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42)
- 2023(17458)
- 2022(14580)
- 2021(13576)
- 2020(11109)
- 2019(25530)
- 2018(25406)
- 2017(49164)
- 2016(26430)
- 2015(29756)
- 2014(29693)
- 2013(29026)
- 2012(26165)
- 2011(23402)
- 2010(23170)
- 2009(21138)
- 2008(20157)
- 2007(17780)
- 2006(15685)
- 2005(13394)
- 学科
- 济(109760)
- 经济(109644)
- 业(77863)
- 管理(73269)
- 企(55919)
- 企业(55919)
- 农(51907)
- 方法(47820)
- 数学(42079)
- 数学方法(41492)
- 农业(34438)
- 业经(28883)
- 中国(28729)
- 财(25480)
- 地方(24547)
- 学(21882)
- 环境(19220)
- 制(19068)
- 贸(18041)
- 贸易(18033)
- 易(17516)
- 发(17020)
- 技术(16812)
- 理论(16359)
- 和(15680)
- 务(15574)
- 财务(15486)
- 财务管理(15454)
- 划(15397)
- 策(14786)
- 机构
- 学院(372232)
- 大学(369143)
- 管理(149419)
- 济(148297)
- 经济(145163)
- 理学(130866)
- 理学院(129486)
- 管理学(127066)
- 管理学院(126411)
- 研究(120981)
- 中国(89942)
- 京(77184)
- 科学(76371)
- 农(75398)
- 财(63789)
- 业大(61325)
- 所(59294)
- 农业(57612)
- 中心(56790)
- 研究所(54410)
- 江(53547)
- 财经(51999)
- 范(49386)
- 师范(48951)
- 经(47590)
- 北京(47554)
- 经济学(43713)
- 院(43641)
- 州(43502)
- 经济管理(40882)
- 基金
- 项目(264244)
- 科学(208247)
- 研究(193908)
- 基金(191864)
- 家(167010)
- 国家(165574)
- 科学基金(143151)
- 社会(123076)
- 社会科(116331)
- 社会科学(116299)
- 省(103955)
- 基金项目(102439)
- 自然(92700)
- 自然科(90500)
- 自然科学(90481)
- 自然科学基金(88805)
- 教育(87968)
- 划(86372)
- 编号(80323)
- 资助(77577)
- 成果(63036)
- 重点(58525)
- 部(57882)
- 发(57170)
- 创(54664)
- 课题(53687)
- 创新(51017)
- 国家社会(50783)
- 科研(50468)
- 教育部(49415)
- 期刊
- 济(161900)
- 经济(161900)
- 研究(102797)
- 农(76206)
- 中国(68132)
- 学报(60072)
- 科学(55752)
- 农业(51761)
- 管理(50513)
- 大学(46939)
- 财(46590)
- 学学(44551)
- 教育(38447)
- 技术(32753)
- 业经(32553)
- 融(30864)
- 金融(30864)
- 业(24112)
- 财经(23936)
- 经济研究(23522)
- 问题(22930)
- 经(20363)
- 版(20074)
- 图书(18756)
- 科技(18480)
- 资源(18050)
- 技术经济(17652)
- 理论(16866)
- 业大(16795)
- 现代(16581)
共检索到528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博
[目的]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对陕西省农村居住环境进行优化研究,对集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关中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新型城镇化的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优化策略进行分析。[结果]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总体得分为81. 39,处于中等偏下水平,5个系统的得分顺序依次为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居住条件。[结论]农村绿化水平、投资和创业环境、集体供暖率、医疗设施满意度以及社会福利与保障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及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改善资源利用不合理、建筑设计美感缺乏,景观协调度不足,人文气息缺失等制约农村居住环境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率全面提升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质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玉春 唐娟莉
文章运用2007年7—9月陕西省关中地区24个乡镇102个村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的满意程度以及农民的投资意向。研究表明,农民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满意度最低,但农民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投资意愿却是很高的,仅次于农民对农村道路的投资意愿;而农民对文化娱乐公共项目投资的满意度和投资意愿都很低。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根据目前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意愿,加大对农民不满意但又有强烈投资需求的项目的投入力度;对农民既不满意也不愿投资但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项目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维力 李博
文章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根据豪斯道夫(Hausdorff)维数,运用Zipf公式,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关中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并在分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中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
城镇体系 规模结构 分形 关中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乐乐
文章在对关中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关中地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关中地区的城市内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了关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及提升了关中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农村资源出现流失、环境恶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等。针对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提出了以下策略: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或创新相关制度;在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实行集聚化居住,减少宅基地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劲松 马耀光 魏晓妹
根据陕西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水资源及环境状况,结合世界和国内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对关中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洪涝及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区内城市水资源不足且可挖潜力有限、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并引发不必要的地质灾害等水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大力建设蓄水水库、加强城市节水工作、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陕西关中地区 城市化进程 水环境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浩
分析关中地区工业水价现状和问题,认为工业水价基本到位,工业用水价格调节空间不大,提出了价格杠杆调节关中工业用水的措施,包括:对自备井征收高额水资源费;确定合理水价结构;实施用水定额等。
关键词:
工业水价 调整 关中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康慕谊 姚华荣 刘硕
从分析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 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模型选取多个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因子, 并通过预测未来关中地区各行各业之用地需求及用地限制从而确定出各因子适当参数, 进行模拟后得出典型备选方案。最后从综合效益及可行性双方面考虑,经层次分析法择出未来关中地区最优土地利用决策方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思明 肖忠意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我国高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利用2002-2013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化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和消费数量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城镇化对农村居民"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数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数量影响更显著,而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地区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讲,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数量和消费价格的影响均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空间。因此,继续高速平稳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带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宁 粟晓玲
【目的】分析陕西关中地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为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确定了计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所需的3个关键参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全球均衡因子和地区产量因子,对关中地区及各地市1994-2008年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并与陕西省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核算期内,陕西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比较稳定,平均为0.704 5hm2/人,各市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平高低依次为咸阳>渭南>铜川>西安>宝鸡>杨凌;在核算期内关中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大,平均为0.196 0hm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忠潮 李磊 金萍
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典型的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淳化县、杨凌示范区和宝鸡市岐山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县域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作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长安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可进入性较强,其乡村性较差;淳化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乡村性较强,可进入性较弱;杨凌区可进入性和设施完善性较强,但缺少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岐山县的乡村性最强,其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及设施较差。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定量评价能够明确不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因素,此种分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乡村旅游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可心 刘科伟 程永辉 赵丹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对有效推动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为核心,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结果]关中地区乡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少,传统农业经营增收困难,而环境门槛的提高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又使得原本薄弱的非农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也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县域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并据此提高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同时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在农村人口外流、农业可投入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要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构建便捷交通、移民搬迁等手段引导居民集中居住,逐步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并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构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彰显乡村特色风貌的乡村。[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发展模式、镇村体系及公共服务配套模式、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及实现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彦辰 邹志荣 胡晓辉 卞中华 王玉
【目的】针对目前陕西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跨度结构不规范的现状,开展温室合理跨度筛选研究。【方法】以陕西关中地区普遍使用的跨度分别为8,9和10m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的主栽番茄品种"金鹏1号"为观测作物,从环境数据和植株生长2方面分析不同跨度结构温室的光、温性能。【结果】3个不同跨度的温室中,10m和9m跨度温室的平均温度分别比8m跨度温室高2.5和1.5℃,平均光照强度分别比8m跨度温室高2.18和2.01klx,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比8m跨度温室低0.7%和3.3%。10m跨度温室的采光性能和温度条件较好,室内番茄的产量较高,而9m跨度温室的空气相对湿度较低,保温性能较好,室内番茄的果...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温室结构 温室跨度 光温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倩玉 孟全省 郭莹莹 宋海鸣 袁嘉帅
从农户对数字大棚认知度的视角,对陕西省关中地区5个市的农户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决策树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对数字大棚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农户主观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间差异,接受数字大棚意愿较强农户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户对数字大棚的认知度受到技术难易、文化程度、年龄、政府改造接纳度的显著影响;农户主观感受到的影响数字大棚推广的因素依次是经济因素、政府政策、销售途径、宣传力度、技术支撑、信息畅通程度、气候条件、土壤环境、设备供给;这些影响因素还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性;有较强意愿接受数字大棚的农户具有共同的特征。最后,对陕西关中地区加快数字大棚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慧玲 李湄青
在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基地能否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还取决于多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运行机制。当前,运行环节的薄弱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该论文从基地建设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运行机制出发,阐述了陕西关中地区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中,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分别从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重点分析研究了中观产业组织模式的几种形态,包括:“车间型”、“订单型”、“合作社型”、“协会型”、“飞地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建梅 范崇辉 齐秀东 赵政阳
试验研究调查了关中地区红富士苹果12种果实袋的套袋效果,其目的是为了筛选适宜该果产区的袋种。通过比较各种果实袋对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初步筛选出适宜关中地区的双层纸袋为小林双层袋、三秦双层袋、精工双层袋、神农双层袋和光亮双层I号袋,为苹果套袋技术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红富士苹果 双层纸袋 果袋筛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