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24)
- 2023(15645)
- 2022(13730)
- 2021(13020)
- 2020(10891)
- 2019(25505)
- 2018(25354)
- 2017(48863)
- 2016(26573)
- 2015(30158)
- 2014(29900)
- 2013(29292)
- 2012(26635)
- 2011(23664)
- 2010(23555)
- 2009(21281)
- 2008(20258)
- 2007(17386)
- 2006(14938)
- 2005(12563)
- 学科
- 济(103985)
- 经济(103878)
- 管理(75008)
- 业(69961)
- 企(58315)
- 企业(58315)
- 方法(51005)
- 数学(44722)
- 数学方法(43951)
- 农(28551)
- 中国(25266)
- 财(24575)
- 地方(24274)
- 业经(23105)
- 学(22964)
- 农业(19251)
- 环境(18649)
- 理论(18445)
- 贸(18059)
- 贸易(18044)
- 易(17461)
- 和(17043)
- 制(16388)
- 技术(16315)
- 务(15819)
- 财务(15736)
- 财务管理(15703)
- 划(15312)
- 企业财务(14772)
- 银(13136)
- 机构
- 学院(363480)
- 大学(361808)
- 管理(146653)
- 济(138035)
- 经济(134973)
- 理学(128279)
- 理学院(126836)
- 管理学(124116)
- 管理学院(123463)
- 研究(116694)
- 中国(85457)
- 京(76850)
- 科学(76000)
- 财(60966)
- 农(58952)
- 所(57345)
- 业大(57158)
- 中心(54427)
- 研究所(52955)
- 江(52029)
- 财经(49790)
- 范(48721)
- 师范(48257)
- 北京(47982)
- 农业(46081)
- 经(45362)
- 州(44236)
- 院(43565)
- 经济学(40677)
- 技术(39534)
- 基金
- 项目(261368)
- 科学(205204)
- 研究(188947)
- 基金(188615)
- 家(164930)
- 国家(163592)
- 科学基金(141198)
- 社会(116698)
- 社会科(110465)
- 社会科学(110436)
- 省(103224)
- 基金项目(100829)
- 自然(94528)
- 自然科(92250)
- 自然科学(92227)
- 自然科学基金(90497)
- 教育(87785)
- 划(87024)
- 资助(78147)
- 编号(77766)
- 成果(60878)
- 重点(58532)
- 部(56491)
- 发(55499)
- 创(54424)
- 课题(53143)
- 创新(50674)
- 科研(50268)
- 大学(48688)
- 教育部(48333)
- 期刊
- 济(144754)
- 经济(144754)
- 研究(98935)
- 中国(66135)
- 学报(58682)
- 科学(54014)
- 农(52399)
- 管理(52373)
- 财(46039)
- 大学(44506)
- 学学(41969)
- 教育(41874)
- 农业(36707)
- 技术(34349)
- 融(25983)
- 金融(25983)
- 业经(25268)
- 财经(22715)
- 经济研究(22552)
- 业(19703)
- 经(19326)
- 图书(19238)
- 问题(19213)
- 资源(18752)
- 科技(18165)
- 版(17434)
- 技术经济(17355)
- 理论(16684)
- 统计(16453)
- 现代(15775)
共检索到510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巷序 常江 胡庭浩 冯姗姗 程汀瑞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它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威胁城市生态系统,但其也是适宜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充足后备资源。以徐州市为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土地类型、距生态红线距离、植被覆盖、坡度、高程、交通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用地扩展竞合过程,确定采煤塌陷地适合恢复城市生态用地的后备空间,同时确定生态潜力等级。结果显示:徐州市采煤塌陷区有96.32km~2的土地适于恢复为城市生态用地,其中可作为高等级生态保障用地的范围主要分布在贾汪片区、董庄片区,在今后城市规划中应对这两个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建设给予高度关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韩晓彤 魏旭晨
论文以徐州市为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诊断其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单一格局诊断显示,在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地质灾害格局中,低安全等级面积占比最高,分别为43.79%、51.31%、38.20%;水土资源和风景文化格局中,较低安全占比最高,分别为42.33%、33.29%;低安全区集中在生态源敏感地带,生态价值高,容易受到破坏。(2)综合格局测算显示,在综合景观安全格局中,较低安全等级面积最多,占比为45.83%,高安全等级面积最少,占比为0.39%;低安全区域应禁止开发并优先考虑划为生态红线,较低和中等安全区域应以保护为主,较高和高安全区域应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3)两种格局对比发现,综合安全格局中低安全与高安全等级的规模下降,是单一格局叠加累积的结果,因此具有更全面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能够为徐州市和其他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婷 龚健 高静 潘越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引入广西贺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中,基于阻力约束视角开展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扩张阻力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扩张阻力以各生态保护源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农业用地扩张阻力由贺州市中部向四周递增,建设用地扩张阻力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2)依据各类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将贺州市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核心区、建设开发核心区、生态保护涵养区和生产生态拓展区,其空间分布与贺州市现状用地布局相符且契合相关规划的用途分区及管控要求。与传统适宜性评价相比,基于扩张阻力评价的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了各用地类型的垂直自然要素和水平扩张作用,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研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分布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能够为贺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与指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野 艾东 王数 方一舒
为确定昆明市空间布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全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为7 032.11 km~2,占全区面积的34.7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2)昆明市生态保护涵养区面积为4 444.31 km~2,占全市面积的21.15%,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以及富民县;3)生产生态扩展区面积为7 711.87 km~2,占全市面积的36.70%,主要分布在建设开发区外围,包括禄劝县西南部,富民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寻甸县西南部,东川区东部,石林县东南部,晋宁县,西山区等地;4)建设开发核心区面积为1 554.98 km~2,占全市面积的7.40%,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都市核心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辉 胡建锋 陈浮
本文结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采煤塌陷地开发利用实际,分析了当前采煤塌陷地赋能新能源建设的主要困境,提出了探索多元化合作、挖掘协同潜力、完备制度保障等政策建议,以期提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海龙
绿道游径系统规划的核心工作是通过科学的线路规划来最大限度串联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实现投资效益最高。川西高原地区面积广袤、地形复杂、生态敏感,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但绿道建设限制性因子较多,在绿道游径系统规划方面技术难度较大。选择康定市为研究区域,探索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绿道游径系统线路规划的技术方法,希望能为同类地区绿道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绿道 线路规划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康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蒙吉军 王雅 王晓东 周朕 孙宁
贵阳市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生态重要性、景观连通性和生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源地识别,根据土地覆被状况、人为干扰程度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贵阳市域和市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贵阳市最重要和重要生态斑块总面积5 393.43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生态用地斑块的景观连通度总体较高,其中园地最好,林地最差;生态需求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周边。生态源地占总面积的18.56%,集中分布于北部及西南部红枫湖、百花湖等区域;(2)贵阳市生态廊道总长为933.58 km...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洪步庭 任平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建或重建过程从空间上来看是其与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竞争控制与覆盖的过程。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却不降反升,其空间布局与扩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反馈还考虑不足。借鉴景观生态格局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都江堰市为例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研究区各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生态较适宜与高度适宜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而较不适宜与不适宜区域则扩张明显,"一减一增"的鲜明对比表明人类活动对当地景观生态格局的干扰在明显增强;(2)不同时间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生态不适宜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与面积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而中等适宜及以上等级区域的农村居民点数量与面积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3)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分别有559.39和781.11 hm~2的农村居民点生态适宜性等级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对于加强当地重要生态景观单元的保护,协调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制定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飞 陆林
煤炭开采使部分土地变成了塌陷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且诱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恢复是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应用等,生态恢复的理论主要包括生态演替理论、限制因子理论等。论文就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的内涵、目标、原则、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建立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恢复的发展方向是现代生态农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明慧 周启刚 孟浩斌 彭春花 刘栩位 周浪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集敏感、脆弱、复杂为一体的地区,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采用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综合确定生态源地;以坡度、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确定阻力值,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源地面积13 660.8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61%,主要分布于巫溪、奉节、石柱、开州等区县;生态廊道连接生态源地,共81条,总长度为3 069.29 km,廊道呈树状辐射分布,呈现"东北-西南"树状分布的空间格局;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共同形成三峡库区东北生态城镇圈、三峡库区西南都市生态圈以及连接两圈的三峡库区中部走廊的"一廊两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对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岸 顾康康
选取煤矿型城市淮南市区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12月淮南市Landsat-TM影像、淮南市采煤塌陷地分布矢量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撑下,从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两个方面评价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优先级,利用GIS中的自然断点法将生态恢复优先级分为非常低、低、中等、较高和高5个级别。结果表明:淮南市区生态恢复优先级高和较高的塌陷区面积所占比例为27.34%,主要分布于潘集区采煤塌陷区的中南部、八公山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的西北部以及大通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建议将这些区域予以优先恢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鹏
生态修复是全新的采煤塌陷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指在人工条件下对原有被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和修整使其更适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态修复法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公众社会正义、分配正义需求的满足。生态修复不仅仅追求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恢复和重建,更体现了它对生态环境影响下人们权利和义务的修正,这一过程也同时反映出人们对于环境正义的述求,而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这种正义价值的选择决定了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应当包括经济利益的实现和环境利益的保障这两个基本方面。目前,生态修复实践已经在多个煤炭开发城市里广泛开展,但是理论研究尚局限在技术和管理领域。...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胡璐 张绍良 吴刚 邓晓玲
实用主义是西方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想,在规划领域主要观点是强调规划的实践性、规范性和渐进性,核心是实现规划的实用性。以徐州市采煤塌陷地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规划为例,详细介绍实用主义规划理论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丰富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同时根据规划编制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正雨 何鹏 李晓 廖桂堂 李晓莉 赵颖文
农业产业规模化扩展作为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响应国家实施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关键工作。本文提出并利用MCR模型进行扩展布局的方法,以筠连县茶树规模化扩展为例,进行农业产业规模化扩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筠连县适宜规模化扩展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筠连镇、腾达镇,中部的巡司镇、武德乡,西部的双腾镇、塘坝乡;其余地方主要成点状分布。其结果表明,MCR模型能较好的实现区域农业产业规模化扩展布局,给地方政府发展优势农产品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