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64)
- 2023(15752)
- 2022(13185)
- 2021(12290)
- 2020(10453)
- 2019(24030)
- 2018(23607)
- 2017(44730)
- 2016(24199)
- 2015(27354)
- 2014(27449)
- 2013(27318)
- 2012(25258)
- 2011(22980)
- 2010(22438)
- 2009(20563)
- 2008(20188)
- 2007(17700)
- 2006(14921)
- 2005(13495)
- 学科
- 济(105095)
- 经济(104968)
- 管理(69620)
- 业(63771)
- 企(51099)
- 企业(51099)
- 方法(49669)
- 数学(44734)
- 数学方法(44223)
- 中国(28574)
- 农(26635)
- 财(26352)
- 学(22067)
- 贸(20754)
- 贸易(20747)
- 易(20224)
- 地方(20186)
- 业经(19981)
- 制(19785)
- 环境(18546)
- 农业(17577)
- 银(16197)
- 银行(16166)
- 融(15939)
- 金融(15936)
- 务(15888)
- 和(15839)
- 财务(15839)
- 财务管理(15802)
- 行(15498)
- 机构
- 大学(350659)
- 学院(348519)
- 济(150530)
- 经济(147800)
- 管理(134107)
- 研究(120449)
- 理学(116750)
- 理学院(115400)
- 管理学(113414)
- 管理学院(112758)
- 中国(91601)
- 科学(73333)
- 京(73151)
- 财(67120)
- 所(60369)
- 农(57640)
- 中心(55557)
- 研究所(55320)
- 财经(54441)
- 业大(51431)
- 经(49648)
- 江(49118)
- 经济学(47845)
- 北京(45864)
- 农业(45589)
- 范(44988)
- 师范(44524)
- 院(43713)
- 经济学院(43234)
- 财经大学(40613)
- 基金
- 项目(240103)
- 科学(190797)
- 基金(178694)
- 研究(171649)
- 家(157153)
- 国家(155968)
- 科学基金(133673)
- 社会(111836)
- 社会科(106158)
- 社会科学(106133)
- 基金项目(94177)
- 省(90896)
- 自然(87109)
- 自然科(85115)
- 自然科学(85089)
- 自然科学基金(83589)
- 教育(78694)
- 划(78263)
- 资助(73255)
- 编号(66851)
- 重点(54829)
- 部(54569)
- 成果(53352)
- 发(51728)
- 创(49695)
- 国家社会(47710)
- 科研(46961)
- 教育部(46751)
- 创新(46737)
- 课题(45999)
共检索到499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俊宇 黄贤金 戴靓 陈志刚 李月
为深入了解各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性和公平性,论文通过对基尼系数内涵的扩展,构建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计算1996—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生态基尼系数和经济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从生态角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不公平程度逐渐减小,但仍然处于"高度不平均"状态;从经济角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不公平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位于"相对平均"区间。同时,提出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以评价2008年各个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公平性和差异性,利用贡献系数矩阵对各个区域进行类型划分,阐述各个类别的特点,以期为国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基尼系数 省级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揣小伟 高润艺 李建豹 赵荣钦 卢月
基于空间数据,对中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定性、定量地讨论了两者关系及省际不公平性。结果表明:我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中东部为高值主要分布区;1970~2015年,全国PM_(2.5)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间略有波动;1998~2016年,全国PM_(2.5)浓度整体上波动上升,相对于排放强度,其波动幅度较大;在不同时间段,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年均变化具有较大差异;1998~2012年,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在省级空间上具有明显相关性;时间序列上,两者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差异性较大。基于PM_(2.5)排放和浓度的区域公平性具有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占据优势,而西北和北部内陆地区处于劣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本研究在全面测算我国31个省(市、区)2010年农业碳排放、碳吸收总量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并引入基尼系数,从生态承载力、农业经济贡献力两方面考察了各省级行政区域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力最强,黑龙江、广西分列第二、三位;西藏、青海、福建则处于倒数第一、二、三位。北京农业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值最高;辽宁、山东分列第二、三位;西藏、青海、贵州则排在倒数第一、二、三位。②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的基尼系数为0.215 2,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的基尼系数为0.182 8,处于"高度平均"状态。③基于生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远玲 王金龙 杨伶
[目的]全球各行业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占比很大,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分析从农地利用过程碳排放、水稻种植过程甲烷排放、农地氧化亚氮排放和禽畜养殖过程碳排放4个方面碳源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测算清单,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结果]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74.59%的县域单元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为负增长,94.26%的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湖南省各县(市、区)农业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显著同质性,11年间各县(市、区)空间均质性呈增强之势,空间异质性呈减弱之势。[结论] 对湖南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不同维度时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依此总结出湖南省碳排放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农业碳排放走向,对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布局研究有助于各地因地制宜,推行有差别的农业碳减排举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正 周侃 樊杰 赵浩
市—县单元碳排放核算是空间降尺度开展碳减排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市、县级能源数据缺失,国内外学者对市—县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提出各自见解,但不同核算方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未有归纳和总结,不利于研究人员选用。论文基于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文献,系统归纳市级和县级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发现:市—县尺度形成了清单算法和夜间灯光反演两大类核算方法。(1)清单算法包括:“自上而下”分解法,按照市/县各部门产值占省级对应部门的比重,将能源消费量分配到目标单元;“自下而上”调查法,逐部门调研获取能源数据并核算碳排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法,将可获取的部门能源数据和能源数据分解结合使用。(2)夜间灯光反演法包括:方程参数降尺度传导法,假定省级单元内部灯光亮度与碳排放函数方程关系一致,沿用省级拟合方程参数、构建省内不同尺度单元灯光亮度和碳排放总量回归模型;降尺度分解法,以夜间灯光亮度总量占省级比重作为权重,将省级能源消费(或碳排放量)分解至下层级行政单元。从空间尺度和研究内容两方面,归纳了不同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立足当下研究需求和核算方法难点,提出在全域范围内基于市—县单元开展碳排放核算,调查典型单元能源消费量并以之为样本,构建灯光亮度和碳排放量反演方程模型,是未来碳核算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妮 张艳芳 位贺杰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贝 田云 王庆
在完成中国及其部分省级行政区农村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其区域差异演变特征、碳排放公平性与否等问题展开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2005-2021年中国农村碳排放总量虽存在起伏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结合其变化特征可大致划分为“波动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持续上升”四个不同阶段。各省份2021年农村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南居首、上海最后,排在前10位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之和占到了全国的56.35%,而后10位仅占11.26%。第二,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差异在多数年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具体到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等三类区域又呈现出不同特点。从总体贡献率来看,区域内差异相比区域间差异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三,各省份农村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非公平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海南为代表的13个省份相对以较多的农村常住人口抑或农业增加值引发了较少的碳排放,客观上承载了其他省份的碳排放压力,而青海等17个省份的情形则正好相反。基于人口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的数值差异,可以将30个省份划分为“双高“”高-低“”低-高”“双低”等四种类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贝 田云 王庆
在完成中国及其部分省级行政区农村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其区域差异演变特征、碳排放公平性与否等问题展开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2005-2021年中国农村碳排放总量虽存在起伏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结合其变化特征可大致划分为“波动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持续上升”四个不同阶段。各省份2021年农村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南居首、上海最后,排在前10位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之和占到了全国的56.35%,而后10位仅占11.26%。第二,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差异在多数年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具体到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等三类区域又呈现出不同特点。从总体贡献率来看,区域内差异相比区域间差异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三,各省份农村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非公平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海南为代表的13个省份相对以较多的农村常住人口抑或农业增加值引发了较少的碳排放,客观上承载了其他省份的碳排放压力,而青海等17个省份的情形则正好相反。基于人口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的数值差异,可以将30个省份划分为“双高“”高-低“”低-高”“双低”等四种类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薛俊波 周志田 杨多贵
本文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基础上,扩展了生产要素,测算了各个省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技人力资源上,普通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中部主要省份的科技人力资源在近1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某些省市的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员浪费现象;在科技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较小的省市中,能源和资本依然是两个最重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其中水资源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科技人力资源 贡献率 经济增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杜丽娟 任伟 杜美卿
为研究京津冀区域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借鉴收入分配理论,定义了碳洛伦兹曲线、碳基尼系数和区域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碳排放统计数据,应用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量指标,绘制出京津冀区域碳洛伦兹曲线并测算了碳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京津冀存在历史累计碳排放空间分配的不公平性,不公平的程度达到警戒线;不公平性缘于北京和河北的碳排放空间分配的差异,河北省付出了过度的由碳排放导致的生态环境代价。针对研究结果,从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生态共建、创新驱动、区域总量控制与碳交易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永浩 刘争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测算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主要农作物、主要农用物资消耗量的年度数据测算中国31个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运用灰色预测法GM(1,1)预测中国31个省份未来5年的碳排放量,深入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省域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碳排放总量最高,广西碳汇总量、净碳汇总量最高。(2)从时间序列看,中国种植业碳排放高峰已经过去,并且种植业未来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不管是到达碳排放高峰的时间点、碳排放总量还是未来碳排放量下降趋势都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另外,新疆、黑龙江和河南部分主要农用物资(农用塑料薄膜、农用化肥和灌溉)碳排放量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3)从空间分布看,河南、山东、安徽以及吉林属于高-高型地区,四川和新疆属于高-低型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业碳排放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大小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高值基尼系数在地理分布上,明显呈现沿海性的特征。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种植业碳汇量基尼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负相关关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世建 饶玉婕
本文以近10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为研究对象,并以普通高等教育为参照,探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变化的动态特征和变异规律,考察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公平性。并在得出中等职业教育区域投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对差距在起伏中略有上升,局部性公平程度正在得到逐步改善,财政体制中立性程度有所增强等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完善公共财政法规体系、建立合理的经费支持体系和构建规范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缩小区域经费投入差异,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公共财政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多尺度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林琳 封昌炜 周子杰 金丹
县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科学评估我国碳源与碳汇状况以及指导碳中和策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以2 680个县域单元为样本统计并核算2000—2017年碳源和碳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平衡模型等来测度与解析县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017年全国碳源增长为2000年的3倍,碳汇仅增加约1%。(2)碳源和碳汇占比均与地区面积有关,西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碳源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碳汇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即西南部碳源的影响在逐渐增加,西部碳汇的作用在增强;碳汇与碳源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3)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碳失衡状况日益严重,其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平衡情况相对较好。
关键词:
县域 碳汇 碳源 碳收支 时空演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林琳 封昌炜 周子杰 金丹
县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科学评估我国碳源与碳汇状况以及指导碳中和策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以2 680个县域单元为样本统计并核算2000—2017年碳源和碳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平衡模型等来测度与解析县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017年全国碳源增长为2000年的3倍,碳汇仅增加约1%。(2)碳源和碳汇占比均与地区面积有关,西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碳源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碳汇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即西南部碳源的影响在逐渐增加,西部碳汇的作用在增强;碳汇与碳源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3)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碳失衡状况日益严重,其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平衡情况相对较好。
关键词:
县域 碳汇 碳源 碳收支 时空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