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58)
- 2023(15979)
- 2022(13852)
- 2021(12899)
- 2020(10811)
- 2019(25043)
- 2018(24397)
- 2017(47258)
- 2016(25152)
- 2015(28317)
- 2014(28023)
- 2013(27348)
- 2012(24961)
- 2011(21995)
- 2010(22009)
- 2009(20184)
- 2008(18598)
- 2007(15835)
- 2006(13800)
- 2005(11613)
- 学科
- 济(97724)
- 经济(97616)
- 管理(69447)
- 业(68459)
- 企(58225)
- 企业(58225)
- 方法(47780)
- 数学(40714)
- 数学方法(40141)
- 中国(30290)
- 融(27403)
- 金融(27401)
- 农(26072)
- 财(25616)
- 银(25434)
- 银行(25398)
- 行(24459)
- 业经(23135)
- 地方(23095)
- 学(19913)
- 制(18950)
- 理论(18550)
- 农业(17984)
- 务(17235)
- 财务(17163)
- 财务管理(17127)
- 贸(16870)
- 贸易(16858)
- 易(16368)
- 企业财务(16323)
- 机构
- 学院(342428)
- 大学(342087)
- 管理(139015)
- 济(133219)
- 经济(130300)
- 理学(121214)
- 理学院(119881)
- 管理学(117630)
- 管理学院(117019)
- 研究(109383)
- 中国(85788)
- 京(71855)
- 科学(68253)
- 财(61001)
- 中心(52478)
- 所(52457)
- 江(52060)
- 农(51541)
- 业大(50221)
- 财经(49941)
- 研究所(48325)
- 范(46217)
- 师范(45752)
- 经(45496)
- 北京(44276)
- 院(40403)
- 州(40284)
- 农业(40169)
- 经济学(40088)
- 财经大学(37603)
- 基金
- 项目(243747)
- 科学(192248)
- 研究(178500)
- 基金(177241)
- 家(153954)
- 国家(152417)
- 科学基金(132225)
- 社会(112799)
- 社会科(106972)
- 社会科学(106940)
- 省(96364)
- 基金项目(94982)
- 自然(86480)
- 自然科(84455)
- 自然科学(84435)
- 自然科学基金(82891)
- 教育(82083)
- 划(79857)
- 资助(72969)
- 编号(72959)
- 成果(57554)
- 重点(54168)
- 部(53246)
- 发(51866)
- 创(50852)
- 课题(49525)
- 创新(47369)
- 科研(46755)
- 国家社会(46029)
- 教育部(46015)
- 期刊
- 济(138651)
- 经济(138651)
- 研究(96091)
- 中国(60719)
- 学报(52648)
- 管理(49480)
- 科学(48911)
- 农(45915)
- 财(45708)
- 大学(40732)
- 融(38672)
- 金融(38672)
- 学学(38395)
- 教育(37011)
- 农业(31700)
- 技术(29888)
- 业经(23604)
- 财经(23523)
- 经济研究(21487)
- 经(20038)
- 图书(18079)
- 问题(17842)
- 理论(16614)
- 科技(16314)
- 业(16202)
- 版(15603)
- 资源(15522)
- 技术经济(15451)
- 实践(15378)
- 践(15378)
共检索到488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理论框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模型测算2010—2019年区域文旅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态势,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内部子系统间互动性较强,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态势趋好;2010—2019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为“极化效应”波动减弱、“扩散效应”有所体现、“回程效应”极其微弱的状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双核扩散-板块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资源基础力、消费需求力、设施保障力、效益推动力、创新潜在力、经济拉动力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分别从单因子驱动和双因子交互等不同层面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突出文化IP和板块联动发展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庆生 明蕊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既有国家文化公园的共性特征,又有历史文化赋予的特殊性。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在厘清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和国家认同概念基础上,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在关系,尝试运用SOR(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理论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游客的国家认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红色旅游对游客国家认同的产生有深远的影响。旅游体验正向影响旅游情感,旅游情感通过对文化依恋和功能依恋的影响,以"旅游体验—旅游情感—文化认同"的路径,增进游客对国家的认同。建议延续红色基因,增强游客体验;挖掘红色文化,突出景区吸引物特质;传承红色记忆,组建长征学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阴健 秦宗财
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元宇宙是中国特色元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在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演进趋势下创生的数字文旅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场景。文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体验空间、元符号空间、交往空间3个维度解构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元宇宙。体验性文旅消费、叙事性文化传播与社会性共创实践,是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元宇宙空间生产的价值与功能。体验空间生产及体验性文旅消费是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景观与消费活动的数字化延伸;元符号空间生产及叙事性文化传播是对国家文化公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再再现”;交往空间生产及社会性共创实践使多元主体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元宇宙形成了境域化的社会交往关系。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元宇宙空间,能够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达到新的高度,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元宇宙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康小青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文化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国家文化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线性、跨多个行政区域分布的特点,跨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尤其是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文章着眼于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指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文化旅游产品供需方面存在的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从产业政策支持、创建协同机制和文化旅游要素融合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安红敏 郭秋琪
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旅游者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体验的主体如何进行文化感知、产生文化认同,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文章选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景区——壶口瀑布(宜川段)和黄河口景区为案例地,以随行纪实方式获取游客访谈数据,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发掘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过程,并尝试构建生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在于景观客体本身的生态特质和被建构的文化表征,关键环节在于旅游者主体具身的联觉感知、集体记忆激活和群体间交互,最终文化认同生成的表现为认知内容的扩充、情感向度的丰富以及行为选择的多元。同时,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因素影响着旅游者个体文化认同差异化表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耀林 姚秀利 刘小钊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喜波 王亚男 郗志群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彰显中华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运河生态多样性和大运河作为“民生之河”的功能。针对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公园生态建设应基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和谐共生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系统的生态本底廊道、打造主体性生态景观品牌、构建生态景观链、利用生态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生态+”策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路径。
关键词:
北京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建设 生态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俊骋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意义重大,吸引了学界的众多关注,迄今形成了公园个案、国家公园、文化遗产、运营管理、空间功能、项目技术、符号传播等研究路径。现有研究路径呈现实践问题导向,试图解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梳理不够、复杂性认识定位不清、地方统筹协调力度不强、转化机制探索不足等问题。在理论上需进一步探索解释不同文化区的横向整合、不同尺度的纵向整合和不同价值的判断选择的机理问题。文章尝试提出在整合现有研究路径基础上的“321”研究框架,即在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空间、管理三大要素基础上,探索横向与纵向两对关系,强化价值研究的系统框架。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路径分析 地方 尺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东晔 周永博 贾文通 周进 吴丽敏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休闲功能持续提升,大运河与沿线城市逐步形成新型城河共生模式。文章运用核密度计算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文化舒适物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基本特征,测度影响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文化舒适物聚集区呈“北部极化,南部聚集,其余地区多节点散布”的空间分布形态;大运河沿线75%城市的文化舒适物聚集区与大运河河道位置存在相关性,这一现象在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尤为突出;新型共生模式可划分为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3种类型;从省(市)域层面看,北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城河共生模式为一体化共生模式;在影响城河共生模式的诸多因素中,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和旅游收入4项指标对大运河文化舒适物分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野 王伟 程遂营
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尝试从文化维度剖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逻辑,揭示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存在“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的文化逻辑。1)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核。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主题、文化事象、文化基因之间存在双向文化互动的逻辑,既要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进行研究阐释,又要从微观到宏观逐层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2)文化要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文化单元。国家文化公园应按照“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谱系→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以文化要素为起点开展文化分析,既要探寻文化基因,又要构建文化谱系,进而构筑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3)文化场景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载体。文化基因、文化要素与文化谱系,是文化场景的重要支撑。文化场景与文化资源、文化事象都体现着文化价值,共同建构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4)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之间是由小到大、由内而外、逐层递进的关系,“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文化逻辑框架在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把握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逻辑,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敏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既有国家文化公园立法层级较低且立法进程缓慢,立法理念以抢救性保护为主、预防性保护不足,有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的空间范围、管理体制、跨行政区域合作等关键内容付之阙如。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分情形完善国家文化公园立法。(1)由国务院以“一园一条例”的方式,修改《长城保护条例》,制定大运河、长征、长江、黄河等大型线性空间的专门的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明确各个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边界,根据实际需要确立管理体制、规划、管控与标准、跨行政区域合作等制度规范,实现差异化、针对性管理。(2)对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点状或面状文化遗产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发挥地方能动性与地方特色。(3)在《国家公园法》中对国家公园内的文化景观做出规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保护。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殿廷 刘宏红 王彬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但因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存在很多误区,诸如国家公园是时空统一的整体;国家公园就是由国家来建设,就是要大气和气派等。要明确国家文化公园的本质特征和建设要求,紧扣主题,突出重点;虚实结合,有序推进;采取"段长制"运营和经营好国家文化公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程遂营 张野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文化领域新提出的战略性文化工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空间。国家文化公园"为我国首创,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是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创新"(2),"是中国遗产话语在国际化交往和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也是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3)。我国的"国家文化公园"突破了国外的"国家公园体系",是我国国家公园体系中的新类型。当前,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迎来建设高潮,亟须寻找和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全域旅游 文化公园 旅游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倬霖 周尚意
国家文化公园旨在传承国家历史、弘扬文化和民族精神,并通过新机制克服已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弊端。针对目前文化保护和利用中“管理文件政出多门”“文化空间边界难定”“活化利用同质竞争”“资源分散难以统一”等问题,在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这两种已有遗产保护方式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地理学的区域尺度转换方法为国家文化公园下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新思路。结合目前已经设立的长城、长征、大运河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案例,提出了4个分析思路和实践路径,并得出4个结论:第一,文化景观的尺度转换有助于解决政出多门和边界难定的问题;第二,文化扩散的尺度转换思路可以用于确定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范围;第三,结构功能主义的尺度转换提供了解决同质竞争问题的思路;第四,超有机体主义尺度转换思路可以将多类型的文化统领在一个主题之下。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尺度转换 管理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