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87)
2023(15634)
2022(13345)
2021(12682)
2020(10859)
2019(25391)
2018(25849)
2017(48628)
2016(26650)
2015(30190)
2014(30483)
2013(29595)
2012(27172)
2011(24536)
2010(24876)
2009(22794)
2008(22797)
2007(20361)
2006(17736)
2005(15894)
作者
(74564)
(62249)
(61902)
(59337)
(39555)
(30058)
(28611)
(24230)
(23612)
(22496)
(21369)
(20921)
(19944)
(19661)
(19473)
(19149)
(19009)
(18358)
(18153)
(17916)
(15423)
(15239)
(15198)
(14376)
(14144)
(14070)
(13963)
(13873)
(12712)
(12345)
学科
(104840)
经济(104710)
管理(74528)
(69636)
(58199)
企业(58199)
方法(48683)
数学(42622)
数学方法(41828)
(29776)
(28236)
中国(28032)
业经(23477)
(23361)
地方(22878)
(21193)
理论(19692)
农业(19366)
(18569)
贸易(18557)
(17938)
(17265)
财务(17181)
(17179)
银行(17151)
财务管理(17125)
(16537)
(16277)
(16243)
金融(16239)
机构
学院(367837)
大学(365799)
(143096)
管理(141365)
经济(139612)
理学(120731)
理学院(119390)
研究(118761)
管理学(116933)
管理学院(116221)
中国(92067)
(77721)
科学(73229)
(69748)
(59395)
(58734)
(58472)
中心(57421)
财经(53892)
研究所(53432)
业大(53325)
(50453)
师范(49965)
北京(48900)
(48582)
(46602)
农业(45815)
(43196)
经济学(42627)
技术(41828)
基金
项目(240604)
科学(188314)
研究(178441)
基金(171145)
(147851)
国家(146545)
科学基金(126369)
社会(109379)
社会科(103436)
社会科学(103404)
(96519)
基金项目(90248)
教育(85342)
自然(82382)
(80642)
自然科(80409)
自然科学(80388)
自然科学基金(78881)
编号(75860)
资助(71160)
成果(62227)
重点(54229)
课题(52573)
(52477)
(51383)
(50235)
创新(46851)
科研(46253)
项目编号(45927)
大学(45871)
期刊
(161516)
经济(161516)
研究(108401)
中国(76756)
(57270)
学报(54110)
(52535)
管理(52344)
教育(49963)
科学(49689)
大学(41675)
学学(38443)
技术(37358)
农业(34840)
(34474)
金融(34474)
业经(27739)
财经(25811)
经济研究(25357)
(22220)
图书(21544)
问题(21105)
统计(19307)
(18979)
技术经济(18118)
(17893)
理论(17407)
(17399)
财会(17117)
商业(16591)
共检索到555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玉祥  
传统模式中,文理考生之间泾渭分明,在投档录取上相互之间并不发生联系。只要允许高校设置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就无法在新高考中按传统思维分院校开展投档录取。新的招生理念是投档时不再"投档到校",而改为"投档到志愿单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治  刘小龙  徐冰冰  
新高考改革确立"两依据一参考"的政策导向,破除唯分数论,聚焦综合素质评价,力图从评价环节引导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对高中学校办学改进、对高等学校科学遴选和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都至关重要。然而,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如何评、评价结果如何用,这不仅关系到改革目标的实现,也是学生、学校、高校和家庭教育利益博弈的焦点。本文以上海市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用实践为研究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的真实关切和利用方法,分析了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形成的量化分析、专家系统打分、潜质分类和水平分层三种典型应用模式及效果,并探索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画像如何支持综合素质评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学铁  邢光军  
我国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其在教育性质、结构模式、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体制机制、质量效益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阐述了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和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特点,并针对高等教育实际提出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实施多样化的招生宣传方式、完善多维度的招生工作机制的基本思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卜尚聪  马莉萍  叶晓阳  
使用2014—2020年10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理工科专业在浙江的招生录取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对科目限选模式分析发现:理工类、排名更靠前的高校、学科评估更好、工科和热门专业更倾向于限选物理,且多采取单限物理和多门必选模式。多门必选模式会导致专业录取位次显著下降,而其他物理限选模式(单限物理、两门任选和三门任选)则对录取位次无显著影响;《选考科目要求》文件中未要求限选物理的专业和热门专业在限选物理后录取位次下降幅度更大。高校理工科专业限选物理会有效引导学生选考物理,这是影响录取位次的重要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对高校科目限选的政策引导,促使高校基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适切的限选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靖宇  
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秉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认识论,考察江苏样本,推进新高考“3+1+2”模式行稳致远,要构建科学选科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选考科目偏差的问题,推进国家选才要求、学生成才需求和社会公平追求有机统一;要完善多元综合的招生体系,强化高考综合改革目标性和公平性的统一,兼顾弱势人群的机会公平与较好资质禀赋特别是智力超强人群的结果公平;要发挥高考评价的导向效应,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着力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教学生态;要筑牢平安高考的底线思维,适应疫情常态化和新兴科技革命挑战,稳定社会预期,突出数字赋能,提升应急处置规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董凌波  冯增俊  
学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新功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学考和高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职责混淆、学考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学考和高考管理权限不明晰等问题,使学考在促进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高考改革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学考与高考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但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又是相互联动的。今后我国高考改革应该致力于正确定位政府在学考和高考中扮演的角色,明确学考和高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我国高考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打下基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海峰  韦骅峰  
基于2022年“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项目组所收集的“高考改革调查问卷”中40326份高中生问卷,结果显示:高中生对高考选科制度和选科结果基本满意,对高考选科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基本认可,认为高考选科利于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部分高中生选科时出现心理焦虑,传统文理分科仍是所选人数最多的组合。同时也发现:高中生对高考选科制度和对未来发展的引导基本满意、对家长参与高考选科的认可度偏低、家庭收入较低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生的高考选科满意度较低、心理焦虑现象集中在高一与成绩较差学生、“物理遇冷”现象有效缓解等。针对这一实际,教育主管部门需对新高考科目改革持续优化调整,家长应提升在学生高考选科过程中的参与度,高中对弱势学生的选科指导需予以特别关注,同时建立家校协作机制以对产生选科心理焦虑的学生及时疏导,高校专业选科要求也尚有调整空间。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段继红  苏华山  吕文慧  
高考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受关注程度最高的大型考试,其录取规则的制定与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高考录取模式改革目标是制定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促进高校良好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录取模式。从效率的角度讲,最佳的规则是实现考生与高校之间的稳定匹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标准。当前,我国不同省份在高考录取模式方面既有一定的趋同性,又存在一些差异。本文深入比较不同录取模式的综合效果,并与改革的最终目标相比较,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卢斌  陈少艾  吕金华  吴汉生  周兰  赵跃忠  李秉玉  陈三华  
湖北省基于高考改革的"技能高考"模式,以技能考试为主(占70%)、文化考试为辅(占30%),运用开放式考试运行机制,克服文化高考的惯性作用,步入技能高考的运行轨道,走出补短教育的困境,赢利扬长教育的空间,突破了阻隔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壁垒,专门为中职教育群体及相应从业者定制,开辟出选拔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崭新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许晓革  桑锦龙  杨君  
我国高考综合改革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从分批推进的实践来看,也面临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存在,“选择性”政策设计的育人初衷面临现实挑战,“唯分数论”积弊仍然存在,以及考试评价作用未充分发挥等。这些问题涉及教学、考试、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彼此影响,内在作用机制复杂。深化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从核心素养导向、人才选拔推动、学生发展为本、考试评价促进,以及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促进教学、考试、招生一体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冯成火  
新高考实行"3+3"考试科目设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另3门选考科目由考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中自主选择。受文理不再分科、考生功利性选择、高校选考科目要求不尽合理、赋分方式不够完善等多因素的叠加影响,出现了考生选考物理人数持续下降问题。这一情况如不加以改变,势必不利于国家科学人才培养,不利于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为此,浙江省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切实落实高中学校引导考生科学合理选考的主体责任,确保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制订规范的高校专业选考科目指引,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选考范围要求;针对当前报考人数非理性下降现象,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基本保障制度。同时,还要根据物理选考人数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优化赋分办法、引入计分权重等措施引导学生合理选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陆靖  束金龙  赵坚  
介绍了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上海市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素养提升为重点,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为突破口,探索开展以"六化"为核心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覃红霞  郑铭敏  方芳  
学生学业表现是衡量学生发展和评价教育制度系统的重要依据。围绕学生学业表现,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公平理论构建的整合模型,实证考察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审视新高考的育人功能以及公平性价值。通过对全国13 749名经历过新高考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传统社会支持理论不同,在新高考系统中,仅学校支持对学生学业表现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家庭支持和朋辈支持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公平感知与学习投入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另外,链式中介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公平感知的教育价值。在新高考全面推进阶段,需要继续推动改革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关注学校系统的差异性;重视学校支持、家庭支持和朋辈支持资源的互动并释放更多的公平信号。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璐  
高考改革,不仅对中小学教育产生指挥棒作用,而且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新一轮高考改革,是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和最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其考试方式、录取方式、考试内容的改革,将造成高校新生群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高校应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改革,以适应新生群体对高等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云星  李一杉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S市10所普通高中2470名学生学校适应的调查发现,高中生学校适应状况整体一般,存在着班级学生人数、父母最高文化程度与学校层次差异,但不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学生学校适应性与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学校课程丰富性、选修课程帮助价值、喜爱程度、独特见解表达机会、作业完成情况、走班模式满意程度、父母职业了解程度、学校生涯规划课程满意程度等成正相关,与班级学生人数、学校层次以及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成负相关。对此,普通高中可通过课程改革、作业优化、班额降低以及生涯教育完善等来提升高中生学校适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