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8)
- 2023(11460)
- 2022(9653)
- 2021(8982)
- 2020(7397)
- 2019(16893)
- 2018(16451)
- 2017(31452)
- 2016(16267)
- 2015(17568)
- 2014(17078)
- 2013(16472)
- 2012(14544)
- 2011(12926)
- 2010(12114)
- 2009(10789)
- 2008(9845)
- 2007(8243)
- 2006(6646)
- 2005(5409)
- 学科
- 济(68312)
- 经济(68255)
- 管理(52288)
- 业(50277)
- 企(43504)
- 企业(43504)
- 方法(32739)
- 数学(29133)
- 数学方法(28756)
- 技术(17699)
- 地方(16764)
- 中国(16648)
- 农(16312)
- 财(16090)
- 业经(15677)
- 技术管理(12739)
- 农业(11316)
- 贸(10891)
- 贸易(10884)
- 学(10643)
- 环境(10581)
- 易(10555)
- 理论(10506)
- 务(10475)
- 财务(10440)
- 财务管理(10421)
- 制(10279)
- 和(10068)
- 划(9943)
- 企业财务(9920)
- 机构
- 学院(215770)
- 大学(214518)
- 管理(93400)
- 济(91106)
- 经济(89575)
- 理学(82767)
- 理学院(81975)
- 管理学(80716)
- 管理学院(80294)
- 研究(63688)
- 中国(47266)
- 京(41673)
- 财(38630)
- 科学(37989)
- 财经(32333)
- 中心(31485)
- 江(30183)
- 经(29704)
- 业大(29603)
- 经济学(28464)
- 所(27829)
- 农(27473)
- 范(27394)
- 师范(27137)
- 经济学院(25858)
- 研究所(25848)
- 商学(25002)
- 经济管理(24824)
- 商学院(24761)
- 财经大学(24549)
- 基金
- 项目(162516)
- 科学(133357)
- 基金(122021)
- 研究(120123)
- 家(105391)
- 国家(104589)
- 科学基金(93787)
- 社会(80766)
- 社会科(76869)
- 社会科学(76852)
- 基金项目(65823)
- 省(64558)
- 自然(60375)
- 自然科(59135)
- 自然科学(59126)
- 自然科学基金(58095)
- 教育(55909)
- 划(53767)
- 编号(47105)
- 资助(46773)
- 创(39945)
- 创新(36484)
- 重点(36473)
- 部(36214)
- 发(35368)
- 成果(34991)
- 国家社会(34464)
- 教育部(32088)
- 人文(31923)
- 课题(31403)
共检索到291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丹宇
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上,着重探索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非同质化实质和三个创新群的外溢效率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了基于效率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架。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效率不仅限于“点”与“点”之间的外溢效应,而主要体现于更高层次“群”与“群”之间的外溢效应。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网络效率 外溢效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李爽 张守庆
金融危机后随着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区域创新更多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绩效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并对产业发展形成支撑。本文从子体系、区域创新行为主体以及区域网络的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入手,通过建立不同层面的创新能力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来深入剖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绩效,并对环渤海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网络进行对比,由此揭示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鲜果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 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2)长三角城市群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鲜果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 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2)长三角城市群重视外部知识获取,跨界网络成为重要的创新合作途径,地理距离对创新合作空间载体选择的制约减弱;(3)创新网络位置影响知识获取和城市创新,网络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四类创新模式,密集的"本地—跨界"创新网络有助于城市创新。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类型创新模式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曰芬 周玜宇 岑咏华
探索城市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推动地区间与多主体的科技创新发展。本文采集2016—2021年的长三角地区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专利数据,以该地区核心的27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城市与专利技术知识组合构建城市协同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所构建网络的属性特征、离散程度与结构状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结合城市的历年统计指标、城市等级和隶属省份以及历史经验网络,对城市协同创新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建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AI领域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规模和丰富性逐年增长,网络的可达性与影响力逐渐增加,核心城市与技术节点联系紧密、分布在不同子群中且稳定性程度逐渐提高,网络受限节点逐渐减少且结构愈加均衡;在网络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方面,节点的主效应中工业化水平和教育支出有明显的促进发展作用,隶属省份与行政等级的同质性对网络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网络路径依赖趋势明显,上一年的现实网络对下一年的网络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花 王莹 李雅洁 李烨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共享投入的三阶段网络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将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价值创造三个阶段,测算2007—2020年长三角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并与京津冀、珠三角等典型科创区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呈现平稳上升态势;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京津冀、珠三角相比,长三角在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价值创造三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偏低,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据此,为长三角区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宇 彭树远
以长三角城市群27座中心区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据构建反映城市合作创新关系的多值无向网络,使用凝聚子群分析方法和多值ERGM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中凝聚子群的特征及发育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中存在两个凝聚子群,网络整体结构混合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两者的特点;(2)城市的经济实力、研发实力、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和制度邻近均有利于城市间创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加强,而经济实力差距则对创新合作不利;(3)城市创新网络中凝聚子群的发育在路径依赖机制的作用下呈现自我强化的特征,使得各城市创新网络资本差距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资源、区位优势的分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晓露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5.0软件,选取13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发现珠三角的综合创新能力优于长三角,但其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不如长三角,二者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珂 于涛
从科学合作活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论文合作入手,研究城市间知识网络结构,借助社会网络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区域16个核心城市间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内容特征,剖析长三角区域城市间论文合作的空间数量与结构特征以及在内容上的学科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江苏省的跨界论文合作数量和强度明显高于浙江省;论文合作网络不同于经济发展网络的省会城市主导模式,而是呈现更加明显的网络结构,驱动力也由大城市主导变为中小城市驱动,但不可否认论文合作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仍然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珂 于涛
从科学合作活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论文合作入手,研究城市间知识网络结构,借助社会网络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区域16个核心城市间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内容特征,剖析长三角区域城市间论文合作的空间数量与结构特征以及在内容上的学科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江苏省的跨界论文合作数量和强度明显高于浙江省;论文合作网络不同于经济发展网络的省会城市主导模式,而是呈现更加明显的网络结构,驱动力也由大城市主导变为中小城市驱动,但不可否认论文合作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仍然存在;论文合作学科特征存在"马太效应",学科分布不均衡,致使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质量下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唐子来
以地域间企业分支机构数据为基础,采用从理论引介到实证检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的城市间企业网络,描述城市间的流量、网络的结节性等特征,并度量了区域多核心化的趋势,利用网络连接度对中心城的腹地范围进行划分。文章的主要创新性体现在:以企业为分析客体,从实证的角度完成了长三角区域连线、节点、面域的网络特征描述。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节点方面长三角区域呈现出明显极化的等级特征,地区间网络流量方面各地往上海流向非常明显,并具有多核化的趋势;腹地方面,大多数中心城的腹地与其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划边界不一致,上海、杭州和南京属于区域网络的极核,其腹地均超过了行政区划的范围。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 网络 腹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龚利
借助社会网络方法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1991—2010年长三角16个地区间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考察,剖析了各时段内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网络节点的空间驱动机制和区域知识合作的空间选择倾向。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过程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以沪宁为轴线的苏南地区明显优于浙北地区;区域结网的空间驱动方式逐步由沪宁杭为主的大城市驱动向中小城市驱动转变;知识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并将长期存在。地理临近、行政区临近和知识规模临近是影响区际知识合作空间对象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规模临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地理临近与行政区临近的作用则不断减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菁 曾刚 胡森林 孙康
基于2001~2018年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申请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探究,并借助面板负二项固定效应模型对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呈现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创新网络密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创新节点和创新联系主要集中于长三角东侧。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不仅受到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和地理邻近性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城市内部创新网络密度的影响,且城市在全国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也会对区域内城市间创新合作的构建产生正向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建荣 李晨瑞 倪攀
基于创新网络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核心-次核心-边缘"的稳定态势;网络整体联系愈加紧密,但子群间的关联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高校人数、科技支出、地理邻近性是城市创新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资源整合、横向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创新网络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