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46)
2023(15459)
2022(13593)
2021(12699)
2020(10612)
2019(24442)
2018(23996)
2017(46098)
2016(25050)
2015(28016)
2014(27511)
2013(26970)
2012(24829)
2011(22134)
2010(21608)
2009(19526)
2008(18652)
2007(15976)
2006(13717)
2005(11600)
作者
(71751)
(60039)
(59357)
(56578)
(38154)
(28893)
(26930)
(23711)
(22982)
(21127)
(20550)
(20219)
(19087)
(18895)
(18710)
(18502)
(18086)
(17897)
(17214)
(17160)
(14890)
(14423)
(14410)
(13792)
(13475)
(13224)
(13161)
(13147)
(12051)
(11843)
学科
(98255)
经济(98148)
管理(68899)
(63978)
(53106)
企业(53106)
方法(47653)
数学(41894)
数学方法(41294)
(25715)
中国(24223)
(23665)
(23626)
业经(21070)
地方(20729)
农业(17292)
(16701)
贸易(16695)
(16158)
理论(16129)
环境(15507)
(15414)
(15283)
(15196)
财务(15128)
财务管理(15093)
技术(14717)
企业财务(14312)
(13371)
(13034)
机构
大学(344704)
学院(342748)
管理(136196)
(131728)
经济(128867)
理学(119228)
理学院(117838)
研究(116046)
管理学(115405)
管理学院(114824)
中国(83863)
科学(76214)
(74220)
(59690)
(57932)
(57783)
业大(56519)
研究所(53590)
中心(53442)
(48689)
财经(47394)
农业(46882)
北京(46340)
(45837)
师范(45281)
(43755)
(43346)
(39648)
经济学(39007)
师范大学(36908)
基金
项目(249953)
科学(195865)
基金(181690)
研究(176647)
(160896)
国家(159644)
科学基金(136733)
社会(109885)
社会科(104050)
社会科学(104019)
(97643)
基金项目(97346)
自然(92656)
自然科(90504)
自然科学(90476)
自然科学基金(88803)
(83198)
教育(81364)
资助(74963)
编号(71142)
重点(56308)
成果(55256)
(54004)
(52689)
(51562)
课题(48934)
科研(48802)
创新(48174)
计划(47024)
大学(46059)
期刊
(137795)
经济(137795)
研究(95878)
学报(60369)
中国(60327)
科学(54748)
(52426)
管理(48084)
大学(45451)
学学(43083)
(42612)
农业(36715)
教育(36558)
技术(29875)
(24960)
金融(24960)
业经(23618)
经济研究(22413)
财经(21975)
(18738)
(18722)
问题(18177)
科技(17651)
图书(17464)
(16713)
理论(16682)
林业(16320)
业大(16226)
资源(16212)
技术经济(15824)
共检索到483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玉红  刘世梁  安南南  尹艺洁  王军  邱扬  
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严重的典型区域大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和增强植被指数(EVI)数据,利用移动窗口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大安市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安市优势景观类型是农田、草地和盐碱地,2000年农田、草地和盐碱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40.20%、19.09%和19.26%,2010年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41.69%、18.16%和19.94%。2000—2010年,农田和盐碱地面积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景观形状变得复杂,并且盐碱地的景观连通性增强,而草地的面积减少,最大斑块指数降低,景观形状变得复杂。大安市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优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德永  王艳艳  郝占庆  潘耀忠  李京  龙中华  李月臣  
遥感影像记录的地物信息具有很大的时空延展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林业政策在吉林省露水河地区非常盛行,森林经营以采伐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地林业经营策略渐趋科学,本文选用研究区1985年及1999年两期遥感影像从景观、类型及斑块3个尺度研究其森林景观格局和斑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本底由成熟林转变为中龄针叶林和成熟阔叶林,成熟针叶林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全区森林景观趋向破碎化,除中龄针叶林外,其它森林景观类型平均斑块变小。区域森林景观要素有部分趋于优化,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37%,中龄针叶林景观类型逐渐占优势,有利于恢复区域地带性植被,大量宜林地绿化成林等。造成这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运刚  张树文  李琳琳  
本文以通化市为例,应用30m分辨率的DEM,对坡度等级信息进行提取,结合通化地区的景观类型数据,应用Arc/Info软件分析景观类型在不同坡度等级上的分布特征,然后应用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不同的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通化地区的景观格局坡度等级上的分异规律。并重点研究了林地与耕地在坡度等级上的分布。结果表明:林地是通化地区主要的景观类型,主要分布在斜坡区域;其他的景观分布在坡度相对较低的区域。结果表明:景观格局的分布与坡度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坡度较低的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景观类型丰富,结构复杂,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而坡度较高的区域,景观类型单一,结构简单,景观破碎化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郝润梅  杨劼  
利用GIS技术对1987,2000年两期航空遥感影像进行空间叠加对比分析,从斑块及景观2个尺度对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尺度上,边缘区两期景观结构均以农田景观为基质,研究期内,农田景观、草地景观等缓慢减少,建筑景观明显增多;在景观尺度上,边缘区景观多样性指数趋于增大,优势度指数趋于降低,景观组分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和多元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可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政策导向是变化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变化的直接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英宝  江南  苏伟忠  郑国强  
利用1986、1994、2000年的TM图像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 GIS和核心景观指数研究南京市自1986年以来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南京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景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绿地、水体和未利用地等自然或半自然景观向城市、农村居民地、工矿用地以及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转变;景观的多样性增加,斑块的平均面积增大,分离度、破碎度和孔隙度减小,城市的开发趋向有序化、规模化;但由于人类活动作用方式或作用程度的不同,不同的景观类型在同一时间段,或者同一景观类型在不同的时间内空间格局的转变模式不同,1986~1994年城市扩展的速度很快,开发比较混乱,城市、农村居...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亚东  周兆德  
基于海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Fragstats在Arc GIS平台下进行多个景观指数计算,对海南岛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森林景观格局以人工林、农地和天然林3种景观类型为主,斑块面积高达89%,是海南岛的优势景观类型,也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决定因素;2)天然林分布以海南岛中部地区的白沙、五指山、琼中、乐东等市县的面积最大,最大斑块指数也较高,该地区的天然林基本保持原始植被状态,集中连片,面积较大,而沿海较发达的市县则天然林景观指数较低;3)部分市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城市建设呈多中心分散分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亚东  周兆德  
基于海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Fragstats在arc gIs平台下进行多个景观指数计算,对海南岛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森林景观格局以人工林、农地和天然林3种景观类型为主,斑块面积高达89%,是海南岛的优势景观类型,也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决定因素;2)天然林分布以海南岛中部地区的白沙、五指山、琼中、乐东等市县的面积最大,最大斑块指数也较高,该地区的天然林基本保持原始植被状态,集中连片,面积较大,而沿海较发达的市县则天然林景观指数较低;3)部分市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城市建设呈多中心分散分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放  邓华锋  
【目的】为更好地了解洪田村森林景观结构,以2011年和2016年小班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洪田村的森林景观格局。【方法】以永安市洪田村2011年实地调查小班数据及2016年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将选取的19个景观指数从内部细化为三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12个最能表征洪田村森林景观格局的景观指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分析了洪田村的森林景观结构及功能。【结果】1)主成分分析筛选的12种景观指数在其所属类别上的因子载荷值均在90%以上,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作为洪田村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标。2)洪田村森林景观要素组成类型单一且分布不均,杉木和硬阔叶树种为主的景观格局占主导优势。3)斑块形状简单抗干扰能力差,景观整体异质性较高。4)灌木林和软阔类树种较低的边缘密度(ED)表明这两种森林景观与其他类型景观之间的能流、物流交换低。【结论】未来对洪田村进行森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时应着重调整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乡土树种(杉木、马尾松)、引进树种(桉树)、灌木林及其他树种的比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思  邵继中  林润泽  李坤洋  谭嫣然  张雪茵  
为解析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协调机制,通过构建指标、函数模型、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汉市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与具有降温效应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综合指数分别为10.752 5、21.888 2和3.257 5,城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综合指数分别为13 032.0、11 834.4和10 0186.5;与降温效应呈正相关的格局指数: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分维数、聚集度、结合度、邻近度在2020年数值相对早年偏小,表明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逐渐被削弱;2000、2010、2020年极端气温综合指数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综合指数的协调程度由中级协调逐降为严重失调,意味着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对极端气温的缓解作用逐渐降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迎  周波  任茜  车玲  
城市景观格局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动态演变的研究能够从景观的角度加强人类对于城市巨复杂系统的理解。随着GIS技术和空间预测模型的逐渐成熟,使得对于城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的研究成为可能。以内江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GIS技术与CA模型的松散耦合,构建了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模型,并运用该模型预测了2020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表明,CA模型能够模拟内江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该研究区域的最佳栅格大小为60m×60m,2.875个模型循环对应真实时间的1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莹杉  翟明普  王超  周荣伍  安玉涛  马润国  任云卯  
为探讨风景林景观格局特征,并进一步研究景观格局与人为干扰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该文以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为研究区,从3个等级划分风景林景观斑块类型,对每个等级上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数量化分析.得到如下结果:①3个等级上的全景观都属于细粒结构景观.②混交林和白蜡斑块类型分别在二、三级两个景观水平上具有较好的连通性,类型保持完整,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有一定作用.③在一、二、三级3个水平对斑块形状特征影响较大的因子分别为:风景林自然状态保留程度、游客对风景林的干扰利用特征、林分固有自然属性.④研究区各景观水平上的全景观相对完整.二级斑块类型中未成林造林地和辅助林地相对破碎,针叶林破碎程度最低;三级斑块类型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勇  王颖  张尹  
为了探寻城市景观发展变化规律,利用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基于决策树分类的影像处理技术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方法对长沙市雨花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长沙市雨花区2003年到2013年,城区耕地、园林、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的是耕地,增量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十年来大量农业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值得引起城市管理、规划、保护部门的关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斯蔼  汤洁  王娟  李海毅  
针对吉林省大安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首次对大安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对指标法对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结果进行分级。研究表明,2001年大安市的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生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人均生态赤字为0.56hm2,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秋文  苏维词  陈书卿  
以重庆市铜梁县为研究区域,以三期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在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了1993~2007年铜梁县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及数量转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3~2007年铜梁县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斑块破碎度降低,景观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或非均衡化发展的趋势;林地减少较快而建设用地增加较快,减少的林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耕地,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园地和耕地。研究表明,将景观指数、马尔科夫模型结合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能更有效地分析土地利用的格局和过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艳红  郭晋平  
以中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太原市为研究区,借助RS、GIS等手段,以太原市1986年、1995年、2001年三个时相的TM/ETM数据为基础,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辐射温度分别作为城市绿地和热环境效应的反映指标,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绿地景观格局及其与热环境的变化特征;探讨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与城市热环境效应的相关关系;以寻求提高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提供一些借鉴。研究表明:1986-2001年间,NDVI值较大的植被覆盖情况较好的绿地逐年减少,取代以NDVI值较小的植被覆盖差的硬质半硬质景观;景观水平上,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各景观要素混杂程度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增加,但这样的多样性是以大量的人工干扰为前提的;各景观类型的优势度降低,分布趋于均匀。反映城市绿地景观的NDVI与反映热效应的地表辐射温度LST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关系,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加剧、景观优势度降低和多样性的增加而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其热环境效应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混合格局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