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9)
- 2023(11926)
- 2022(9981)
- 2021(9112)
- 2020(7555)
- 2019(17439)
- 2018(17034)
- 2017(33705)
- 2016(17658)
- 2015(19603)
- 2014(19497)
- 2013(19174)
- 2012(17580)
- 2011(15537)
- 2010(15155)
- 2009(13230)
- 2008(12776)
- 2007(10795)
- 2006(9000)
- 2005(7833)
- 学科
- 济(77635)
- 经济(77559)
- 管理(53316)
- 业(49553)
- 方法(43970)
- 企(42026)
- 企业(42026)
- 数学(39607)
- 数学方法(39196)
- 财(21571)
- 中国(17804)
- 贸(17717)
- 贸易(17713)
- 银(17445)
- 银行(17433)
- 易(17339)
- 制(16867)
- 农(16813)
- 行(16403)
- 业经(14922)
- 学(14864)
- 环境(14607)
- 务(13719)
- 财务(13681)
- 财务管理(13650)
- 融(13629)
- 金融(13628)
- 企业财务(13095)
- 出(12439)
- 理论(12021)
- 机构
- 大学(247640)
- 学院(244368)
- 济(108175)
- 经济(106372)
- 管理(101166)
- 理学(89131)
- 理学院(88333)
- 管理学(86951)
- 管理学院(86500)
- 研究(73395)
- 中国(60363)
- 财(50647)
- 京(48815)
- 财经(41967)
- 科学(41864)
- 经(38614)
- 中心(36180)
- 经济学(36176)
- 农(36105)
- 业大(34304)
- 江(33705)
- 所(33441)
- 经济学院(33072)
- 财经大学(32047)
- 研究所(30661)
- 北京(29185)
- 农业(28530)
- 范(28407)
- 商学(28267)
- 师范(28102)
- 基金
- 项目(174778)
- 科学(141063)
- 基金(133207)
- 研究(125726)
- 家(115198)
- 国家(114358)
- 科学基金(101038)
- 社会(84507)
- 社会科(80612)
- 社会科学(80595)
- 基金项目(70339)
- 省(66029)
- 自然(65782)
- 自然科(64366)
- 自然科学(64352)
- 自然科学基金(63228)
- 教育(58757)
- 划(56027)
- 资助(54767)
- 编号(47845)
- 部(40612)
- 重点(39068)
- 创(37116)
- 国家社会(36631)
- 成果(36598)
- 发(36382)
- 教育部(36066)
- 人文(34987)
- 创新(34786)
- 科研(34602)
共检索到340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小曙 杨文越 黄晓燕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宇环 靳诚 安鸿波 刘月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选取22个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基于ArcGIS平台可达性计算的网络分析与栅格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步行+共享单车+地铁新型低碳出行方式之下,现阶段和地铁第二期建设完成阶段居民到达旅游景点的最短时间与平均时间以及变化情况,发现二期地铁的建设使旅游景点的平均时间可达性减少了3. 96 min;现状地铁下有8个旅游景点可达性较好,14个一般,二期地铁建设完成后,将有16个景点可达性较好,6个一般;老城区内居民前往景区的平均时间可达性内部差异小,栖霞区、江宁区、雨花台区、浦口区内部差异大;有62. 87%的区域在二期地铁的建设下可达性变化在5 min之内,可达性变化大的区域基本与二期新增地铁线路经过的区域一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宇飞 李惠民 齐晔
经济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对交通出行的需求,引发了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剧增。现行发展趋势下,我国居民出行的需求很有可能走一条以高耗能的道路。面临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寻求低能耗、环境友好的出行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部分。文章分析了现行阶段我国和居民出行相关的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了目前出行能源消耗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低碳绿色出行的实现途径和政策保障。
关键词:
交通出行 碳排放 绿色出行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菲 李善同
本文通过利用ArcGIS网络分析法构建地级及以上城市间公路交通网络所创造的时间距离矩阵来度量交通可达性,并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交通可达性对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可达性越差,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经济发展在一个或多个部门实现专业化的需求也远高于可达性高的区域。加强各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在未来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生产力优化布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专业化 产业结构 制造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文越 曹小曙
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议题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论文首先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近20年来的全球交通出行碳排放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城市和社区3个尺度对国家交通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驱动力因素、城市形态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归纳凝练。研究发现:①国家尺度的研究早期大多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分解法探究交通能源消耗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研究进一步根据能源消耗数据"自上而下"地测算交通碳排放,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和交通发展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②城市尺度的研究早期围绕紧凑城市是否一种低碳的城市形态而进行讨论,主要使用截面数据和相关分析方法;近年来,进一步拓展使用情景预测、GIS空间分析、空间回归、空间模拟等方法探究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与城市形态、城市中心分布形式之间的关系。③在社区尺度,研究多以截面、非集计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主,采用定量的数学模型探究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和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就业地、城市中心的距离,路网与交叉口密度、公共交通供给水平等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中国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交通 出行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多尺度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峰伟 姜淑坤 张晓立
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效应影响流通要素的投入产出水平,最终体现为效率的改变。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集聚外部性对城市流通效率的影响机制,并考察交通可达性的调节效应。系统GMM估计表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粘性机制;集聚外部性对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异质性,其中MAR外部性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强烈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Jacobs外部性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微弱的“U”型非线性关系;交通可达性正向改善城市流通效率,且在集聚外部性影响城市流通效率机制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城市经济规模、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均有助于城市流通效率的提升。空间SDM模型检验表明:MAR外部性对周边城市流通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溢出,Jacobs外部性的正向溢出不显著;交通可达性对集聚外部性正向影响城市流通效率机制具有正向溢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曦
本文基于2004-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高铁开通对消费强度的影响。为了解决高铁开通所带来的空间相关性问题,更好体现其溢出效应,本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首先,高铁开通显著影响了消费强度,这种效应是由高铁的局部效应和空间效应所导致。其次,高铁传递了消费需求和资源竞争的信号,加剧了城市间消费市场的竞争。此外,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际关系不同,高铁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消费强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为此,本文提出城市的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调整消费引导策略,从而促进本地消费。
关键词:
高铁 居民消费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异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銮娟 肖童 刘晔 覃茹婧 柴力行 姚江春
教育资源可达性的精准评估是衡量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前人在教育资源可达性研究中对设施综合服务能力研究不足和交通模式单一等问题,论文以东莞为例,结合多源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和多出行模式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东莞市小学空间可达性,并评价其公平性。研究发现:(1)东莞市小学可达性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高可达性的格网主要在中心城区4个街道及虎门镇、厚街镇等;低可达性的格网主要在水乡地区、大岭山和银瓶山等地形复杂地区。(2)从公平性视角看,东莞市域和91.18%的镇街小学空间分配处于绝对公平水平,茶山镇、东坑镇公平性最高,麻涌镇、松山湖高新区、虎门镇公平性最低。(3)学龄人口规模、人均GDP和教育经费支出是东莞市小学空间可达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实现东莞市教育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构建更公平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徐建新
构建了能够客观反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交通可达性指标,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验证了交通改善影响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传导机制与渠道,并通过构造外生冲击检验以及选取合宜的工具变量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良好处理,同时重点探讨了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多维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交通可达性提升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还能够对邻接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制造业出口的溢出效应符合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其溢出效应在300km以内最为稳定且强烈,之后逐渐衰减,并在900km处出现半衰期;高铁开通的外生冲击检验以及工具变量估计同样验证了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开通溢出效应的进一步分解表明,高铁开通对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不对称性,其外溢效应仅表现为高铁城市间的组内溢出效应,而高铁开通城市对未开通高铁城市的组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交通可达性提升主要通过优化城市资本要素错配、促进产业多样化集聚、强化知识技术溢出以及缓解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而促进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艺帆 石飞 徐晓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交通出行的时空影响是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性和居民出行时间可靠性的重要基础,对提升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应急管理和拥堵预防措施的决策科学性以及促进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实时出行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在交通可达性视角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定量分析2018年1月25日暴雪天气对南京市道路行程车速的影响以及典型居住小区(6个)交通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雪天气的早高峰时段,不同居住小区到主城区的可达性变化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上可达性变化值90%集中在-10~10min,65%集中在-5~5min,变化幅度70%集中在-20%~20%。暴雪天气下南京市早高峰交通出行基本正常,主要原因有连夜扫雪除冰工作的保障与小汽车出行量的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响应极端天气的重点管理区域除新街口地区外,还应拓展包含河西商务区和跨江隧道出口地区。
关键词:
极端天气事件 可达性 通勤出行 南京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戢晓峰 刘丁硕
为获取连片特困地区县域交通可达性与空间贫困程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运用路网-栅格集成法的加权时间成本距离模型对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进行测算,构建了基于"3D"理论的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获取了二者的空间耦合机制,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滇西边境山区各贫困县(区)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且邻近效应突出,骨干路网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县域的县外可达性水平;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发生率呈现中心发散、集聚分布的空间特征,贫困程度的改善与地均GDP、市场距离、产业距离、交通分割、贫困分割呈正向相关,与地均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区域空间贫困程度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强度为0.23,呈显著负向影响。通过提升可达性水平和县域间通达程度,可为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传明 张义贵 刘杰 董留群
淮安正在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分析其综合交通可达性变化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综合分析可达性现有测算方法基础上,提出用于测算单个城市可达性动态变化的比较赋值测算法。而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产出评价法验证了上述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1990—2009年淮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不断提高,但具有阶段性特征。同时,采用两系统协调度分析模型分析了淮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结论表明:两者协调性不断提高,但目前协调性仍然不高,仅仅处于轻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时期。最后,提出继续强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突出对外交通线路短板建设,提高综合交通联运能力,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等措施。
关键词:
综合交通可达性 经济发展 协调度 淮安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洲 段建强 李文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尚缺乏经验证据。采用中国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双效应ELES模型,将居民消费分为基本品和高档品,以高档品消费占总支出之比为消费升级指标,构建空间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交通可达性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交通可达性提升显著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分消费群体看,交通可达性提升促进了高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升级,对中低收入群体产生了抑制效应;从内部机制看,交通设施完善显著提升了住房价格,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支出大幅增加,对其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导致其消费降级;在地区关联性方面,各地区间居民消费结构关联性较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昔保 陈爽 杨桂山
随着能源问题及全球变化关注,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选择南京、宁波和常州作为长三角典型城市,基于典型居住小区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的城市居民出行基础数据,估算与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长三角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出行交通碳排放约1 121.9kg CO2/人,日常通勤和远距离出行碳排放量之比为75∶25;城市居民日常通勤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家庭年收入、年龄和性别;远距离出行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出行距离、交通方式和家庭年收入。建议采用差别化的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有效调控家庭小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鼓励小排量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机理 交通 长三角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马才学 张琪 杨蓉萱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但对于外部效应能辐射到的范围没有统一的结论。在可达性相等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具有换乘站点最多、首条贯通汉口汉阳两大区等特点的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到步行与自行车两种接驳方式对房价范围的影响,构建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计算模型,确定不同站点影响房价的辐射半径。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站点对房价影响范围的变化规律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对称葫芦"型;轨道交通站点影响房价的辐射半径与市中心的距离呈正相关,与其周边的交通便捷度和轨道交通成本呈负相关;郊区站点基于自行车接驳的辐射范围值约为步行接驳的辐射范围值的2倍,靠近中心的站点两种接驳方式的辐射范围值无明显差异;最后根据以上结论,分别从城市规划部门、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