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97)
2023(17106)
2022(14988)
2021(14092)
2020(11976)
2019(27746)
2018(27674)
2017(53362)
2016(29262)
2015(33122)
2014(33352)
2013(32827)
2012(30258)
2011(27211)
2010(26925)
2009(24807)
2008(24360)
2007(21398)
2006(18473)
2005(15884)
作者
(84877)
(70919)
(70356)
(67187)
(44903)
(34239)
(32282)
(27918)
(26735)
(25146)
(24301)
(23573)
(22457)
(22193)
(21962)
(21910)
(21521)
(21007)
(20307)
(20213)
(17711)
(17091)
(17056)
(16126)
(15832)
(15825)
(15737)
(15588)
(14269)
(14237)
学科
(118962)
经济(118843)
管理(83218)
(78665)
(64976)
企业(64976)
方法(57804)
数学(50101)
数学方法(49447)
(31966)
(30027)
中国(28042)
(27033)
地方(26597)
业经(25817)
农业(21643)
(20549)
贸易(20541)
理论(20256)
(19933)
(19862)
财务(19850)
财务管理(19805)
(19003)
(18793)
企业财务(18707)
环境(18351)
技术(17476)
(15599)
(15585)
机构
学院(415583)
大学(415513)
管理(165503)
(158289)
经济(154601)
理学(143714)
理学院(142083)
管理学(139418)
管理学院(138669)
研究(134193)
中国(98637)
(88009)
科学(87646)
(71320)
(69108)
(67576)
业大(64652)
中心(62743)
研究所(62109)
(60356)
财经(58108)
(56523)
师范(55952)
北京(55133)
农业(54519)
(52614)
(49796)
(49154)
经济学(46786)
师范大学(45129)
基金
项目(289109)
科学(226000)
研究(208403)
基金(208134)
(181898)
国家(180408)
科学基金(154619)
社会(128678)
社会科(121748)
社会科学(121714)
(114467)
基金项目(111707)
自然(102957)
自然科(100478)
自然科学(100451)
自然科学基金(98632)
教育(96261)
(96172)
编号(86463)
资助(86015)
成果(69013)
重点(64631)
(62789)
(61662)
(59176)
课题(58752)
科研(55803)
创新(55252)
大学(53643)
教育部(53292)
期刊
(166900)
经济(166900)
研究(111902)
中国(72575)
学报(68368)
科学(61746)
(61208)
管理(55723)
(55256)
大学(50544)
学学(47376)
教育(43927)
农业(42429)
技术(36766)
(29453)
金融(29453)
业经(29039)
财经(26935)
经济研究(25959)
图书(24965)
(22901)
问题(22411)
(22115)
资源(20487)
(20166)
理论(19937)
技术经济(19884)
科技(19598)
统计(18755)
商业(18588)
共检索到585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坤晓  吴晋峰  石晓腾  
建成黄河文化旅游带迫切需要增加流域旅游目的地数量、增强目的地间以黄河文化为纽带的旅游联系。论文在界定旅游目的地成长性概念的基础上,以黄河流域68个地级市(州、盟)为节点,以节点间旅游信息百度指数为连接,构建黄河流域城市旅游信息联系网络,对黄河流域城市的旅游目的地成长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发现:(1)海南州、西安、海西州、洛阳、银川等19个城市具有显著的旅游目的地属性(DI平均值≥0.11)。(2) 2011—2019年,除黄南州外,67个城市的目的地属性成长性良好,可划分为明星型(成长速度为13.02%~65.45%,DI值为0.46~1)、潜力型(成长速度为7.29%~26.18%,DI值为0.11~0.29)、黑马型(成长速度为4.18%~183.31%,DI值为0.001~0.10)3种类型。(3) 2011—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目的地合作成长性良好,区域旅游一体化程度逐年增强,已经形成以明星型目的地和潜力型目的地为核心的五大组团,其中省内组团3个,跨省组团2个。(4)将“黑马型”城市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升“明星型”和“潜力型”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影响力,将省内组团转变为跨省组团并加强跨省组团之间的联系,是加快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迫切需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荥  孙艳红  
生态安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研究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对缓解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安全的矛盾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基于DPSIR框架构建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8省份2009—2018年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同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旅游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整体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缓慢提升趋势,当前安全状态已由较敏感级跃升至临界安全级。(2)黄河流域各省区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响应指数变化波动较大,而压力、影响和状态指数整体上变动趋势较为平缓。(3)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影响障碍度呈上升趋势,状态和响应障碍度呈现降低趋势,压力障碍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因此,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需在不破坏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兼顾当前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政策与旅游政策的协调性和降低旅游经济密度与旅游资源利用强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发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荥  孙艳红  
生态安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研究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对缓解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安全的矛盾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基于DPSIR框架构建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8省份2009—2018年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同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旅游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整体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缓慢提升趋势,当前安全状态已由较敏感级跃升至临界安全级。(2)黄河流域各省区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响应指数变化波动较大,而压力、影响和状态指数整体上变动趋势较为平缓。(3)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影响障碍度呈上升趋势,状态和响应障碍度呈现降低趋势,压力障碍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因此,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需在不破坏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兼顾当前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政策与旅游政策的协调性和降低旅游经济密度与旅游资源利用强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发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新向  苗长虹  
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地域差异明显、政策导向不同,缺乏旅游合作的机制。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对区域旅游合作的诉求,提出优化旅游产业模式,构建黄河旅游经济带和制度化的旅游协调机制等全流域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夏骕鹔  郭淑芬  
依托2007—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面板数据,依托熵权法、DEA-SBM模型等方法对黄河流域旅游开发强度、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变化及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度分析,并采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研究探讨了旅游开发强度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旅游开发强度的不断提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效率;(2)旅游业设施建设对提升旅游业开发强度发挥关键作用;(3)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改善生态效率任务艰巨。为此建议,将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予以考量,并加大对黄河中上游旅游业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鼓励技术创新、降低污染排放,加快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低效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乔伟桐  高楠  张新成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进行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门槛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整体处于上升态势,经济、社会、环境韧性子系统发展差异呈现“两升一降”的变化趋势;(2)黄河流域内,省份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韧性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由东至西阶梯递减格局;(3)旅游产业韧性与经济、社会子系统韧性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其中经济韧性对旅游产业韧性存在双门槛效应,社会韧性对旅游产业韧性存在单门槛效应。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朝武  樊玲玲  吴贵华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年—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屈小爽  徐文成  
黄河流域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2004—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佳,旅游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突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属于一般协调类型,且协调发展度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基于此,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树立生态环境优先理念,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策略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屈小爽  徐文成  
黄河流域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2004—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佳,旅游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突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属于一般协调类型,且协调发展度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基于此,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树立生态环境优先理念,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策略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慧娴   杨蓓   陈思静   刘筱喆   祁飞宇  
[目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兼具共性与个性,对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以黄河流域9省(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7、Excel 2021、Nvivo 12、fsQCA 3.0软件分析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评估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提炼乡村旅游发展要素、归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果](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点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核密度较高区域呈“Z”字型结构;(2)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水平较高,但9省(区)差异显著;(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包含产业共富、党建引领、教育筑梦、资金助力、科技开拓、人才带动、生态涵养、体育盘活、文化赋能和艺术助推10种核心范畴;(4)单一核心范畴难以推动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需以条件组态形式出现。[结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共有文化教育内拉型、文化人才外推型和人文党建三驱型3种发展模式。同时文化赋能发挥了普适性效应,艺术助推发挥了辅助性效应,人才带动和教育筑梦具有替代性效应,党建引领发挥了补充性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明月  王成新  赵金丽  李梦程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州、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5、2009、2013、2017年截面数据,采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并结合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H-H和L-L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其中L-L集聚区范围不断缩小,H-H集聚区从黄河下游地区向黄河中游地区逐渐延伸;②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不断增强,东—西向成为其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方向;③交通区位条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李静怡  
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规模与效率并重,动态把握两者时空演化特征和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测度黄河流域9个省域单元2001—2018年的旅游规模,引入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旅游效率,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流域旅游效率和旅游规模的时空动态特征,构建旅游效率与规模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优良性和协同一致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始终位于生产前沿面以下;空间演变方面,旅游效率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2001—2018年黄河流域旅游规模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从空间结构来看,空间差异性显著,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格局。3)旅游规模与旅游效率的耦合度逐渐上升,耦合协调度则相对稳定。同时,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特征,两者的时间演化有一定关联性,且局部存在空间异质性和波动性,但耦合度高值区扩散较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的扩散范围更广,速度较快。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李静怡  
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规模与效率并重,动态把握两者时空演化特征和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测度黄河流域9个省域单元2001—2018年的旅游规模,引入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旅游效率,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流域旅游效率和旅游规模的时空动态特征,构建旅游效率与规模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优良性和协同一致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始终位于生产前沿面以下;空间演变方面,旅游效率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2001—2018年黄河流域旅游规模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从空间结构来看,空间差异性显著,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格局。3)旅游规模与旅游效率的耦合度逐渐上升,耦合协调度则相对稳定。同时,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特征,两者的时间演化有一定关联性,且局部存在空间异质性和波动性,但耦合度高值区扩散较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的扩散范围更广,速度较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俊远   梁静波   高翔  
文章基于旅游发展绩效的内涵,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的时空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旅游发展绩效等级呈现下游省份高于中游省份、中游省份高于上游省份的空间格局;单项指标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和环境是黄河流域旅游发展综合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胜鹏  乔花芳  冯娟  谢双玉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旅游业发展则对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理学视角,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索2000—2016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轨迹,并运用VAR模型模拟旅游生态效率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区域差异有所减小,但极化现象逐渐凸显。②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方向性逐渐减弱,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态势。③多数省域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脉冲响应都呈平滑响应态势,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各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生态效率的相互贡献程度整体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建议未来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应当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推进省域间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因时制宜,以短期为主,长期为辅,把握互动响应峰值时期;各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