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01)
- 2023(7426)
- 2022(6373)
- 2021(6000)
- 2020(5191)
- 2019(11837)
- 2018(11615)
- 2017(22746)
- 2016(11738)
- 2015(12834)
- 2014(12258)
- 2013(11611)
- 2012(10189)
- 2011(8678)
- 2010(8128)
- 2009(6838)
- 2008(6286)
- 2007(4848)
- 2006(3486)
- 2005(2549)
- 学科
- 济(45698)
- 经济(45659)
- 管理(33913)
- 业(31340)
- 方法(26774)
- 企(26018)
- 企业(26018)
- 数学(24597)
- 数学方法(24222)
- 财(13613)
- 农(10944)
- 中国(9931)
- 业经(9717)
- 务(8518)
- 财务(8488)
- 财务管理(8473)
- 贸(8468)
- 贸易(8467)
- 易(8309)
- 企业财务(7982)
- 农业(7505)
- 技术(7501)
- 地方(6932)
- 学(6917)
- 环境(6524)
- 和(6327)
- 理论(6036)
- 制(5934)
- 划(5752)
- 产业(5706)
- 机构
- 大学(148943)
- 学院(148623)
- 管理(64141)
- 济(61950)
- 经济(61025)
- 理学(57472)
- 理学院(56949)
- 管理学(55795)
- 管理学院(55522)
- 研究(41377)
- 中国(31230)
- 京(28734)
- 财(26938)
- 科学(25301)
- 财经(23110)
- 业大(22753)
- 中心(21684)
- 农(21540)
- 经(21399)
- 经济学(19931)
- 江(18919)
- 经济学院(18309)
- 所(17884)
- 财经大学(17737)
- 经济管理(17240)
- 范(17177)
- 农业(17052)
- 师范(16986)
- 商学(16964)
- 商学院(16811)
- 基金
- 项目(115959)
- 科学(93491)
- 基金(88066)
- 研究(83271)
- 家(76691)
- 国家(76115)
- 科学基金(67618)
- 社会(55311)
- 社会科(52718)
- 社会科学(52705)
- 基金项目(47313)
- 自然(44610)
- 省(44166)
- 自然科(43702)
- 自然科学(43694)
- 自然科学基金(42911)
- 教育(38545)
- 划(37367)
- 资助(34968)
- 编号(32922)
- 部(26049)
- 重点(25582)
- 创(25137)
- 国家社会(24215)
- 成果(24133)
- 发(23822)
- 创新(23525)
- 科研(23316)
- 教育部(23071)
- 人文(22731)
共检索到189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娅萍 陈仲新
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进行作物识别是当前作物遥感监测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进行旱地作物识别的相关研究较少,该文以RADARSAT-2雷达遥感数据对两种旱地作物玉米和棉花进行识别。以河北省枣强县为研究区,对其区域内的玉米和棉花进行识别。首先分析了与卫星过顶时刻同步采集的作物参数与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在植株高度、生物量、作物含水量、叶面积指数这四个作物参数中,植株高度与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作物含水量;同时,通过最小距离法应用多时相、多极化雷达遥感数据进行作物识别,其精度可达到85%,通过与资源三号光学遥感数据结合,其作物识别精度提高到了93%。研究结果表明,雷达遥感数据...
关键词:
玉米 棉花 识别 雷达 遥感 最小距离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东朝霞 王迪 周清波 陈仲新 刘佳
在我国北方旱地秋收作物生长关键期,云雨天气影响较大,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光学遥感数据,因此利用雷达遥感进行旱地作物识别研究非常必要。文章以河北省衡水市为研究区,选择6期RADARAST-2全极化影像作为数据源,分类方法为随机森林法。首先通过对比不同时相间的组合结果,优选出了研究区典型秋收作物(玉米、棉花)的最佳识别时相及组合方式。其次,提取最优识别时相的后向散射信息、纹理信息、极化分解等3部分信息,依据信息间相互组合的结果及随机森林算法对变量的重要性评价,文中对上述3部分信息进行了重要性评估。结果表明:利用SAR识别旱地秋收作物时应着重关注作物生长前期的时相,其中玉米在6月27日单一时相下就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吴立周 王晓慧 王志辉 方馨 朱婷瑜 丁丽霞
【目的】不同农作物种类光谱差异小,通过探测众多窄波段范围的细微差别,提取区分不同农作物的特征波段,是目前实现农作物高光谱遥感识别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取区分不同农作物的特征波段,进而实现农作物的精确识别是一个挑战。近来出现的随机森林方法在多变量目标的分类识别方法展现了优势,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手段。【方法】利用随机森林法与传统方法分析杭州地区8种典型农作物的反射光谱,提取特征波段并进行分类,对比不同方法的识别效果。【结果】不同作物的反射光谱及其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倒数的对数、去包络线法所提取的特征波段只能区分部分作物;随机森林法无需对反射光谱预处理,直接对全波段反射光谱数据处理,不仅筛选出了区分不同作物的特征波段,且运用所选择的波段对作物进行随机森林分类的效果也是最优的。【结论】随机森林法选择的波段(550、 2 490、 370、 770、 560、 380、 540、 530、 570、 350 nm)不仅能区分不同作物,还能反映农作物生化属性的不同,使得用于分类的波段及分类方法体现了不同作物间物化性质的不同,在展现高光谱遥感识别农作物优势的同时,也为大面积农作物遥感精细分类提供借鉴。图5表5参16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梅新 聂雯 刘俊怡
[目的]雷达植被指数(Radar Vegetation Index,RVI)作为评价雷达影像植被分布与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对植被生长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算法的雷达植被指数对于同一地物类型的表征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通过对比分析3种常用RVI在多种类型地物上的差异,为其在SAR影像特征提取、分类、识别等应用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实验基于武汉市Radarsat-2全极化数据,结合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和实地调研数据,选取林地、灌丛、草地、耕地、水生植被、建筑、道路、裸地、湖泊、河流10种典型地物样本,从样本折线图分布、类内标准差等方面,对分别通过H/A/alpha分解、Freeman分解和后向散射系数计算得到的3种常用雷达植被指数Van_RVI、Freeman_RVI和Kim_RVI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 3种雷达植被指数有着相似的折线图走势,对植被的监测能力良好,但对于不同地物的敏感性稍有差异:Freeman_RVI对林地等高密度植被区域敏感程度较高; Van_RVI对耕地与林地、灌木与林地具有一定的区分性; Kim_RVI对水体与建筑的敏感程度较高。[结论] Freeman_RVI对高密度植被识别能力最好,可用于林地提取、森林制图; Van_RVI对植被与非植被的区分能力最好,适用于植被提取; Kim_RVI数据预处理计算速度最快,但提取精度不高,可用于应急制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晓倩 刘湘南 谭正
依据苏州东桥试验区水稻生长期观测数据,采用多时相水稻拔节到抽穗期全极化Radarsat-2数据,分别分析了不同极化HH、VV、CROSS、比值HH/VV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时域变化特征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构建水云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和指数模型反演水稻生物量。反演结果表明:HH、CROSS水云模型都有不错的反演效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0.902,而HH水云模型反演生物量尤佳,均方根误差为0.190。指数模型普遍优于二次多项式模型,HH/VV指数模型效果出众,相关系数为0.929,均方根误差为0.164。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极化的水云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和指数模型,HH水云模型与HH/VV指数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管续栋 黄翀 刘高焕 徐增让 刘庆生
热带季风区多云多雨的天气条件一直是多光谱遥感探测地表信息的难点之一。本文针对东南亚地区多雨多云的复杂天气条件以及水稻种植灵活的特点,利用MODIS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时间弯曲(DTW)距离的相似性判别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对泰国东北部地区单、双季稻种植面积进行了遥感提取研究。针对研究区雨季遥感影像像元受到云覆盖影响严重,使用替换法去云,结合S-G滤波方法对计算得到的MODIS09A1数据的NDVI时序数据去噪,再采用DTW距离相似性方法逐像元比较与标准NDVI时间序列的时序相似性,将不同类型所得NDVI相似性值作为模糊分类隶属度参考值对泰国东北部地区单季稻、双季稻进行分类提取面积。最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茜 周清波 吴文斌 胡琼 余强毅 唐华俊
农作物遥感识别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多源数据在农作遥感识别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从多源数据融合的角度,归纳了2000年后多源数据在农作物遥感识别中应用的总体概况,系统梳理并提炼了当前多源数据融合的主要融合技术和融合模式。围绕与多源数据融合和农作物遥感识别相关的关键词,在Google学术、ISI 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知网中对2000—2014年间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并统计不同传感器的使用频率及结合方式。研究表明,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为目标的多源数据融合和以提高时间分辨率为目标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是当前的两种主要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时空尺度的扩展。前者的融合技...
关键词:
农作物 多源数据 融合 遥感 识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选举
《统计与决策》1990年第2期上《最小平方法与最小平方距离法的比较研究》一文认为:“最小平方距离法”(以下简称“距离法”)并不比“最小平方法”(以下简称“平方法”)更优,理由是:1.“距离法”的计算量比“平方法”的计算量大;2.“距离法”的误差比“平方法”的误差大。因此不同意用“距离法”取代“平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厚祥
《统计与决策》1990年第2期和1991年第3期,都刊登了有关最小平方法与最小距离法的讨论,这两篇文章中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是不妥的,现将我的意见说明如下,供大家讨论、参考。我认为这两种方法主要的差别在于适用范围的不同,因而不能一般性地直接比较。最小平方法又称最小二乘法,它适用于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顺华,徐唐先
在配合趋势方程■=f(t)和回归方程y_c=f(x)时,最小平方法的理论依据是能使其误差平方和为最小,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学术界有同志认为此法有其局限性,并据此提出“最小平方距离法”取代最小平方法。提出根据“最小平方距离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y=A+BX时,其目标函数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爽 张锦水
将遥感变化检测技术结合多期遥感影像进行农作物提取,及时、准确地获取作物播种面积信息,对于制定国家/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变化检测方法特点出发,从硬变化检测方法 (HCD)和软检测方法 (SCD)等2个方面入手,以近几十年国内外重要成果为基础,首先,总述了各自的应用领域;接着分别对HCD和SCD各自的方法分类,方法特点、方法适用性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认为:硬变化检测方法 (HCD),侧重于硬变化区域的信息提取,其排他性的二值结果 (0,1)对于中、低分辨率影像,尤其是在作物破碎种植区的识别结果误差较大;而软变化检测方法 (SCD),...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宇振荣 Driessen P.M.
利用作物冠气温差可以计算作物生长水分胁迫系数。用遥感信息估算作物冠层温度并且利用气象站的气温资料 ,通过冠气温差计算作物水分胁迫系数 ,并引入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就实现动态和连续的作物监测及预报作物产量。本文对建立遥感 -作物模拟复合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建立遥感 -作物模拟复合模型所涉及的计算方法 ,但整体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关键词:
作物冠层温度 作物生长模型 遥感反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文东 周廷刚 李洪忠 许燕燕 张兰
利用Aura卫星的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传感器最新版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数据产品,结合线性拟合、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5~2017年成渝城市群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OMI对流层NO_2柱浓度数据与成渝城市群NO_2地面监测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时间上,2005~2012年NO_2年均柱浓度增加明显,增幅达52.38%,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NO_2柱浓度季节变化明显,浓度水平基本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O_2柱浓度月均值具有类似于正弦函数的周期性,1年一个周期,低值出现在每年的7、8月,高值出现在11、12和1月;空间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NO_2浓度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5~2012年99.58%的区域NO_2浓度上升,2012~2017年80.50%的区域NO_2下降,但是成渝城市群边缘的山区NO_2浓度依然呈增长趋势。成都、重庆对流层NO_2柱浓度具有明显的局部空间正相关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季富华 刘佳 王利民
[目的]随着国产高分卫星的快速发展,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通过对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的总结,可以发现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的优缺点,能够提高国产高分卫星在农业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水平。[方法]文章在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原理分析基础上,对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进行分类,并基于高分六号宽幅数据(GF-6/WFV),在各类算法中选择1~2种典型方法进行示例说明。[结果]光谱特征的可分性是遥感识别算法的基础,根据实施方案的差异,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可分为目视解译算法、机器学习法和特征指数识别算法3类。基于GF-6/WFV的随机森林的花生类作物识别、光谱空间特征指数算法的园地识别和时间序列特征指数的冬小麦识别的结果精度均大于90%。[结论]当前农作物类别遥感识别算法中,高分卫星数据都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国产高分卫星数据的应用前景广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晓岚 汪小钦
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综合应用,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补,提高地物的识别精度。本文以福建省漳浦县为研究区域,利用SPOT5、ASTER和CBERS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植被的识别和提取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专题信息提取流程。首先设计了基于不同植被专题信息自动提取的专家库,对单一遥感数据进行专题提取,然后基于专家知识进行决策级植被信息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将不同传感器的光谱信息和时相特征进行互补,利用不同植被在不同遥感数据上的特征和专家知识,建立隶属度函数,判别每个像元的归属,完成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专题提取。结果表明,与单一传感器数据的结果相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