- 业(66140)
- 企(53861)
- 企业(53861)
- 方法(49848)
- 数学(44210)
- 数学方法(43666)
- 中国(27839)
- 农(27270)
- 财(24145)
- 业经(21625)
- 学(20767)
- 贸(20184)
- 贸易(20175)
- 易(19666)
- 环境(18850)
- 地方(18275)
- 农业(18251)
- 和(16388)
- 制(16237)
- 理论(15642)
- 技术(15191)
- 务(14987)
- 财务(14917)
- 财务管理(14887)
- 划(14719)
- 银(14218)
- 银行(14184)
- 机构
- 大学(351008)
- 学院(349094)
- 济(145715)
- 经济(142988)
- 管理(142224)
- 理学(124954)
- 理学院(123650)
- 管理学(121530)
- 管理学院(120920)
- 研究(116134)
- 中国(86508)
- 京(73855)
- 科学(70796)
- 财(62311)
- 所(55857)
- 中心(52582)
- 农(51911)
- 财经(51867)
- 研究所(51639)
- 业大(51141)
- 经(47603)
- 北京(46612)
- 江(45861)
- 范(45627)
- 师范(45243)
- 经济学(44614)
- 院(42817)
- 农业(40609)
- 经济学院(40373)
- 财经大学(39042)
- 基金
- 项目(250357)
- 科学(198563)
- 基金(184685)
- 研究(183575)
- 家(160698)
- 国家(159434)
- 科学基金(138090)
- 社会(117802)
- 社会科(111708)
- 社会科学(111682)
- 基金项目(97986)
- 省(94540)
- 自然(89547)
- 自然科(87478)
- 自然科学(87457)
- 自然科学基金(85866)
- 教育(83915)
- 划(80381)
- 资助(75959)
- 编号(73875)
- 成果(57923)
- 部(56313)
- 重点(55627)
- 发(52955)
- 创(51935)
- 课题(49576)
- 国家社会(49372)
- 教育部(48802)
- 创新(48503)
- 科研(47992)
- 期刊
- 济(149465)
- 经济(149465)
- 研究(99731)
- 中国(58292)
- 学报(52829)
- 科学(50154)
- 管理(50035)
- 农(46136)
- 财(45012)
- 大学(40962)
- 学学(38599)
- 教育(35213)
- 农业(32976)
- 技术(29816)
- 经济研究(25595)
- 融(25301)
- 金融(25301)
- 业经(24701)
- 财经(24299)
- 经(20808)
- 问题(19124)
- 业(17414)
- 图书(17064)
- 科技(16543)
- 资源(16531)
- 技术经济(16411)
- 理论(16175)
- 商业(15510)
- 版(15448)
- 贸(15385)
共检索到485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凌志
能源生态足迹(EEF)反映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生态占用,是定量评价能源消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1992~2007年经济系统的能源生态足迹值,结果显示:1992~2007年,中国最终需求能源生态足迹总量持续增长,第二产业能源生态足迹占据绝对比重,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特征总体表现为消费与投资驱动型向出口与投资驱动型转变。进一步地,结构分解分析显示:能源强度对能源生态足迹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最终需求规模的扩张是拉动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动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曾胜
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并运用灰色技术对其进行改进,采用C-D生产函数扩展模型,揭示了GDP和能源消费增长之间的内在比例关系。通过对能源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发现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用于测算和预测能源消费的增长率比较理想,由此测算了未来几年的能源消费量。得出结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是必须实行节能降耗;二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加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有序发展清洁能源。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需求预测 弹性系数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腾 严良 易明
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能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社会福利,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要素纳入到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三个维度衡量产出,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框架。通过搜集2000—201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均低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间矛盾突出,亟待改善;能源生态效率值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呈"东高西低"分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腾 严良 易明
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能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社会福利,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要素纳入到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三个维度衡量产出,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框架。通过搜集2000—201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均低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曾胜 靳景玉
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视角,通过C-D生产函数,得到GDP与四种能源消费的比例关系,由此计算四种能源消费增量所带来的GDP增量,运用DEA方法进行能源效率测算,得到以下结论:我国能源规模效率处在高位波动运行,能源总量规模投入接近能源最优规模,能源效率较低是由于能源技术效率水平低下所致;通过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的关系分析,可知降低煤炭的使用量,增加石油、电力、天然气的使用量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验证了"能源效率的惯性"现象,表明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效率将在高位波动运行。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结构 经济增长 DEA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守春 董秀成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53—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Chow检验结果表明1978年的因果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长期内,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而在短期内,只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德明 何红渠
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生玲 郝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不能满足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导致能源对外依赖性较大,能源进口和海外开发又面临较多挑战。国内能源开发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较晚,能源战略储备不完善等问题也很突出。本文在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两时期消费最优化模型,并综合考虑本国能源与能源进口和海外开发之间、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之间这两个关键的替代关系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可能影响,得出了中国能源消费的最优跨期消费路径。当前能源消费中的很多问题,包括日益增大的"能源缺口",都源于实际能源消费量严重偏离了这一"最优路径"所规定的消费水平。因此,为了有效缓解乃至从根...
关键词:
能源缺口 能源安全 新能源 能源供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陶阳威 孙梅 王小芳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有效地预测能源需求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自学习、自适应的特点,适用于难于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系统,但是传统的BP网络在学习过程中易发生震荡,且收敛缓慢。文章通过加入动量项改进了传统的BP神经网络,综合考虑了影响中国能源需求的各个因素,并选取了主要且可量化的因素:国民生产总值(GDP)、城镇人口比例、产业结构、能源价格、能源结构、技术进步、消费水平。应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结合1990到2007的各项实际数据,建立了中国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用MATLAB仿真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较好的实用价值,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红玉
文章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产业链的角度对基于服务业最终需求的能源消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考虑服务业内部的行业差异就将服务业定义为环境友好产业的观点是武断的,并且服务业的发展也并不必然会导致节能减排的后果,主要结论如下:(1)在2010年中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当中,用于满足服务业最终需求的能源总量为64698.2万吨标准煤,比重高达25.91%,远高于普通方法计算的服务生产中直接能源消费量;(2)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能源消费呈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公共服务部门和传统服务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都比较大,而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则比较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凤朝 潘雄锋 徐国泉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揭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机理及变化趋势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测算方法,基于1985年~2003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对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波动较大;无论是从效率份额还是结构份额来看,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都是导致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梦 孙毅 刘晓明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得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一种趋势,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其分析预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相关关系及走势图的分析,证明了运用GDP增长率预测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的可行性;而后根据MIDAS模型的建模理论,构建基于季度GDP增长率数据和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数据的混频模型,证明了混频模型在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方面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最后基于混频模型预测出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3亿吨标准煤,在"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范围内,但仍须加强控制力度,因此相关部门可利用季度GDP数据对年度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为能源政策和相关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能源消费总量 混频预测 MIDAS模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杰 王庆石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将传统产业关联理论应用于对能源消费的分析中,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能源消费的产业关联系数,给出划分能源消费部门结构的方法,并采用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部门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的结构进行对比,揭示了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的结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的关键部门依然主要集中在冶金业、化学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但是第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在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结构中的地位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军。
关键词:
关键部门 能源消费 投入产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管卫华 顾朝林 林振山
首次建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动力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和预测出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消费比例将上升,尤其是石油消费的地位会提高。近10年来中国各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变化表现为生活和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比例下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上升。由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一直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今后应调整工业结构,降低能耗高的工业部门比重,采取措施降低第三产业过快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加快的问题,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关键词:
能源 消费结构 动力模式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龙全 魏晓平 张炎治
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的启动,能源的瓶颈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研究未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预测未来能源的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制定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供应战略和供需平衡策略,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