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48)
- 2023(11647)
- 2022(9783)
- 2021(9564)
- 2020(7958)
- 2019(18527)
- 2018(17872)
- 2017(33178)
- 2016(17292)
- 2015(19366)
- 2014(18734)
- 2013(18347)
- 2012(16878)
- 2011(15087)
- 2010(14421)
- 2009(13078)
- 2008(12266)
- 2007(10179)
- 2006(8500)
- 2005(7447)
- 学科
- 济(72380)
- 经济(72295)
- 管理(48073)
- 业(45067)
- 方法(35448)
- 企(34101)
- 企业(34101)
- 数学(32362)
- 数学方法(31998)
- 中国(22464)
- 农(21293)
- 财(19497)
- 贸(15044)
- 贸易(15036)
- 农业(14870)
- 易(14757)
- 业经(14079)
- 学(13395)
- 制(12229)
- 地方(11477)
- 环境(11313)
- 务(10248)
- 财务(10215)
- 融(10210)
- 金融(10209)
- 技术(10193)
- 财务管理(10188)
- 银(10161)
- 银行(10135)
- 和(9968)
- 机构
- 大学(241509)
- 学院(236778)
- 济(107767)
- 经济(106145)
- 管理(93369)
- 研究(84802)
- 理学(81784)
- 理学院(80952)
- 管理学(79709)
- 管理学院(79270)
- 中国(64386)
- 京(50311)
- 科学(49108)
- 财(47821)
- 所(40616)
- 农(38807)
- 中心(38657)
- 财经(38633)
- 研究所(37364)
- 经(35803)
- 经济学(35224)
- 业大(34625)
- 经济学院(31820)
- 北京(31470)
- 江(31373)
- 院(31136)
- 农业(30659)
- 财经大学(29366)
- 范(29323)
- 师范(28953)
- 基金
- 项目(170796)
- 科学(136832)
- 基金(129831)
- 研究(123074)
- 家(114807)
- 国家(113960)
- 科学基金(97893)
- 社会(82730)
- 社会科(78639)
- 社会科学(78622)
- 基金项目(67564)
- 自然(62558)
- 省(61928)
- 自然科(61162)
- 自然科学(61141)
- 自然科学基金(60088)
- 教育(56127)
- 划(54258)
- 资助(53052)
- 编号(46342)
- 部(39992)
- 重点(38918)
- 成果(36839)
- 发(36828)
- 国家社会(36797)
- 创(35985)
- 教育部(34764)
- 创新(33887)
- 科研(33381)
- 中国(32821)
- 期刊
- 济(106634)
- 经济(106634)
- 研究(69914)
- 中国(44055)
- 学报(37991)
- 财(36623)
- 科学(36421)
- 农(34763)
- 管理(34146)
- 大学(30023)
- 学学(28426)
- 农业(24330)
- 教育(21073)
- 技术(20142)
- 财经(19383)
- 经济研究(19089)
- 融(18894)
- 金融(18894)
- 经(16800)
- 业经(15051)
- 问题(14642)
- 业(13636)
- 贸(13458)
- 世界(13140)
- 国际(11951)
- 版(11399)
- 技术经济(11263)
- 统计(11164)
- 科技(10260)
- 理论(10020)
共检索到339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万腾 周宇晗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贫困治理为全球反贫困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但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难以避免的市场缺陷,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贫困治理必然坚持政府集成。四十年减贫道路中的政府集成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集成;政府主体与其他主体的集成;"扶志"与"扶智"的集成;输血与造血的集成;"精准"方略的集成和"政策"扶贫的集成。新时代全力应对"最难啃硬骨头",须进一步强化政府集成,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集成,并将扶贫开发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0年来,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发生了决定性转折,并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探索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100年的历程中,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都高度重视、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黄承伟 袁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始终坚持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不断完善的实践成果。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扶贫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基本目标,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中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新阶段,取得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习近平扶贫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前所未有辉煌成就的根本遵循,将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黄承伟 袁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始终坚持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不断完善的实践成果。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扶贫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基本目标,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中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新阶段,取得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习近平扶贫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前所未有辉煌成就的根本遵循,将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辉 张子尧 尹恒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培育贫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治本之举。中国政府在2011年底推出了新一轮全国性区域扶贫开发计划,本文利用手工收集整理的政策文件信息,结合县域经济、企业和土地交易等宏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深入剖析了区域扶贫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和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贫开发计划显著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且未对邻近或对口帮扶地区造成负面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推进,其中既包括生产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又包括生产效率改善的内涵式发展。此外,成本收益分析表明扶贫开发计划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具有财政长期可持续性。本文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区域扶贫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区域扶贫政策 高质量发展 双重差分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吴振磊 刘泽元 王泽润
中国在七十多年的减贫历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系统阐释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一般框架并总结中国减贫的一般经验,是对全球减贫理论和话语体系做出中国贡献的必经之路。基于对中国减贫实践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本文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一般框架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以发展为中心的政策体系、以协同为中心的工作体系和以创新为中心的工具应用体系,并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所蕴含的特殊性与一般性进行了辩证分析。进而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一般经验提炼为强化领导、连续规划、动态瞄准、发展导向、多维协作、上下互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能借鉴。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贾玉娇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反贫困成就,其原因引起各国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为揭开中国反贫困成就本质,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线等,通过将反贫困置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脉络中,挖掘背后的政治、体制和路线优势,阐明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展反贫困实践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展现破解贫困这一世界千年难题的中国道路优势。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反贫困 中国道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四十年。回眸过去的四十年,可以清晰地看到,牵扯社会利益神经的财政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中心和基础所在。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既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止险阀。国家治理进程中的任何"破"与"立"都与财政改革息息相关,丝丝相扣,四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征程中留下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财政改革历史画卷。为此,研究团队自2017年起,历时一年,最终形成了一本自成风格的《中国改革开放的
关键词:
中国改革开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少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8年的初步探索阶段、1958~1978年的曲折前进阶段、1978~2002年的全面探索阶段和2002年至今的全新推进阶段。本文对每一阶段探索的总体情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农业现代化道路 历史进程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晶 董昀 李广子 李俊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本文力图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系统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金融工作始终围绕推进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经由“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开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其基本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从现实维度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迎联 李炳炎
立足于马克思确立《资本论》逻辑主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和特征,"需要价值"及其运动转化的范畴体系应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需要价值"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其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手段之间的联系。以需要价值为核心范畴,探讨其运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中间范畴,形成逻辑主线可以构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汤晟
政府资产反映了国家财力基础的存量与潜在增量,是提高控制政府债务风险能力的基础。当前国内学者之间在政府资产的定义与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何合理地对政府资产进行界定是掌握政府偿债能力的关键。资产不是免费而外生的,政府资产由相应的产权主体对其进行控制,并且政府资产的产权主体都具备对其的产权要求。基于中国特色公共产权视角,本文界定了政府资产的确定逻辑与实施路径,从现实意义上为新时代政府资产管理、政府资产有效运作提供了逻辑基础,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实现、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价值。
关键词:
政府资产 公共产权 确定逻辑 实施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晶 王庆
本文通过考察中西方千年金融发展,从国家治理逻辑角度提出了中西方金融大分流的新假说。该假说认为金融大分流的本质在于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公共信用体系,根源则在于中西方政治目标与治理模式的分野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共信用供求的差异。该假说强调“目标函数”决定“行为方程”,揭示了政治目标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治理模式选择在各国金融制度长期演进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为分析金融大分流提供了更为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机制。基于大历史视域下的国家治理逻辑假说,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为现代化融资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成功实践,本文认为,超越金融大分流所暗含的“从分流到合流”的逻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金融助力现代化的必然之选:既要深刻总结各国金融发展所呈现的规律性认识,又要找准并坚持中国特色,真正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归根到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柏文 杨懿 李慧新
从城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几乎一直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古代的行政型城镇化道路和市镇化道路,到近代的商业城镇化道路,再到当代的乡镇工业小城镇化道路。在1000多年城镇化历史中,中国只有约138年的时间在学习西方的传统工业城镇化道路。从城镇化动力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推动城镇化依赖众多的产业,古代主要依赖手工业和商业,近代主要依赖商业和近代工业,现代主要依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国对城镇化动力产业的选择一向比较绿色环保。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产业的视角,以第三产业作为中国城镇化的动力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主要道路之一。
关键词:
中国 特色城镇化 动力产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要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创新,要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立足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增强历史自信。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我国农业强国的历史地位与农业强国思想的演变过程;从理论逻辑出发,围绕动力来源、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强国的理论依据;从实践逻辑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本文提出通过双向发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系统提升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并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