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8)
2023(11162)
2022(9550)
2021(9255)
2020(7624)
2019(17552)
2018(17396)
2017(32013)
2016(17170)
2015(19266)
2014(19165)
2013(18134)
2012(16477)
2011(14463)
2010(14158)
2009(12465)
2008(12139)
2007(10591)
2006(8780)
2005(7465)
作者
(44861)
(37361)
(37309)
(35633)
(23958)
(18005)
(17244)
(14713)
(14206)
(13300)
(12825)
(12497)
(11685)
(11491)
(11486)
(11364)
(11337)
(11130)
(10803)
(10727)
(9116)
(9010)
(8891)
(8769)
(8424)
(8375)
(8239)
(8125)
(7475)
(7383)
学科
(63568)
经济(63497)
管理(51124)
(47350)
(40799)
企业(40799)
方法(32157)
数学(27781)
数学方法(27301)
(19220)
中国(17052)
(16901)
业经(14384)
(13427)
财务(13382)
财务管理(13343)
理论(13301)
(13086)
企业财务(12636)
(11909)
(11312)
贸易(11303)
农业(11203)
(11001)
地方(10616)
(10591)
技术(10224)
(9839)
银行(9819)
(9471)
机构
学院(229993)
大学(229356)
管理(89598)
(88619)
经济(86694)
理学(77712)
理学院(76905)
管理学(75374)
管理学院(74939)
研究(67237)
中国(52298)
(46295)
(42610)
科学(41091)
财经(34460)
(34115)
中心(33759)
(32326)
业大(31931)
(31451)
(31256)
(30680)
师范(30345)
研究所(28215)
北京(28002)
经济学(27942)
(27181)
财经大学(25923)
技术(25743)
农业(25284)
基金
项目(157572)
科学(124904)
研究(118102)
基金(114741)
(98550)
国家(97662)
科学基金(85704)
社会(74882)
社会科(70826)
社会科学(70810)
(61932)
基金项目(60789)
教育(56868)
自然(55039)
自然科(53833)
自然科学(53823)
自然科学基金(52827)
(51569)
编号(49066)
资助(45896)
成果(39370)
重点(35331)
(35071)
(33729)
课题(32874)
(32821)
创新(31356)
大学(31200)
国家社会(31049)
教育部(31042)
期刊
(94348)
经济(94348)
研究(63287)
中国(43427)
(36037)
学报(34234)
管理(33448)
科学(30985)
教育(30720)
(28894)
大学(27265)
学学(25376)
技术(22827)
农业(19428)
(19063)
金融(19063)
财经(17191)
业经(16162)
(14864)
经济研究(14710)
图书(12594)
问题(12136)
(11757)
财会(11682)
理论(10874)
技术经济(10658)
实践(9968)
(9968)
科技(9963)
(9957)
共检索到329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毕蓝心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跟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和《资本论》这四本经典著作的书写轨迹可以明显发现:马克思早期主要受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思想的影响,对资本的理解大都集中在物的维度,直到《雇佣劳动与资本》后马克思提出“社会生产关系”一词,对资本的理解上升到社会关系层面,标志着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今,新时代背景下的“资本”身影依然活跃,基于新时代视角对于马克思“资本”概念的解读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雨璇  吕国辉  
建党以来,无论是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如今的新时代,我们党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并不断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推动我国发展。真理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进步的真理,这也是我们党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缘由。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救人民与乱世之中,带领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到当今新时代。文章将以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采取的策略与探究为对象进行研究,并根据目前我国国情,提出相关合理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朝明  王彦西  
当前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要以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为指导。这样则需厘清学术界对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基础的纷争,应回到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分配关系论述的文本性理解上来。可以说,《资本论》的逻辑从研究对象包含了分配关系,收入分配研究服从于剩余价值研究的主线,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从各种具体收入形式的现象形态入手,而最终抽象出现象形式背后的实质性规定并确定其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依据《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全景式逻辑扩展的理论解析,可以归纳出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逻辑起点,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朝明  王彦西  
当前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要以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为指导。这样则需厘清学术界对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基础的纷争,应回到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分配关系论述的文本性理解上来。可以说,《资本论》的逻辑从研究对象包含了分配关系,收入分配研究服从于剩余价值研究的主线,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从各种具体收入形式的现象形态入手,而最终抽象出现象形式背后的实质性规定并确定其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依据《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全景式逻辑扩展的理论解析,可以归纳出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逻辑起点,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为理论支点的。因此,价值创造提供了分配的对象,价值分配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春明  
2018年以来,美国频频发起对来自中国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的事端,中国方面也一一进行了相应的反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美国发起贸易事端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指责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过大,从而损害了美国的国内利益。从表面上来看,似乎确实是这样,但从真正能反映实际贸易利益的增加值贸易角度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本文即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来探究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真相,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对这种分配的成因做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艾博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伴随着马克思主体实践观的逐步展开得以实现。以资本概念的演进为例:在资本概念形成的初期,马克思深受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把资本理解为物,但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清算以及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性的继承,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已初步浮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雏形;随着对古典经济学的生疑、反思与解惑,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呈现出了社会关系层面的思考;紧接着,马克思开始从具体的、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关系,并将社会关系内涵融入资本概念之中,使资本概念进一步丰富,最终完成了资本逻辑的论证,达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历史本质与主体批判逻辑的统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成  
文章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主线,述明了物质概念从何而来、马克思如何从异化劳动的角度阐明物质的理念、国民经济学利己主义的物质范畴如何在私有财产的扬弃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解放这三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表明了马克思物质概念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方法论指导以及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具有"不过时"的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梓萌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是马克思在现实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后提出来的。这一观点提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旧自然观中的精华部分并剔除了其中不科学的观点,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在唯物主义范畴中的深刻考察。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了科学方法上的指导。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敬文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的《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阶段)仍然存在“burgerliches Recht”(有的译作“市民的权利”,但通译为“资产阶级的权利”)。我们认为,这个概念是《哥达纲领批判》的中心概念,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个概念的含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兆元  
洞悉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必须从《资本论》这一经典著作出发,在完整解读的基础上把握商品拜物教的奥秘。对于商品拜物教起源的探析,从历史维度出发,分析劳动分工和生产力发展在商品拜物教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所用;对于商品拜物教隐秘性质产生的原因,探究“视觉中心主义”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性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奥秘,研究商品本身的形式;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消亡,则从社会形态的更替上入手,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四方面构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具体内涵。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世义  罗昱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及"乡风文明"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万远英著的《民俗文化: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从多个层面论述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该书共包含七章内容,作者从民俗文化入手,并对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阐述,接着深入分析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机理。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了民俗文化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与融合发展举措。第一章的主题为古朴悠久的民俗文化,重点讲述了民俗的发生、传播以及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从神秘性、实用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论述了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第二章的主题为"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作者分别对乡风与文明的概念进行区分和解释,论述了乡风文明这个整体概念的新含义,重点讲述了乡风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在新时代具有全新的内涵。同时,作者深入分析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效。首先,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历程,接着又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潇潇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薄弱、劳动价值观存在偏颇、劳动精神尚未养成。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基础,变革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念。具体来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劳动的目的性、全面认识劳动与劳动观的发展和变化、追求劳动的最高境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为民  俞启定  
"壁炉现象"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掣肘因素。基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洞识"壁炉现象"之根源在于职校学生的"实习生身份"。摒弃"学校单一主体"的办学思想,实施"双主体"办学模式,采取"企业先招工,职校再招生"的策略,赋予实习生"准员工"身份,明晰企业对"准员工"的劳动力支配权等,并以此构建"企业作为第一主体"的校企合作机制,是破解"壁炉现象"的可行之道。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姚冰  庄忠正  
从《资本论》的视角,深入研究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对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视野与当代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4月1日,来自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媒体的资深编辑齐聚中国人民大学,围绕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开展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对话与融合等议题展开了跨学科的多维阐释,取得了一系列有学术价值的观点成果。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莫小丽  
正确理解"社会"概念,无疑是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国内学界围绕"社会"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吉登斯在评述传统社会观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求解,提出"社会"概念的四因素说。对此,文章从经济哲学视角出发指出"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是经济—生产关系;吉登斯所谓的社会空间、"所有权"、"制度丛结"和社会认同这四个因素都只是"社会"概念的外在影响因素。两种"社会"概念之间的差异源于分析"社会"的方法论的差异。就方法论而言,既不能把不同层次的社会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次的社会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本质抽象层面的社会规定。就理论与实践意义而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