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42)
- 2023(17269)
- 2022(14941)
- 2021(14014)
- 2020(11572)
- 2019(26806)
- 2018(26446)
- 2017(51168)
- 2016(27704)
- 2015(31022)
- 2014(30855)
- 2013(30116)
- 2012(27393)
- 2011(24589)
- 2010(24329)
- 2009(22204)
- 2008(21404)
- 2007(18446)
- 2006(16104)
- 2005(13800)
- 学科
- 济(110556)
- 经济(110407)
- 管理(82014)
- 业(74339)
- 企(62262)
- 企业(62262)
- 方法(49476)
- 数学(43283)
- 数学方法(42680)
- 中国(29623)
- 农(29076)
- 财(29071)
- 地方(25772)
- 业经(24604)
- 学(22832)
- 制(22455)
- 农业(19468)
- 理论(18178)
- 务(18175)
- 财务(18095)
- 财务管理(18056)
- 环境(18053)
- 贸(17839)
- 贸易(17831)
- 和(17342)
- 易(17238)
- 企业财务(17040)
- 技术(16811)
- 体(15693)
- 划(15681)
- 机构
- 大学(384292)
- 学院(382675)
- 管理(152637)
- 济(150788)
- 经济(147375)
- 理学(133153)
- 理学院(131624)
- 管理学(129228)
- 管理学院(128512)
- 研究(124526)
- 中国(91566)
- 京(80763)
- 科学(77596)
- 财(70040)
- 所(60399)
- 农(57755)
- 中心(57240)
- 财经(56460)
- 业大(56367)
- 研究所(55187)
- 江(54922)
- 范(51744)
- 经(51345)
- 师范(51276)
- 北京(50214)
- 院(46391)
- 经济学(45876)
- 农业(45020)
- 州(44618)
- 财经大学(42228)
- 基金
- 项目(270812)
- 科学(214078)
- 研究(198572)
- 基金(197126)
- 家(171084)
- 国家(169704)
- 科学基金(147048)
- 社会(126216)
- 社会科(119438)
- 社会科学(119408)
- 省(105503)
- 基金项目(105371)
- 自然(95700)
- 自然科(93438)
- 自然科学(93418)
- 自然科学基金(91690)
- 教育(91559)
- 划(88846)
- 编号(81154)
- 资助(79793)
- 成果(64827)
- 重点(60528)
- 部(59487)
- 发(57534)
- 创(56237)
- 课题(55413)
- 创新(52546)
- 国家社会(51830)
- 科研(51496)
- 教育部(51387)
- 期刊
- 济(161433)
- 经济(161433)
- 研究(110344)
- 中国(69924)
- 学报(58493)
- 管理(54865)
- 科学(54672)
- 财(54183)
- 农(51810)
- 大学(45368)
- 教育(42672)
- 学学(42658)
- 农业(35771)
- 技术(33806)
- 融(29521)
- 金融(29521)
- 财经(27050)
- 业经(26829)
- 经济研究(24939)
- 经(23124)
- 问题(22445)
- 图书(19189)
- 科技(18145)
- 资源(17998)
- 版(17924)
- 理论(17793)
- 业(17578)
- 技术经济(17388)
- 现代(16927)
- 实践(16298)
共检索到546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红 张平宇 刘文新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保障,有效的城市群制度能节约交易成本,平衡不同等级城市的政治权力,促进城市群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将新区域主义的合作理念引入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研究中,对新区域主义中关于制度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总结,重点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制度构建的几点启示,即保持开放的制度空间范围、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网络型的管治体系、重视非正规制度的建设、构建相互依赖的产业集群;加强公共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新区域主义 整合 制度 辽宁中部城市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红 张平宇 董超
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在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方面的相互联系不断增多,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但是城市群的制度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存在正规制度建设处在初级状态、非正规制度建设缺失、组织管理模式落后等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深层体制性原因,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制度面临诸多困难。从正规制度建设中的立法模式、非正规制度建设中的认知共同体和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中的成立代表城市群利益主体等方面,提出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制度的主要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振灵 刘海滨
在分析莱茵—鲁尔城市群和辽中城市群概况的基础上,对二者的产业结构及其中的矿业城市就业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二者之间的经济环境、发展水平等差异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多个指征上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基于二者的比较,给出了辽中城市群及矿业城市学习和借鉴莱茵—鲁尔城市群成功经验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城市群 经济结构 矿业城市 比较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海滨 刘振灵
由于产业活动的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主体功能随时间发生变迁,因此,研究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时空演变,对于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和总结当前国内学者城市职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区位商指数以及改进形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位商指数,并分析了其属性。以此为基础,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的时空转换。结果表明:辽中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制造业"特色突出,城市职能呈"重型产业化";中心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功能日益趋强,金融、科研、教育等以智力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与中心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玉明 李凯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基于区域创新的视角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创新环境的现实基础以及问题,提出实施对策,既有利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也丰富了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关键词:
区域创新 辽宁中部城市群 区域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海滨 刘振灵 张天森
根据SSA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以辽宁省作为参照研究区域,利用1998-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同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城市群中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
动态SSA模型 辽宁中部城市群 产业结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红 张平宇
高等级公路是城市群城际联系的快速通道,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2个入网城市的最短路径矩阵为基础,选取通达指数、伸展指数、趋中指数等指标,对辽中城市群高等级公路网络的发育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辽中城市群高等级公路网络的发育程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模式,通达指数最高的城市集中在中部地区(沈阳周围),较低的城市分布在外围地区;趋中指数排序与通达指数排序相吻合;作为城市群重要门户城市———营口的通达性丞待提高,城市群南北向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振灵
针对以往研究中产业集聚测度多使用单个指标的不足,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集成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以我国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使用标准差系数、绝对集中指数、相对集中指数、熵指数、H指数和区位商指数,基于2001和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其产业集聚变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多数产业的集聚性呈动态演变;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聚的分工体系在城市群已初步显现;抚顺等矿业城市的产业集聚表现出很强的资源导向性。最后,给出了城市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宇 衣保中
"精明增长"是指在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扩张,在自然环境保护中践行"两山理论",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的高效发展模式。从"精明增长"的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0~2015年辽中南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数据,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精明程度进行测度分析,探寻辽中南城市群的转型路径。研究表明,研究期内辽中南城市群的增长主要体现为城市群规模的扩张以及城市生产消耗方面的增长。虽然整体城市群依然处在提速增长的模式,同时在城市空间规模方面逐渐向集约化发展的态势也日趋明显,但其主要依靠"量"的增长,"质"的提升不够显著。研究结果能够为辽中南城市群乃至更大区域的城市群"精明增长"提供决策的相关参考及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钰 陈延斌 任建兰 来逢波
城市群产业结构分工及状况如何会必然直接影响其发育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因此科学合理测度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产业结构与分工状态,得出结论:①宏观层次上,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总体相似程度较高,产业结构地域分工不明确;②中观层次上,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虽然明显,但产业的地域分工已经开始显现;③不同产业与辽中南城市群的相似程度不同。通过上述研究,以期在实践上为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家星 张昱镇 连紫璇 殷敏 欧维新
随着区域协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缓解生态系统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选择苏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MSPA方法与景观连通性评估筛选生态供给源地,利用生态稀缺度评价筛选生态需求源地;进而采用最小阻力模型提取耦合供需空间的生态廊道,并结合战略点设置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苏南城市群生态供给源地总面积为4 876.7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36%。生态需求源地总面积为2 099.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8%;(2)共构建生态供给廊道55条,生态供需廊道199条,总长度2 296.95 km;(3)共得到98处战略点,作为未来城镇生态建设优先考虑的关键空间节点。研究可为包括苏南城市群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在共守生态安全前提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也为国内其他高密度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彭荣胜
中部城市群的总体规模比较小,目前还没有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群,都还处在发展的雏形期,经济实力较弱,此外,还存在等级结构不健全、核心城市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不高以及范围界定主观性较大等问题。重点建设城市群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应按照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思想,确定中部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定位,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使其发挥组织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作用;中部城市群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城市内部一体化机制与城市群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
城市群 增长极 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侯杰 张梅青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算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区位商的方法进一步细分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产制造功能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准确地了解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发展状况。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发现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城市组与以河北省各地级市为边缘城市组的功能分工显著;北京市主要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主要发挥生产制造功能;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负担过重,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的生产制造功能冗余;本文结论得出京津冀城市群尚未真正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多中心协同的空间分工格局,不利于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亟需基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协调发展 京津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中贤
城市群空间整合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带规律性的重要现象。通过城市群空间整合,将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引导城市群在空间上的协调有序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部城市群的空间整合,应因群制宜采取不同的空间链接模式,并把握好中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整合 链接模式 中部地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振灵
回顾偏离-份额(Shift-share Analysis,SSA)模型的基本形式及其主要拓展模型,将动态化分析的思想引入模型,构建起DSSA模型(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Model),选择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其中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结构演进。研究结果表明,DSSA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在区域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辽中城市群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落后于城市群的变化;最后,给出矿业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