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19)
- 2023(11961)
- 2022(10330)
- 2021(9707)
- 2020(7954)
- 2019(18289)
- 2018(17918)
- 2017(34845)
- 2016(18431)
- 2015(20376)
- 2014(19825)
- 2013(19058)
- 2012(16990)
- 2011(14908)
- 2010(14341)
- 2009(12614)
- 2008(11592)
- 2007(9606)
- 2006(7917)
- 2005(6506)
- 学科
- 济(76920)
- 经济(76852)
- 管理(50270)
- 业(45212)
- 企(35916)
- 企业(35916)
- 方法(35096)
- 数学(31896)
- 数学方法(31458)
- 农(21575)
- 地方(18676)
- 中国(18244)
- 财(17566)
- 业经(15490)
- 环境(15280)
- 学(15102)
- 农业(14568)
- 贸(11831)
- 贸易(11828)
- 易(11414)
- 划(10878)
- 和(10772)
- 技术(10678)
- 制(10607)
- 务(10544)
- 财务(10508)
- 财务管理(10484)
- 理论(10113)
- 发(10063)
- 土地(9959)
- 机构
- 学院(239033)
- 大学(236614)
- 济(98071)
- 管理(97570)
- 经济(96183)
- 理学(85608)
- 理学院(84665)
- 管理学(83169)
- 管理学院(82727)
- 研究(75630)
- 中国(56293)
- 京(48957)
- 科学(46820)
- 财(42276)
- 中心(37351)
- 农(36744)
- 业大(36253)
- 财经(35074)
- 所(34861)
- 江(34115)
- 范(32272)
- 研究所(32260)
- 经(32225)
- 师范(31988)
- 经济学(30433)
- 北京(29522)
- 院(29037)
- 农业(28379)
- 经济学院(27799)
- 州(26895)
- 基金
- 项目(179238)
- 科学(143356)
- 基金(131710)
- 研究(131077)
- 家(114291)
- 国家(113353)
- 科学基金(99727)
- 社会(85719)
- 社会科(81333)
- 社会科学(81312)
- 基金项目(71488)
- 省(70484)
- 自然(64729)
- 自然科(63161)
- 自然科学(63147)
- 自然科学基金(61951)
- 教育(59852)
- 划(59149)
- 编号(52372)
- 资助(52074)
- 重点(40270)
- 发(39347)
- 部(39298)
- 成果(38918)
- 创(37603)
- 国家社会(36097)
- 课题(35315)
- 创新(35178)
- 科研(34454)
- 教育部(34098)
共检索到330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峻岭 李申 孟伟庆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评价多集中关注于经济效益评价,对生态效应的评价较少,更没有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中。该文从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出发,结合宏观的景观格局与微观的生态过程,选取了斑块个数、破碎化指数、景观隔离度、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物质循环速率、干扰频率和土壤质量8个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应评价体系,运用归一化方法对评价指标量化,并结合天津市七里海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土地整理项目在景观格局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优化,斑块个数减少,破碎化指数降低,总体景观隔离度降低,但局部区域由于修建水泥道路导致隔离度增加。在生态过程方面,植被覆盖...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 土地整理 生态效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为民 杨世媛 汪苏燕 周楠
研究目的:研究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天津市七里海湿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将生态承载力、生态绿当量和经济效益作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优化表征,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结果:采用该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兼顾,有利于当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研究结论:利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不但能够较好地协调利益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而且优化算法具有可靠的数学基础,可以成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振坡 牛家威 王丽艳
科学评价土地整理储备绩效,能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构建城市土地整理储备绩效评价框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016年中国34个大中城市土地储备绩效,进而以天津市为例进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效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东部各城市中排名相对靠后;2003—2016年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效率呈现出"快速上升—波动下降—趋于稳定"的演化特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教育支持力度可以提高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提升土地整理储备效率。
关键词:
三阶段DEA模型 土地整理储备 绩效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羊志洪 鞠美庭 张志仁 周怡圃 王琦 王圆生
生态城市是经济、社会、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是推动城市现代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以城市中的城区为单元进行生态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落实。城区作为连接城市与基层社区的重要一级行政区划,有其自身的生态特征、规模特征、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这些特征与城区层面进行生态建设所具有的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管理优势相结合,构成了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文章以天津市和平区的生态城区建设为例,根据生态城区建设的特征与优势,提出了生态城区建设的几个基本方法,同时为正确引导、评价生态城区建设,简要描述了指标体系的遴选方法。
关键词:
城区 生态城区 公众参与 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广文 盖盛男 王洪玲 郭逸春 王慕雪 王真予 杨华雯 张伟珂 于亚琴
天津市华明镇通过"宅基地换房"土地开发整理新模式在为中心城市提供了大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又提供了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资金。利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华明镇宅基地换房背景分析,分析了华明镇模式在农用土地流转、征地补偿、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城镇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研究认为华明镇模式是目前解决大城市地区农村城市化面临的土地和资金问题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谷晓坤 陈百明
研究目的:建立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方法,以江汉平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研究土地整理的生态影响。研究方法:景观生态评价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包括景观分类、数据处理和景观指数选择三方面内容;(2)整体景观尺度上,土地整理后景观变得更规则、结构更简单,但景观多样性下降;(3)景观类型尺度上,土地整理改变了耕地、坑塘、农村居民点、道路及沟渠等景观类型的特性,一方面可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坑塘等景观的生态作用。研究结论: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方法是一种定量反映土地整理生态效应的方法,可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景观生态 评价 江汉平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钰
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效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规划期内,天津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的总额增加,但人均值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持续降低,表明上轮规划实施的生态效用的主要负荷来自于人口的剧增;②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2020年远期规划目标期的各项评价指标延续了1996—2010年的变化特征,生态足迹的供需更趋于平衡,生态压力依旧保持在可承受范围内;③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评价和目标预测范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燕守广 李辉 李海东 张银龙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或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区域,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以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和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表面、湿地和草地,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2000—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为53.83,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处于亚健康水平,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3)陆域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相对较低。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雪梅 郝光菊 黄凌翔
从财政视角对城市规划进行绩效评价能够判断财政投入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效用并引导财政资金的流向。本文将城市规划实施虚拟为一个项目,从项目决策、实施和绩效三个阶段构建了基于财政视角的城市规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财政投入对滨海新区规划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能够满足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的需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颖 冯玉 彭飞 陈树登
生态用地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的土地单元。认识和探讨生态用地时空分布和形成机理对城市制定土地管理策略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土地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等,综合分析2000—2014年天津市生态用地质量及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天津市生态用地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中滨海新区表现最明显;生态用地转移对象主要为建设用地。(2)天津市生态用地核面积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且呈减少趋势。(3)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用地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建 张凤荣 张佰林 王秀丽
农用地整治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农用地整治过程中对农用地整治规模效应和生态安全问题考虑不足。本文以天津市蓟县为研究区,在农用地整治规模效应分级和生态安全性分级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农用地质量限制因素进行聚类,然后进行农用地整治规模效应、农用地整治生态安全性和农用地质量限制因素的耦合分析。研究结果:将蓟县耕地划分为重点整治型、谨慎整治型、选择整治型、不宜整治型。并认为重点整治型耕地应是实施农用地整治的重点,谨慎整治型耕地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选择整治型应对易于实现连片的耕地进行有选择地整治,不宜整治型则不适宜进行农用地整治。本文构建的规模效应、生态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恩祥 高馨婷 雷硕 乔琴 郑玉萍 刘丽香 韩永伟
针对当前生态产品未得到充分开发的问题,尝试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国土空间上的选择与实施提供决策支持。运用InVEST模型计算结合ArcGIS Map空间可视化的方法评估天津市蓟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采用适宜性评价方法来研究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的空间适宜度。(1)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产品供给与作用—价值转化路径—价值实现模式分区”的评估体系。(2)从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和限制因素三个方面构建蓟州区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产业模式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3)结合天津市蓟州区资源禀赋优势,定量分析其生态产品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生态产品发展潜力呈现出区域聚集特征。(4)明确了蓟州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和生态补偿产品的开发方向以及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出蓟州区各街道、乡镇未来应重点布局开发的生态产品。通过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和产业模式划分结果验证,可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好的应用到“两山”转化应用与实践当中。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恩祥 高馨婷 雷硕 乔琴 郑玉萍 刘丽香 韩永伟
针对当前生态产品未得到充分开发的问题,尝试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国土空间上的选择与实施提供决策支持。运用InVEST模型计算结合ArcGIS Map空间可视化的方法评估天津市蓟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采用适宜性评价方法来研究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的空间适宜度。(1)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产品供给与作用—价值转化路径—价值实现模式分区”的评估体系。(2)从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和限制因素三个方面构建蓟州区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产业模式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3)结合天津市蓟州区资源禀赋优势,定量分析其生态产品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生态产品发展潜力呈现出区域聚集特征。(4)明确了蓟州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和生态补偿产品的开发方向以及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出蓟州区各街道、乡镇未来应重点布局开发的生态产品。通过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和产业模式划分结果验证,可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好的应用到“两山”转化应用与实践当中。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军 严慎纯 白中科 余莉 郭义强
研究目的:从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整理在有效促进土地资源保护的同时,也会对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国内外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成果参考,但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土地整理的景观类型的科学划分;(2)构建与土地整理生态过程相关联的指数集;(3)注重土地整理的多尺度景观格局与生态耦合研究;(4)强化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应用。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常青 何欢乐 季宏伟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