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81)
- 2023(17784)
- 2022(15251)
- 2021(14249)
- 2020(11945)
- 2019(27313)
- 2018(27074)
- 2017(52084)
- 2016(28071)
- 2015(31581)
- 2014(31055)
- 2013(29766)
- 2012(27323)
- 2011(24286)
- 2010(24279)
- 2009(21858)
- 2008(20930)
- 2007(18281)
- 2006(15617)
- 2005(13068)
- 学科
- 济(106166)
- 经济(106039)
- 管理(83876)
- 业(76768)
- 企(65078)
- 企业(65078)
- 方法(47952)
- 数学(41341)
- 数学方法(40749)
- 中国(28985)
- 农(28564)
- 财(28514)
- 业经(24360)
- 学(22690)
- 地方(22591)
- 技术(21722)
- 制(20732)
- 理论(19297)
- 农业(19021)
- 贸(18128)
- 贸易(18116)
- 易(17510)
- 和(16979)
- 务(16913)
- 财务(16830)
- 财务管理(16790)
- 银(16493)
- 银行(16445)
- 环境(16434)
- 体(15919)
- 机构
- 大学(377724)
- 学院(377255)
- 管理(152412)
- 济(147395)
- 经济(144191)
- 理学(132659)
- 理学院(131201)
- 管理学(128838)
- 管理学院(128127)
- 研究(122706)
- 中国(90489)
- 京(80935)
- 科学(76027)
- 财(68158)
- 所(59267)
- 农(58991)
- 业大(56749)
- 中心(56580)
- 财经(54304)
- 研究所(54203)
- 江(54188)
- 北京(50669)
- 范(49966)
- 经(49635)
- 师范(49459)
- 农业(45896)
- 院(45755)
- 州(43783)
- 经济学(43730)
- 技术(41581)
- 基金
- 项目(267584)
- 科学(211504)
- 研究(197731)
- 基金(193617)
- 家(168033)
- 国家(166622)
- 科学基金(144506)
- 社会(124642)
- 社会科(117993)
- 社会科学(117965)
- 省(105437)
- 基金项目(102872)
- 自然(93532)
- 教育(91763)
- 自然科(91409)
- 自然科学(91387)
- 自然科学基金(89722)
- 划(88659)
- 编号(80984)
- 资助(78355)
- 成果(65357)
- 重点(59421)
- 部(58532)
- 创(58477)
- 发(56687)
- 课题(56022)
- 创新(54031)
- 国家社会(50976)
- 科研(50895)
- 教育部(50604)
- 期刊
- 济(156376)
- 经济(156376)
- 研究(107462)
- 中国(74576)
- 学报(59052)
- 管理(56164)
- 科学(53852)
- 农(53040)
- 财(52436)
- 教育(47696)
- 大学(45649)
- 学学(42700)
- 农业(36702)
- 技术(34990)
- 融(29337)
- 金融(29337)
- 业经(27020)
- 财经(25451)
- 经济研究(25030)
- 经(21815)
- 图书(20260)
- 问题(20173)
- 科技(19857)
- 业(18885)
- 技术经济(17608)
- 版(17595)
- 理论(17399)
- 商业(16488)
- 现代(16379)
- 实践(15945)
共检索到542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薄文广 黄南
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当前京津冀创新资源分布呈现出以北京为单中心的极化特征,且越是高端资源,三地差距越大。涉及到区域间利益关系调整的跨区域创新共同体合作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单纯依靠市场之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显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三地有为政府合作对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就具有突出的必要性。但当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的政府合作存在着较小约束力的行政协议较多、较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较少,宏观的决策层面较多、微观的执行监督反馈层面较少,利益共赢的计划合作较多,利益冲突后的协调机制较少等特征。为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向纵深拓展,应以中央政府的理性顶层设计为基础、三地政府的主动先行先试为突破、高效协同的合作载体建设为抓手、非政府主体的充分发挥为支撑,各方协同,多措并举,以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创新共同体 政府合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马丽斌 马英杰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互动机理,并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2006-2016年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创新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及协同联动效果。主要研究结论 :2006-2016年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则在整个阶段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低水平并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区域金融与科技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联动和协同演进,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区域金融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健全金融和科技协同创新联动机制;二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型企业的能力,提升金融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效率;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应用金融科技,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联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要素流动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贵 孙建华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协同创新。在新时期,区域协同创新呈现共生演化的特征。借鉴生态学理论构建“态”—“势”—“流”的三维度创新生态位区域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和综合评价体系,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系统创新态、创新势和创新流呈现波动性增长,其中创新流对系统协同创新的贡献较小。京津冀协同创新模式经历了从单利共生向差异互利共生的演进过程,当前处于差异互利共生向均衡互利共生的演化阶段。应进一步巩固协同创新基础,聚焦三地间价值共创,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溢出效应。同时,应加快建设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致力于建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增长新引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成伟 翟瑞瑞 曹智 张生太
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基于京津冀3个主体创新资源的细分数据,结合熵值法、熵权法、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城市群之间、微观京津冀内部两个维度,测度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挖掘其空间网络联系,立体呈现京津冀协同创新现状。研究结果发现,对比国内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属于研发推动的源发型科技创新体系;在三地各省域内的43个研究单元间普遍存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协同创新水平差距较大现象;区域间高效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完全建立。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创新资源配置 网络联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薛景梅 李明芳
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对2008—2013年京津冀区域三省级地区的创新能力结构指数、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比例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综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持续、稳定改善趋势。三个省级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市最高,河北省最弱;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不均衡,京津合作比京冀、津冀合作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京津、京冀、津冀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地区在区域合作创新中的获益值呈现上升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能力结构关系模型 京津冀 协同创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贵 温科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2008—2013年京津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的协同创新现状,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政府"的网络关系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而"企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应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三者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链条,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贵 温科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2008—2013年京津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的协同创新现状,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政府"的网络关系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而"企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应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三者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链条,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臧维 秦凯 于畅
文章在解析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从资源视角创新性地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对2005-2012年相关数据的分析,考察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协同度。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产业创新环境的有序度优于创新主体的有序度,二者均有增长,但是创新体系整体协调度较低,且伴有较大波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营造京津冀三地政策和资金的协同发展环境、注重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互补性发展和探索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间资源的高效流动等具体发展建议。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协同创新 京津冀地区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沈若萌 刘珉
京津冀地区曾经有过森林生态赤字不断加剧的历史教训,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森林生态建设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共同体,需要从合作与升级两方面入手,解放思想,统一设计。通过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生态建设红利的共享共赢,以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生态建设 森林资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旭东 王誉 李思梦
推进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成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实施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聚焦三地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情况,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方法,对2014—2019年京津冀国家级科技园区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进行度量。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9年京津冀三地国家科技园区的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协同创新关系仍不稳定。因此,应破除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形成。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媛 王得新
当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已取得诸多积极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差距拉大;创新链产业链对接不甚通畅,协同创新效果欠佳;处于单向流动的协同创新初级阶段,机制建设不甚完善,等等。对此,应积极激发企业协同创新活力,强化能力提升;突出创新生态构建,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速协同机制创新,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等。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产业链 创新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景旺 刘宾 严婧
本文采用SEM模型对目前京津冀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形成京津冀的科技协同体系中,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创新能力最强,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网络最低,在京津冀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完善政府职能、加强系统中的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型企业 协同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松虎 刘莎莎
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更好、更快地促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效应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哈根的协同理论为依据,以制度创新、结构创新、行为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目前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坤 李春成 马虎兆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其产业协同创新情况到底如何,值得深入研究。选取京津冀地区的医药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其1995—2015年相关专利数据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区域内部医药制造业各自和整体的协同度进行测算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内专利指标的序参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专利方面的创新趋于有序;(2)区域内协同创新子系统中专利价值子系统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3)京津冀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整体协同创新程度仍居于中等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