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27)
2023(17477)
2022(15143)
2021(14314)
2020(11728)
2019(27311)
2018(26905)
2017(51954)
2016(28258)
2015(31848)
2014(31635)
2013(30870)
2012(28167)
2011(25055)
2010(24977)
2009(22760)
2008(21684)
2007(18782)
2006(16407)
2005(13804)
作者
(79797)
(66516)
(66069)
(63116)
(42506)
(32168)
(30124)
(26153)
(25428)
(23580)
(22977)
(22279)
(21157)
(20958)
(20564)
(20277)
(19872)
(19764)
(19165)
(19072)
(16479)
(16187)
(16151)
(15234)
(14913)
(14796)
(14784)
(14581)
(13334)
(13216)
学科
(110072)
经济(109959)
管理(79991)
(74489)
(62179)
企业(62179)
方法(53690)
数学(46172)
数学方法(45336)
(30579)
中国(27664)
(26300)
业经(25266)
(24527)
地方(24213)
农业(20791)
理论(20403)
环境(18958)
(18285)
贸易(18270)
(17953)
(17737)
(17686)
技术(17575)
(17061)
财务(16968)
财务管理(16930)
(16206)
企业财务(15927)
(14588)
机构
学院(389870)
大学(387229)
管理(155195)
(145253)
经济(141869)
理学(135179)
理学院(133652)
管理学(130690)
管理学院(129991)
研究(125107)
中国(92204)
(82693)
科学(81731)
(65491)
(63446)
(61611)
业大(60967)
中心(58387)
(57068)
研究所(56673)
财经(53250)
(53099)
师范(52546)
北京(51969)
农业(49708)
(48473)
(46855)
(46564)
技术(43335)
经济学(42615)
基金
项目(276489)
科学(216929)
研究(199838)
基金(198744)
(173976)
国家(172540)
科学基金(148860)
社会(123330)
社会科(116740)
社会科学(116708)
(109766)
基金项目(105701)
自然(99209)
自然科(96893)
自然科学(96872)
自然科学基金(95051)
教育(93223)
(92446)
资助(82596)
编号(82582)
成果(64910)
重点(61927)
(59214)
(58932)
(57476)
课题(56851)
创新(53504)
科研(53032)
大学(51274)
教育部(50549)
期刊
(154493)
经济(154493)
研究(105976)
中国(72581)
学报(63158)
科学(58065)
(56680)
管理(55612)
(49808)
大学(47842)
教育(46296)
学学(44977)
农业(39688)
技术(37467)
(28086)
金融(28086)
业经(27218)
财经(24147)
经济研究(24069)
(20926)
图书(20886)
(20636)
问题(20233)
资源(19296)
科技(19222)
(18983)
统计(18818)
技术经济(18684)
理论(17454)
(17232)
共检索到553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海龙  
绿道游径系统规划的核心工作是通过科学的线路规划来最大限度串联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实现投资效益最高。川西高原地区面积广袤、地形复杂、生态敏感,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但绿道建设限制性因子较多,在绿道游径系统规划方面技术难度较大。选择康定市为研究区域,探索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绿道游径系统线路规划的技术方法,希望能为同类地区绿道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野  艾东  王数  方一舒  
为确定昆明市空间布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全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为7 032.11 km~2,占全区面积的34.7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2)昆明市生态保护涵养区面积为4 444.31 km~2,占全市面积的21.15%,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以及富民县;3)生产生态扩展区面积为7 711.87 km~2,占全市面积的36.70%,主要分布在建设开发区外围,包括禄劝县西南部,富民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寻甸县西南部,东川区东部,石林县东南部,晋宁县,西山区等地;4)建设开发核心区面积为1 554.98 km~2,占全市面积的7.40%,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都市核心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婷   龚健   高静   潘越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引入广西贺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中,基于阻力约束视角开展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扩张阻力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扩张阻力以各生态保护源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农业用地扩张阻力由贺州市中部向四周递增,建设用地扩张阻力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2)依据各类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将贺州市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核心区、建设开发核心区、生态保护涵养区和生产生态拓展区,其空间分布与贺州市现状用地布局相符且契合相关规划的用途分区及管控要求。与传统适宜性评价相比,基于扩张阻力评价的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了各用地类型的垂直自然要素和水平扩张作用,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研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分布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能够为贺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与指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巷序  常江  胡庭浩  冯姗姗  程汀瑞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它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威胁城市生态系统,但其也是适宜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充足后备资源。以徐州市为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土地类型、距生态红线距离、植被覆盖、坡度、高程、交通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用地扩展竞合过程,确定采煤塌陷地适合恢复城市生态用地的后备空间,同时确定生态潜力等级。结果显示:徐州市采煤塌陷区有96.32km~2的土地适于恢复为城市生态用地,其中可作为高等级生态保障用地的范围主要分布在贾汪片区、董庄片区,在今后城市规划中应对这两个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建设给予高度关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蒙吉军  王雅  王晓东  周朕  孙宁  
贵阳市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生态重要性、景观连通性和生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源地识别,根据土地覆被状况、人为干扰程度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贵阳市域和市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贵阳市最重要和重要生态斑块总面积5 393.43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生态用地斑块的景观连通度总体较高,其中园地最好,林地最差;生态需求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周边。生态源地占总面积的18.56%,集中分布于北部及西南部红枫湖、百花湖等区域;(2)贵阳市生态廊道总长为933.58 km...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洪步庭  任平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建或重建过程从空间上来看是其与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竞争控制与覆盖的过程。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却不降反升,其空间布局与扩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反馈还考虑不足。借鉴景观生态格局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都江堰市为例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研究区各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生态较适宜与高度适宜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而较不适宜与不适宜区域则扩张明显,"一减一增"的鲜明对比表明人类活动对当地景观生态格局的干扰在明显增强;(2)不同时间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生态不适宜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与面积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而中等适宜及以上等级区域的农村居民点数量与面积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3)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分别有559.39和781.11 hm~2的农村居民点生态适宜性等级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对于加强当地重要生态景观单元的保护,协调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制定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正雨  何鹏  李晓  廖桂堂  李晓莉  赵颖文  
农业产业规模化扩展作为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响应国家实施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关键工作。本文提出并利用MCR模型进行扩展布局的方法,以筠连县茶树规模化扩展为例,进行农业产业规模化扩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筠连县适宜规模化扩展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筠连镇、腾达镇,中部的巡司镇、武德乡,西部的双腾镇、塘坝乡;其余地方主要成点状分布。其结果表明,MCR模型能较好的实现区域农业产业规模化扩展布局,给地方政府发展优势农产品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妍  车越  杨凯  
河网水系是江南水乡重要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网的干扰日趋严重,村镇小水体出现大面积填埋,部分地区河网结构趋于简单,非主干河道不断减少。以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河网水系分区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江南水乡风貌保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河网水系在江南水乡具有明显的廊道效应;(2)青浦区可划分为河网特殊保育区、河网重点保护区、河网风貌保留区、河网生态建设区和河网景观恢复区5个区域,并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水系分区保护方案;(3)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江南水乡河网水系保护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韩晓彤  魏旭晨  
论文以徐州市为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诊断其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单一格局诊断显示,在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地质灾害格局中,低安全等级面积占比最高,分别为43.79%、51.31%、38.20%;水土资源和风景文化格局中,较低安全占比最高,分别为42.33%、33.29%;低安全区集中在生态源敏感地带,生态价值高,容易受到破坏。(2)综合格局测算显示,在综合景观安全格局中,较低安全等级面积最多,占比为45.83%,高安全等级面积最少,占比为0.39%;低安全区域应禁止开发并优先考虑划为生态红线,较低和中等安全区域应以保护为主,较高和高安全区域应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3)两种格局对比发现,综合安全格局中低安全与高安全等级的规模下降,是单一格局叠加累积的结果,因此具有更全面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能够为徐州市和其他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明慧  周启刚  孟浩斌  彭春花  刘栩位  周浪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集敏感、脆弱、复杂为一体的地区,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采用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综合确定生态源地;以坡度、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确定阻力值,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源地面积13 660.8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61%,主要分布于巫溪、奉节、石柱、开州等区县;生态廊道连接生态源地,共81条,总长度为3 069.29 km,廊道呈树状辐射分布,呈现"东北-西南"树状分布的空间格局;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共同形成三峡库区东北生态城镇圈、三峡库区西南都市生态圈以及连接两圈的三峡库区中部走廊的"一廊两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对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发能  王学雷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四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四湖流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分别计算得到湖泊、人工水面和城镇的阻力面,从而对湖泊、人工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等景观要素的面积和具体分布做出相应规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毕庆生  裴贝贝  计忠飙  刘鹏  蔡恩香  
[目的]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 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可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通过村域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区协调有序,对推进乡村协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钊  杨山  王玉娟  Runlin Yang  
以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引入体现区域多中心性的最小阻力模型对区域城市扩展进行模拟,并结合空间关联分析指数(Getis-Ord Gi*)定量揭示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格局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城市扩展模拟反映出区域环境约束下区域城市扩展的空间态势,为区域城市发展政策调控提供了方向;未来城市扩展"热点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跃迁特征,在内生推力与空间阻力相互角力下,"热点区"聚簇形态由圈层式结构向组团、散布式结构转变。进一步分析表明,最小阻力情景下沪宁线、长江沿岸、沿沪地区、太湖沿岸轴线城市扩展具有完全不同的时空分异机理,未来为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展,应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隔离带建设、构筑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空间组织的有序安排和纵向聚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卜心国  王仰麟  吴健生  赵苑  曾祥坤  王建华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是线路运营主要的客源地,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强度都要影响客源量和客源的稳定性。本文以轨道线沿线各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客源量和客源稳定性的影响为准绳,分析线路各段的相对合理性。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过程中主要利用景观指数和土地利用组合结构,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来分析。土地利用强度的分析则选择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作为指标。所有的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都在ArcGIS和Fragstats3.3及Excel中实现。通过对各指标的分析,文章指出,东莞城市轻轨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空间结构较为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大,能够为轻轨线提供数量大,稳定性较高的客源,线路规划整体合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