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70)
2023(15165)
2022(13133)
2021(12555)
2020(10240)
2019(24071)
2018(23925)
2017(45547)
2016(25135)
2015(28152)
2014(28217)
2013(26895)
2012(24418)
2011(21839)
2010(21703)
2009(19032)
2008(18144)
2007(15533)
2006(13378)
2005(11326)
作者
(67717)
(56305)
(55619)
(53379)
(35799)
(27040)
(25630)
(22154)
(21668)
(19769)
(19418)
(18706)
(17819)
(17644)
(17459)
(17009)
(16908)
(16885)
(16132)
(16076)
(13775)
(13757)
(13367)
(12921)
(12517)
(12440)
(12365)
(12285)
(11143)
(11068)
学科
(93964)
经济(93869)
管理(66844)
(61773)
(51663)
企业(51663)
方法(46168)
数学(40765)
数学方法(40189)
中国(30300)
(23611)
教育(22810)
(22732)
(21803)
地方(20588)
业经(20226)
理论(18829)
(15790)
贸易(15783)
技术(15716)
农业(15679)
(15277)
(15017)
(14794)
环境(14762)
财务(14722)
财务管理(14693)
(14461)
企业财务(13944)
(12613)
机构
大学(344090)
学院(338731)
管理(134569)
(127355)
经济(124301)
理学(118495)
理学院(117071)
管理学(114771)
管理学院(114128)
研究(110995)
中国(74265)
(73370)
科学(69770)
(55658)
(54179)
师范(53760)
(53179)
中心(49967)
业大(49536)
研究所(49149)
(48097)
(47543)
财经(46480)
北京(46055)
师范大学(44260)
(42583)
(41297)
教育(39916)
(38773)
经济学(38370)
基金
项目(243269)
科学(194209)
研究(180871)
基金(176267)
(152571)
国家(151283)
科学基金(131675)
社会(113319)
社会科(107308)
社会科学(107281)
(95083)
基金项目(94451)
教育(89394)
自然(86266)
自然科(84324)
自然科学(84307)
自然科学基金(82757)
(81917)
编号(74814)
资助(71678)
成果(60534)
重点(55254)
(54795)
课题(53033)
(51898)
(50681)
教育部(47907)
创新(47082)
科研(46378)
大学(46300)
期刊
(128367)
经济(128367)
研究(102901)
中国(62914)
教育(62730)
学报(50959)
科学(47614)
管理(46345)
(41481)
(40631)
大学(40064)
学学(36399)
技术(33344)
农业(29394)
财经(21649)
业经(21442)
(21315)
金融(21315)
经济研究(20857)
图书(18880)
(18506)
问题(18240)
(15858)
科技(15802)
职业(15478)
理论(15341)
技术经济(15336)
资源(14803)
(14569)
(14541)
共检索到473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会明  叶明确  祝影  
利用2016年上海市教育机构的相关数据,运用连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及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上海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整个网络具有较强的集聚性,节点中心性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小世界效应的特征。②网络层级鲜明,五角场街道、徐家汇街道为上海教育网络的集聚中心,处于城市网络的最高层级。整个城市网络呈现四边形架构的空间格局,五角场街道—徐家汇街道—张江镇—江川路街道为网络的核心架构顶点。③通过QAP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因素、地理距离、交通通达性、产业集聚、名牌效应以及商务经济发展水平是上海城市网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城市教育网络的扩展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娅风  郭建科  董梦如  郭姝  
采用2018年中国沿海城市企业跨区域投资数据建立城际产业投资网络,通过刻画产业网络的联系特性,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各产业网络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依据产业投资和城市出入度,将中国沿海城市划分为资本输出型、综合型和资本输入型三类。受基础设施和规模效益的影响,城市投资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聚特征,跨区投资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和热点城市。(2)各产业联系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出现了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集聚。一般传统产业倾向于在邻近区域进行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则倾向于跨区域投资。(3)长三角沿海城市群内部产业联系最为密切,形成的城市网络最为复杂,产业资本活跃程度高;珠三角沿海城市群内部产业联系次之;环渤海沿海城市群内部产业联系相对较弱。产业网络空间联系分化较为严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叶雅玲  杨博飞  何紫云  曾贝妮  潘峰华  方成  
基于特定行业的企业联系数据研究城市网络具有独特的价值,对理解产业格局和城市功能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医药企业总部和子公司区位信息,研究中国医药行业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医药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大经济区,即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中国医药企业的城市网络大致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及武汉为中心的菱形结构;城市网络之间的联系强度差异显著,主要通过等级扩散和邻近扩散形成,表现在发达城市之间及距离相近者联系较强;(3)发达城市在网络中普遍具有较高的权力和影响力,部分药材资源丰富的中小城市也在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4)中国医药行业仍处于国际化的初期阶段,在该行业拥有较强国际联系的城市有杭州、深圳、昆明、天津等;(5)医药产业不同行业城市网络空间格局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在各个网络中都发挥重要节点的连通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仙德  
公司内部网络研究是当前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5、2010年长三角A股上市公司企业网络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位序—规模分析法等,分析了2005、2010年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上市公司总部沿沪宁—沪杭—杭甬Z字形轴线集聚,从一主(上海)二副(杭州、南京)三中心向一主(上海)三副(杭州、苏州、南京)四中心空间结构演变;苏州超过南京成为第三大企业总部集聚中心。2长三角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延续,Z字形轴线城市维持核心地位,具备强大的网络权力与威望。3长三角城市网络除等级扩散、邻近扩散等特征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行政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省会南京、杭州分别成为江苏、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子公司的重要据点;尤其是南京凭借省会优势,中心度仍然高于总部职能较强的苏州。4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行政地域性的联系有所加强,特别是上海、苏南向苏中、苏北的扩散明显;浙西南仍是网络相对封闭、孤立的地带,中心度相对较低。5行政等级和区划,市场容量等是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到上海高速公路时间距离、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影响在统计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基于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铁路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GIS空间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城市网络的空间形态、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上看,该网络大致形成"三纵二横"格局,五条客流带的走向同主要铁路干线基本一致;(2)从整体联系上看,该网络较为密集,但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其中北京—济南一带连接性和可达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3)从局部联系来看,大致形成辽宁、京津冀、山东西部和山东半岛四个子群,子群间联系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基于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铁路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GIS空间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城市网络的空间形态、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上看,该网络大致形成"三纵二横"格局,五条客流带的走向同主要铁路干线基本一致;(2)从整体联系上看,该网络较为密集,但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其中北京—济南一带连接性和可达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3)从局部联系来看,大致形成辽宁、京津冀、山东西部和山东半岛四个子群,子群间联系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科荣  王云靓  樊杰  
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建立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的城市网络,研究了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其发育机理。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城市网络的关联程度显著增强,但是网络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路径依赖和分层结构特征,导致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的演化过程;经济规模、政治权力、知识资本、网络设施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出度扩张效应、入度聚敛效应、出度聚敛效应深刻影响着城市网络度中心性格局的生长发育,互惠链接、2-路径、传递性三方关系、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格局也是城市网络链接关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优链接、网络闭合和网络邻近机制是城市网络复杂性和有序性的基础,路径依赖机制倾向于强化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网络关联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旭  余方正  徐良佳  
论文通过对230家"新三板"文化产业挂牌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关联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文化产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比较文化产业城市网络与其他类型城市网络的差异性,并探索影响文化产业城市网络空间格局的经济社会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文化产业挂牌企业地理分布呈现出地域分散但数量集中的特点,城市网络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衡,并未表现出常见的"菱形结构";②网络核心节点以东中部发达城市以及少数具有特殊资源的城市为主,多数城市的对外输出能力有限;③城市网络扩散以核心节点城市间的等级扩散为主,邻近城市间的扩散效应不明显,同时本地网络(即城市内部网络)对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的贡献度低于跨地域网络;④不同类型文化产业在网络结构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反映其市场需求和发展条件的不同;⑤地方政府作用和城市产业结构是影响中国文化产业企业布局和网络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则较为不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独特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叶明确  任会明  
本文基于银行空间分布数据,从城市联系的视角建立城市网络体系,对1979—2018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城市网络结构体现出诸多的共性:参与城市网络空间单元的数量逐年增加,向中心城区的空间集聚化趋势在加剧;两城市表现出较强的网络互联性、方向演化性以及显著的空间等级差异化。(2)两城市的网络空间格局也表现出典型的差异化:上海的网络布局中心由南桥镇移动到陆家嘴街道,历经单中心向"一主多核"的演化,核心边缘共振延伸。而北京的网络布局"中心化"趋势明显,以金融街街道、卢沟桥街道、新村街道等中心城区多核联动的格局模式发展成熟,同时以密云镇领衔的边缘区的核心位置也逐渐突出,核心—边缘的网络空间边界逐渐清晰化。(3)通过QAP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两城市网络的因素具有差异化,楼宇经济、人口因素、街镇户数等相关经济因素对上海城市网络的影响要大于北京,交通通达性对北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只有在上海地铁站的平均站数大于2.1时才会呈现正相关,处于城市边缘的街镇所实现的连接度要远大于考虑它们的经济条件所应该有的连接度,尤其是在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琼  赵新正  李同昇  刘静玉  
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区,对比分析静态网络、百度信息网络、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选择经济、文化、行政、时间距离方面的7个因素构建关系回归模型,剖析3个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3个网络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现为:百度信息网络与综合交通网络>百度信息网络与静态网络>综合交通网络与静态网络且其值均高于0.582,表明整体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②在空间结构上,3个网络均表现出以郑州为中心,以京广线和陇海线为发展轴,郑州、开封、新乡、洛阳、许昌构成了骨干网络,并形成辐射与集聚优势共存的中心片区;在中心片区之外,3个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网络节点的辐射与集聚能力在百度信息与综合交通网络中均是正相关,而在静态网络中则是负相关;③关系回归模型的7个因素均对3个网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企业合作、行业结构相似、经济制度邻近是影响3个网络相似性较强的因素,而收入差距、文化相似、行政隶属、平均时间距离是影响它们之间差异性的因素。本研究为关系转向下的城市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朱月  李琪  刘莉  向文  
以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模型测度其综合实力并划分实力等级,通过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和线性平均方向模型分别测度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揭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最后采用加权Voronoi图模型划分城市影响区。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实力等级数量上呈"2+5+13+109"金字塔型,空间上核心、次核心、节点城市呈带状和点状集聚在长江干流沿线及干支流交汇处,边缘城市呈块状集聚在上中游,形成以上海为"火车头",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等为"动力车厢"的动车组式城市网络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茜  曾菊新  罗静  崔家兴  孙璇  
以武汉市为案例,依据"源地—廊道—节点"的空间结构模式审视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基于连通性识别和保护区提取相结合选择生态源地,采用阻力因子分析及其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提取生态廊道,通过阻力面诊断确定生态节点;武汉市生态网络包含生态源地51个、生态廊道592.82 km、生态节点7处,其相互作用形成圈层并联、枝状辐射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入"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解析城市生态空间、实施生态空间管治:以"核心区+缓冲区"划分空间边界,以法律法规与管治协议相结合管控生态空间边界;构建经常性与周期性相结合的空间利益诉求通道,重点实施纵—横一体化的生态补偿制度,以利益平衡协调生态空间关系;以政策激励有序引导适度生产经营活动,免费开放城市绿色空间,以生态网络服务拓展实现生态空间功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伯红  钟延芬  
以2016年腾讯位置大数据人口迁徙数据为基础,通过节点指标、网络指标、空间结构三方面,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迁徙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得出主要结论:①通过节点对称性与节点重要度分析,得出城市群节点等级性明显。武汉城市圈节点等级联系特征为"强核心城市—边缘城市",环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弱核心城市—边缘城市"+"非核心城市—边缘城市"。②通过平均点权与网络结构熵分析,得出城市群网络连通性存在差异。三子城市群分别表现出鲁棒性、持续性、脆弱性特征。③通过人口迁徙空间网络变迁图,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得出各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多样化。三子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别呈现■+触角发散状""■+触角发散状""■+触角发散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