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2)
2023(13639)
2022(11657)
2021(10590)
2020(9082)
2019(20912)
2018(20804)
2017(40137)
2016(21926)
2015(24928)
2014(25072)
2013(24564)
2012(22791)
2011(20454)
2010(20280)
2009(18249)
2008(17699)
2007(15909)
2006(13383)
2005(11532)
作者
(64274)
(54073)
(53706)
(50920)
(33582)
(25810)
(24713)
(21364)
(20319)
(19091)
(18266)
(18041)
(16932)
(16780)
(16720)
(16622)
(16548)
(16092)
(15436)
(15258)
(13421)
(13210)
(13194)
(12224)
(12211)
(11881)
(11808)
(11748)
(10925)
(10920)
学科
(94043)
经济(93945)
管理(61540)
(57483)
(46010)
企业(46010)
方法(44094)
数学(39344)
数学方法(38866)
(25829)
(22208)
中国(22188)
地方(21290)
业经(19819)
(19815)
环境(17031)
农业(17023)
(16536)
(16012)
贸易(16010)
(15460)
(14142)
理论(13929)
技术(13920)
(13764)
财务(13708)
财务管理(13671)
企业财务(12919)
产业(12828)
(12728)
机构
学院(312083)
大学(310230)
(127556)
经济(124996)
管理(120915)
理学(105062)
理学院(103875)
研究(103349)
管理学(101875)
管理学院(101318)
中国(75518)
(67070)
科学(65837)
(57226)
(55394)
(52190)
业大(51254)
中心(49050)
研究所(47934)
(45971)
农业(45327)
财经(44877)
北京(41452)
(40710)
(39999)
师范(39511)
经济学(39049)
(37358)
(36316)
经济学院(35575)
基金
项目(218404)
科学(171486)
基金(157836)
研究(156224)
(138737)
国家(137635)
科学基金(117835)
社会(98422)
社会科(93450)
社会科学(93423)
(86973)
基金项目(84423)
自然(77472)
自然科(75665)
自然科学(75643)
自然科学基金(74283)
(73438)
教育(72221)
资助(64239)
编号(63016)
成果(49762)
重点(49559)
(48311)
(47712)
(45780)
课题(43644)
创新(42851)
科研(42444)
计划(41322)
国家社会(40700)
期刊
(133136)
经济(133136)
研究(83229)
中国(57244)
学报(52900)
(51148)
科学(47216)
(43647)
管理(41917)
大学(39805)
学学(37774)
农业(34766)
教育(31137)
技术(29014)
业经(23258)
(23165)
金融(23165)
财经(21627)
经济研究(21402)
(18723)
(18584)
问题(18432)
统计(16282)
(15846)
技术经济(15757)
科技(14958)
(14780)
商业(14347)
资源(14330)
图书(13799)
共检索到442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为探讨京津冀碳减排的重点,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分别构建京津冀整体、地区、产业碳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及整体的碳强度呈下降趋势;京津冀整体的碳强度变动受地区碳强度的影响较大;京、津、冀的碳强度受产业碳强度的影响较大;京、津、冀各产业碳强度受能耗强度的影响较大;进一步降低北京市碳强度的重点在于通过降低煤炭消耗比重,优化电力供给结构,降低第一产业碳强度;降低天津市碳强度的重点在于通过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第二产业碳强度;降低河北省碳强度的重点一方面在于推动现代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庆友  尹洁婷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其2006—2015年相关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十二五"期间京津冀碳排放量及地区生产总值逐年贡献率开始下降,说明其经济增长的同时CO2排放量在逐渐降低。(2)分解因素中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对碳排放呈微弱负作用,而产出碳强度对碳排放呈明显抑制作用且超过了其他所有抑制因素的总和,说明低碳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决定性因素。(3)人口增长对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庆友  王雅娴  于振华  桂增侃  米乐乐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火电行业的碳排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Shapley值的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分析2000—2013年京津冀火电行业的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预测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仍是导致京津冀火电行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2)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可以抑制京津冀火电行业碳排放量的增加,但能源强度的作用更强,尤其在河北省;(3)预测结果显示,京津冀火电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在2020年将达到约35 318万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贵景  常克亮  陈慧琴  施智杰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_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效应是主要抑制因素;发电量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人均GDP是造成三地电力工业CO_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百吉  张倩倩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能耗结构除在2000—2005年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其余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结合"新常态"的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从区域分工和协同减排角度给出了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百吉  张倩倩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晓燕  
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出京津冀地区雾霾产生的原因;其次,运用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原因对京津冀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出:建筑粉尘对京津区域雾霾产生影响最大,汽车尾气对河北雾霾产生的影响最大;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京津冀要采取联动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京津区域可征收建筑扬尘税、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等,而河北可增收尾气排放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浩  陈平  罗艳  
考虑资源环境因素,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3~2013年的环境效率值,接着利用Malmquist指数对环境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通过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整体环境效率水平不高,有逐步变好的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技术进步是阻碍环境效率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人均收入、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对环境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而产业结构、引进外资水平、人均道路面积、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兴辉  王丽  
依据城市流强度值,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各城市在区域中的联系地位表现为: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北京、天津,是城市群区域联系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石家庄、唐山、保定是区域联系的副中心;低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秦皇岛、邯郸、邢台、衡水、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城市流强化的基本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姜  孟鹤  龚晶  
本研究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估算了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自然条件、水利设施、农业生产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虽然整体高于全国水平,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其中河北省的农业节水潜力最大,未来应加强三地农业水资源的保护协作和节水技术共享;地下水占供水结构比例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京津冀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水库容量、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户均耕地面积、农村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国富  宫丽丽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环境面临压力。运用能源消耗碳足迹衡量指标,计算出京津冀地区1996~2011年的能源消耗碳足迹;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回归,讨论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京津冀地区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结构一直变化不大,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再次,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耗结构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最后,脱钩指数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而回...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彪  苑凯  
以京津冀地区13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13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测评,并采用Tobit分析法对影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2010—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N"型的上升态势,年增长率为1.03%,除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一直处于效率前沿外,其他城市均有一定的起伏;外部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测评影响显著,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后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更加真实有效;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影响各有不同,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作用机理存在一定差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