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8)
2023(12352)
2022(10500)
2021(9886)
2020(8319)
2019(18856)
2018(18752)
2017(36660)
2016(19484)
2015(21931)
2014(21829)
2013(21024)
2012(19247)
2011(17269)
2010(17086)
2009(15684)
2008(14866)
2007(12874)
2006(11115)
2005(9502)
作者
(53796)
(44693)
(44592)
(42507)
(28232)
(21261)
(20489)
(17637)
(17096)
(15555)
(15142)
(15031)
(14162)
(13922)
(13733)
(13508)
(13294)
(13199)
(12843)
(12793)
(10962)
(10824)
(10822)
(10305)
(10124)
(9884)
(9737)
(9635)
(8931)
(8800)
学科
(78711)
经济(78625)
管理(53597)
(47976)
(37811)
企业(37811)
方法(35092)
数学(31589)
数学方法(31180)
中国(22905)
(21548)
(19741)
地方(18980)
(16312)
业经(15632)
(15561)
(14605)
贸易(14596)
(14197)
农业(13961)
(12947)
银行(12926)
环境(12605)
(12415)
(12161)
金融(12153)
(12071)
(12032)
理论(11574)
(11563)
机构
学院(270059)
大学(268935)
(110404)
经济(108054)
管理(104105)
理学(90003)
理学院(88984)
研究(88555)
管理学(87428)
管理学院(86916)
中国(67048)
(56186)
科学(53729)
(51992)
(42632)
财经(41781)
中心(41412)
(41153)
(39027)
研究所(38825)
业大(38670)
(37963)
(36029)
师范(35644)
北京(34765)
经济学(34477)
(33350)
农业(32343)
经济学院(31275)
财经大学(31231)
基金
项目(186330)
科学(147814)
研究(137966)
基金(135441)
(118055)
国家(117125)
科学基金(100810)
社会(88161)
社会科(83443)
社会科学(83425)
(72639)
基金项目(71902)
自然(64423)
教育(63668)
自然科(62851)
自然科学(62831)
(62206)
自然科学基金(61623)
编号(56521)
资助(54211)
成果(45124)
重点(42443)
(41491)
(41229)
(39035)
课题(38810)
国家社会(36731)
创新(36597)
科研(35813)
教育部(35673)
期刊
(116826)
经济(116826)
研究(77820)
中国(48666)
学报(40034)
(39242)
管理(37558)
科学(37294)
(36374)
大学(31091)
教育(29613)
学学(29413)
农业(24944)
技术(24142)
(23499)
金融(23499)
财经(20341)
业经(20282)
经济研究(19235)
(17538)
问题(16541)
理论(12989)
(12961)
商业(12606)
资源(12564)
统计(12370)
(12365)
科技(12196)
(12192)
技术经济(12082)
共检索到388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鹏  曾刚  
文章用新区域主义的发展理念和内涵来解读或考量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探讨新区域主义在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治理方面的主导思想,旨在给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开展以及今后的治理提供相关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殷为华  沈玉芳  杨万钟  
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所积极倡导的"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等主要论点。在此基础上,应对于自1990年代起我国空间发展呈现出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特点以及区域规划领域存在问题,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有益理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和更新区域规划理论依据、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思维、协调各类区域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空间效应,来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实现功能、模式及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陈伟  张颖  
人口均衡发展是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利实现的最关键因素。利用ArcGIS软件为分析工具,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主体功能区内的县为分析单位,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中人口规模重点开发区最大,人口密度重点、优化开发区最高;主体功能区人口素质优化开发区最高,限制开发区最低;人口年龄结构以优化开发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迁移方向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冲突,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与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差距,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聚集在优化开发区与规划初衷相背离。只有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人口和产业政策,并注重优势互补;人口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多管齐下,相互协调;充分把握主体功能区规划过程中的人口再分布规律,未雨绸缪,才能促进区域人口均衡的实现,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振波  朱传耿  刘书忠  张学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它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开启了我国地理区划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进行初步探索,认为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对地域要素高度综合的前提下,突出地域主体特征,使区划落地区域,具有地域性、主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谐性特征。具有独立的政策体系,包括明确规划层次,健全法制保障;科学利用土地,实施生态补偿;统筹投资融资,优化产业结构;分异评价指标,突出功能特色。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圣云  马仁锋  沈玉芳  
随着发展观的演进,区域发展范式也在不断转向,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范式、伦理公平发展范式和民生福祉发展范式3种区域发展主流范式。主体功能区理论的提出及在国家级省级层面的实施便是当今中国区域发展在此趋势下的理论创新和重要实践。研究认为,区域发展范式转向对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3个方面的启示:(1)主体功能区在理论上虽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却对人的发展和民生福祉、社会保障等关注程度不够;(2)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方法论上以空间规划为主,但在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融入民意、赋权于民;(3)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目标取向上重视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但在规划编制及实践中对影响空间秩序的社会空间结构的考虑和研究不足。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谭波  邓远建  黄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举措,直接影响金融支持的方式和效率。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支持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指出中国金融支持的趋势和特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观念转变、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差异服务四个方面提高主体功能区规划下金融支持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巫锡炜  张敏敏  
改革开放促进了区域联系,人口流动也越发频繁。人口之所以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外一个地区,是因为流入地对其有吸引力。文章使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的省际人口流动矩阵,借鉴测度吸引力的RIA指标,测算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吸引力。结果显示:以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的优化开发区吸引力最大,以山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为代表的中西部偏远的限制开发区吸引力最小。为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利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优化开发区要促进产业升级、合理控制人口规模,重点开发区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限制开发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做好精准扶贫。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潇潇  朱传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四类功能区的划分打破了行政区管理的局限,促使区域管理摒弃传统的“内向型行政”,奉行“主体功能区行政”,促进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构建了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并且将资源与环境纳入区域管理的评价体系,区域评价更具针对性。它把主体功能的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消除了传统考核指标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弊端,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亚飞  陈佩佩  陈东  
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类社会空间组织结构有机耦合的复杂结构。文章通过对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的理论探索,从人口经济集疏的视角,对维持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序化演变的主体功能区划一张图进行了系统解析,从国家、大区域和省级等不同层级分别测度了地域功能空间梯度结构、地域功能点—轴结构、地域功能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特征,并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功能区近远程耦合和相互作用、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响应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解析。研究发现:中西部与东部之间、靠近轴线与远离轴线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福利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促使人口进一步从中西部向东部、远离轴线向靠近轴线区域、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农业和生态地区向城市化区域进一步集聚,人口的集聚程度要高于经济集聚程度,人口与经济呈现均衡的趋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福利的差距导致的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在流域、湾区等生态系统整体性大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功能服务过程以及人类需求多样化下社会系统中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促使区域间产生更加复杂多元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近远程耦合效应,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由以往促进产业分工合作与经济系统空间组织向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域功能完整性拓展的区域一体化区域政策,以及注重政策分类落地与精准化的差异化区域政策与政府调控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有序演变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桐  岳文泽  夏皓轩  熊锦惠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中国区域发展管理的重要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充分践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践面临科学支撑不足、尺度深化不够、实施保障不强等问题。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基于“要素—空间—功能”的思路构建了一个科学性、精细化和可操作的省级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框架:首先,建立了一个“双评价—三类空间划定—主体功能权衡”的分区方案,强化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科学性;其次,在空间尺度上,将传统县级单元深化到乡镇(街道)尺度,满足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再次,统筹了上位规划功能定位、三类空间结构、区域协调的综合考量,提升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可操作性;最后,在此基础上,依据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结果提出未来区域发展差别化引导与管控的政策指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新  霍小平  
从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城市功能作用的认识出发,以均衡空间的构建为目标,对城市功能的调整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应推动城市由部门专业化向功能专业化转型,强化城市的"源"功能,避免"孤立发展",完善城市网络,充分发挥城市的组织带动作用,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广西社科联课题组  姚兵  刘俊  
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应在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及其模式有所突破,逐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培育形成多圈层、多极化、开放性的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格局,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东中西部省区互联互动、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冷志明  雷亿辉  
文章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导向,从新区域主义视角提出了我国连片贫困区开发应实施产业倾斜、拓展新产业空间;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推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淑怡  王博  姜海  陈笑筑  曲福田  
构建一个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区域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框架,为市、县统筹国家需求与地区实际合理制定土地利用目标与策略提供方法支撑。以欠发达地区贵州省毕节市为例,对该分析框架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在"优先满足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基本需求,协同平衡满足粮食安全需求"土地利用策略下,毕节市未来的土地利用方案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并强调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协同满足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用地需求。与毕节市相似的欠发达地区需要改变因后备资源优势而采取"大投入换快增长"的土地利用观念,防止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老路,应采取基于综合战略目标的生态优先倒逼机制,引导地区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保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雯燕  米文宝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实践操作方法、研究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