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61)
- 2023(16637)
- 2022(13604)
- 2021(12346)
- 2020(10020)
- 2019(22799)
- 2018(22250)
- 2017(42183)
- 2016(21924)
- 2015(24660)
- 2014(24278)
- 2013(24081)
- 2012(22575)
- 2011(20589)
- 2010(20254)
- 2009(18565)
- 2008(17728)
- 2007(15097)
- 2006(13519)
- 2005(12404)
- 学科
- 济(121343)
- 经济(121244)
- 管理(59838)
- 业(57481)
- 企(44576)
- 企业(44576)
- 方法(44176)
- 数学(39433)
- 数学方法(39050)
- 中国(33592)
- 地方(29600)
- 农(28484)
- 业经(26555)
- 财(21281)
- 贸(20920)
- 贸易(20904)
- 易(20261)
- 农业(19355)
- 学(18849)
- 制(17926)
- 地方经济(17811)
- 产业(17743)
- 融(17177)
- 金融(17176)
- 银(16876)
- 银行(16865)
- 环境(16772)
- 行(16430)
- 发(15927)
- 技术(15563)
- 机构
- 大学(317659)
- 学院(317528)
- 济(151661)
- 经济(149225)
- 管理(123746)
- 研究(114665)
- 理学(106379)
- 理学院(105215)
- 管理学(103767)
- 管理学院(103145)
- 中国(88315)
- 京(67002)
- 财(64366)
- 科学(63932)
- 所(55494)
- 中心(51618)
- 财经(51520)
- 研究所(50213)
- 经济学(48600)
- 经(47099)
- 农(46041)
- 江(45516)
- 经济学院(43609)
- 北京(42658)
- 院(41481)
- 业大(41463)
- 范(41298)
- 师范(40941)
- 财经大学(38395)
- 州(36125)
- 基金
- 项目(213569)
- 科学(171733)
- 研究(159311)
- 基金(158666)
- 家(137017)
- 国家(135960)
- 科学基金(118290)
- 社会(107412)
- 社会科(102329)
- 社会科学(102310)
- 基金项目(82729)
- 省(81106)
- 自然(72294)
- 教育(71362)
- 自然科(70684)
- 自然科学(70669)
- 自然科学基金(69430)
- 划(68067)
- 资助(64213)
- 编号(62261)
- 发(51843)
- 成果(49222)
- 部(48266)
- 重点(48112)
- 国家社会(46593)
- 创(45047)
- 课题(42804)
- 发展(42565)
- 教育部(42365)
- 创新(42312)
- 期刊
- 济(169671)
- 经济(169671)
- 研究(99691)
- 中国(63851)
- 管理(47885)
- 财(47099)
- 科学(42490)
- 农(42409)
- 学报(41534)
- 大学(33297)
- 学学(31293)
- 融(31138)
- 金融(31138)
- 技术(29796)
- 农业(29697)
- 教育(29248)
- 经济研究(29088)
- 业经(26180)
- 财经(26171)
- 经(22857)
- 问题(22330)
- 贸(19241)
- 世界(18127)
- 技术经济(17908)
- 国际(17593)
- 统计(16869)
- 业(16438)
- 策(15162)
- 商业(14820)
- 现代(14157)
共检索到485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春光
文章基于新发展格局,构建涵盖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五个维度的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数字产品服务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协同发展水平较低。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均呈现“东高西低”态势,且区域间差异逐渐减小。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具有不同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H-H”和“L-L”的空间关联特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楠 赵晓旭 杨珍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现代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发展理念,本文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复合系统分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子系统。根据协同学理论,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依次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2011—2020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及演变趋势进行综合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静态测评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创新、绿色和共享子系统有序度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协调子系统有序度走势先升后降,开放子系统有序度波动明显;区域复合系统处于低水平协同状态。动态计量视角下的京冀两地及区域整体各子系统处于有序上升态势。天津除开放子系统外,其余子系统也都处于有序上升态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复合系统处于稳定上升态势,提升空间广阔。据此分别从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内部序参量水平、京津冀三地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京津冀整体复合系统协同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华 何宇 陈珍珍
从收入协同和技术协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存在显著的技术协同发展关系,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在收入协同和技术协同上均表现出很强的协同性,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技术协同而收入协同不足,西部地区虽然具有收入协同性和技术协同性,但其程度不如东部地区;分时间段看,在两个时间段内,技术都存在显著的协同性,且技术的协同性在2010-2016年时间段更高,而收入仅在2003-2009年时间段存在显著的协同性,这意味着经济动能在两个时间段发生了转换,技术创新协同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不断增强。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协同发展 收入协同 技术协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凌 邹建辉 高心仪
文章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测度分析,结合Theil指数、Moran’sⅠ等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协同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总体协同创新水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各省份发展不平衡,呈现“上游—中游—下游”递增的格局;长江经济带整体协同创新区域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且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下游地区同时存在H-H型和L-H型两类集聚区,两极化明显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韵 朱德米
文章基于窗口分析法,运用超效率非期望产出MinDS模型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主要区域的环境效率指数,并使用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不同区域环境效率的协同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环境效率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环境效率相对较低,而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效率较高。进一步根据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来看,我国环境效率整体协同度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且2019年后迈入高度协同的发展状态;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效率多处于中度协同的发展状态;环境效率高度协同的区域多位于南方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吴珊
文章运用扩展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简析协同发展的内涵,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现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2002-2011年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总体处于中级水平,东、中、西部梯级差异明显;十年间,东部与西部协同发展水平呈缩小趋势,而东部与中部间呈扩大之势。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DEA 动态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边志强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维度37个具体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2003-2018年115个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使用障碍度模型对评价指标障碍度进行了测度分析。进一步,从四大板块、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资源类型的分类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探讨,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刻画了发展差异及来源。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五大维度发展差异较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不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环保力度、提高创新产出、加强对外开放和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但同时也是重要突破口;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呈现逐步降低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本文可为全面科学认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推动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周鹏飞
文章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效益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时序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莫兰指数和标准椭圆差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延展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9年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形态主要表现为“低-高”集聚和“低-低”趋同。数字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32.4395°N—32.6629°N、114.5250°E—115.4509°E这一范围内变动,延展方向由“北—南”走向逐渐朝着“东北—西南”走向演变,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丁金学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着力构建适应产业布局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物流、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运输服务水平和组织效率,增强交通运输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引领能力。为此,应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下现代产业体系运行规律,以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为牵引,构建精准适配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和高质量满足共同富裕要求的新的交通运输组织形式,着力完善与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相契合的交通网络布局和结构功能,发展与现代化产业经济循环运行相联动的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和运行管理方式,形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协同的交通运输发展路径和发展动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维 李孜沫 王晓伟
分析长江经济带产业经济现状,回顾性总结2005—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在产业结构变化、三次产业占整个经济带比重变化和三次产业经济增长量变化,利用均值比较与检验对2005—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三次产业组间与组内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 协同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维 李孜沫 王晓伟
分析长江经济带产业经济现状,回顾性总结2005—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在产业结构变化、三次产业占整个经济带比重变化和三次产业经济增长量变化,利用均值比较与检验对2005—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三次产业组间与组内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张存鹏
建立了中国"五化"协同度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法计算"五化"发展指数以及"五化"综合发展指数,运用HR模型评价"五化"以及每"两化"之间的协同度,得出以下结论: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绿色化发展指数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五化"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3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每"两化"之间的协同度演变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峰值,之后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城镇化与信息化协同度相对较高,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相对较低;绿色化与其他"四化"之间的协同度整体低于其他"四化"中每"两化"之间的协调度。4"五化"协...
关键词:
五化 协同发展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