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96)
2023(14718)
2022(12839)
2021(12135)
2020(10179)
2019(23497)
2018(23304)
2017(45028)
2016(24451)
2015(27397)
2014(27506)
2013(26465)
2012(24053)
2011(21343)
2010(21081)
2009(19009)
2008(17978)
2007(15437)
2006(13209)
2005(10909)
作者
(67888)
(56341)
(55930)
(53391)
(35760)
(27047)
(25503)
(22379)
(21460)
(19791)
(19396)
(18750)
(17826)
(17546)
(17411)
(17028)
(17023)
(16854)
(16112)
(16080)
(13908)
(13642)
(13595)
(12965)
(12603)
(12392)
(12302)
(12275)
(11251)
(11190)
学科
(91564)
经济(91448)
管理(70024)
(62838)
(52548)
企业(52548)
方法(45312)
数学(39054)
数学方法(38504)
(24934)
(24738)
中国(23215)
(20601)
业经(20376)
地方(18623)
理论(17110)
(16905)
农业(16487)
(15005)
贸易(14999)
(14927)
财务(14846)
财务管理(14811)
技术(14785)
(14650)
(14545)
环境(14492)
企业财务(14017)
(13248)
(12929)
机构
大学(333641)
学院(333550)
管理(135245)
(126239)
经济(123347)
理学(118230)
理学院(116924)
管理学(114723)
管理学院(114106)
研究(106659)
中国(77431)
(69889)
科学(68149)
(58724)
(52597)
(51734)
业大(50782)
中心(49443)
研究所(47587)
财经(47475)
(46981)
(45406)
师范(44918)
北京(43434)
(43346)
农业(41190)
(39645)
(38477)
经济学(37354)
师范大学(36298)
基金
项目(239232)
科学(188162)
研究(174723)
基金(173340)
(151035)
国家(149799)
科学基金(129306)
社会(109207)
社会科(103366)
社会科学(103341)
(93874)
基金项目(92845)
自然(85078)
自然科(83083)
自然科学(83062)
自然科学基金(81532)
教育(81121)
(78954)
编号(71977)
资助(71118)
成果(57198)
重点(53026)
(52382)
(50447)
(49517)
课题(49043)
创新(46113)
科研(46018)
教育部(45022)
大学(44714)
期刊
(131960)
经济(131960)
研究(92321)
中国(58564)
学报(53699)
科学(48921)
管理(47455)
(46793)
(44485)
大学(41044)
教育(39124)
学学(38743)
农业(32706)
技术(29588)
业经(23041)
(23005)
金融(23005)
财经(22014)
经济研究(20705)
(18748)
图书(17575)
问题(17383)
科技(16305)
(16011)
(15939)
理论(15589)
技术经济(14779)
资源(14471)
实践(14420)
(14420)
共检索到465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仲霞  马耀峰  刘梦琳  向程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政府共信下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政府与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共生关系,确定政府与居民、企业、游客间的共生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社区,政府与企业、居民、游客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共生关联度从强到弱依次是企业、游客、居民;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分别共有5个共生因素;政府与居民之间、政府与游客之间分别共有4个共生因素。政府-政府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责任共担,政府-居民间的共生关键因素则是热诚参与,政府-企业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公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燕琴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相结合进行能力社区建设的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二者结合探索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变迁和调节机制的EDCEE-M研究框架。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河有  
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客观现象与趋势。从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都具有特定的发生机理。根据民族旅游活动与民族社区的相互影响程度,民族旅游社区化可以分为零星社区化、半社区化和完全社区化三个发展阶段,民族社区旅游化可以分为零星旅游化、部分旅游化、完全旅游化和创新旅游化四个发展阶段。从民族旅游实践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与民族社区旅游化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民族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凌  王志章  
本文运用新经济社会学所创立的"制度嵌入性"分析框架,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两个典型的社区参与制度——即"家屋制度"与"人头制度"是如何嵌入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从而发挥预期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影响社区参与制度的构建;行动主体通过社会网络开展社会交往,构建并维系社区参与制度;行动主体在制度构建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社会网络受制于制度背景,两个社区构建出的社区参与制度有所差异。鉴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从借用社区的非正式制度、重视既有的社会网络、推动民族旅游社区的精英治理、发挥行动主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娅  严兴  
本文在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对社区参与的概念,培育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的必要性,乡村旅游社区主体参与存在的障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力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媛  吴志才  
文章以河头村旅游社区为例,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法,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范式,构建权力-利益-信任三元关系网络的指数随机图模型,研究多元主体参与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网络,分析权力-利益-信任三元关系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尝试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旅游精准扶贫、制度设计、旅游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文章提出权力、利益、信任三者遵循"话语基础-正义基础-共识基础"的逻辑判断,结合网络模型分析加以论证,得出结论:3个指数随机图仿真模型较好地拟合真实的观测数据;权力、利益、信任三元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河头村的社区治理,但河头村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协同分类治理体系。研究发现,河头村三元关系网络密度均较低,关系传递性不优,未出现带动权力关系和信任关系形成的关键利益者,且未形成利益导向为主的关系状态;对口帮扶单位和旅游企业在三元关系网络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文章最后探讨以一种将多元主体纳入公共利益范畴的再组织化理念来审视乡村旅游社区整体自我组织、发展、营造的可能性路径,延伸出更多有可能深化社区参与、社区赋权等现有理念的跨学科方法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艳  赵振斌  
文章以郎木寺为调研区域,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依据特征将地方划分为11种类目,并构建8大类及39小类地方意义类目。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丧葬地点、清真寺、食宿地点和村子家乡是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地方特色"、"精神性"、"群体联系"及"情感与体验"构成了受访者地方意义的主体;不同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表征各有侧重,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当地居民(藏族与回族)依靠宗教和社区生活形成地方感,而外来者(游客与经营者)则主要依靠原生态文化和生计形成地方感;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者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对地方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诗靓  马波  
旅游社区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如“旅游社区”、“社区旅游”等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面也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现象,即作为“主人”的社区却往往是“弱势群体”。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相军  孙九霞  
近年来,旅游与生计方式的话题受到学者关注,但较少从"人"的角度关注旅游社区的生计方式转型。文章结合个人建构和文化适应理论视角,运用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藏族村寨为案例地,构建了"宗教信仰-传统规则-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研究发现:(1)相比现代旅游业,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亲和度高,本地人内心更加安定。(2)传统规则在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下对社区治理成效显著,但在旅游治理中失灵,当地人为此焦虑但却无能为力。(3)旅游社区日常生活失去了农牧业时期的节律性,闲暇时间被挤压。这一系列文化不适与族群"文化恢复力"的强弱和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文章最后还探讨引入"文化资本"以完善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亚娟  罗雯婷  欧阳辰星  李萍  
社区精英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和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岗侗寨为案例地,构建基于权力“属性-结构”的民族旅游社区精英分析框架,探究社区精英的个体和群体变迁特征并归纳其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驱动下社区精英的经济资本市场化、知识资本应用化、文化资本公有化、政治资本集中化、社会资本利益化特点显著;(2)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权力作用范围扩大,知识精英权力作用转型,传统精英衰退且作用范围缩小,精英呈现家族式集聚的特征;(3)社区精英权力关系网络结构紧密且互动频率增加,政治精英的网络中心性地位凸显,精英作为中间人频次增多且角色日渐丰富;(4)社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旅游市场需求规模化增长、特有的社会关系与民族传统、权力资本特性等因素合力推动了民族旅游社区精英权力属性和权力结构的变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白凯  
社区认同反映了国家、区域、种族和文化的认同,民族社区外部认同对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族群认同、重构民族精神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以西安回坊伊斯兰传统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的方法分析了入境游客对该社区的情境认知及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入境游客对该社区外部认同的情境认知由强到弱依次为跨文化交际(标准化路径1.16)、社区整体环境状况(标准化路径0.75)和社区旅游吸引力(标准化路径0.60);其中,社区民族风情在旅游吸引力中处于主导地位(标准化路径0.75)、回坊整体环境有序度在社区整体环境状况中处于主导地位(标准化路径0.89)、跨文化交际行为中回坊居民文明礼貌程度占主导地位(标准化路径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基于游客追寻与其想象一致空间景观的研究先验,以黔东南州岜沙社区为案例,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岜沙社区传统空间生产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在旅游发展之后,多元主体对岜沙社区空间想象的建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岜沙社区传统的真实空间与其被建构的空间,发现:(1)建构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存在脱离,这会改变岜沙社区空间生产的规则,进而会改变其空间变迁的路径;(2)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多元主体集体建构了岜沙社区的空间。在讨论部分,文章提出不同群体在空间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遵循的生产规则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仲霞  向程  刘梦琳  薛华菊  
[目的]民族文化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不仅与各利益主体有关,还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不同主体和谐共生是民族地区旅游治理的首要前提,民族旅游社区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和模式一直难以量化。[方法]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选择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地为案例地,定量分析了政府、居民、游客和旅游企业等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结果](1)各主体间的特征共生度δM≥0. 87>0,说明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且为正向共生关系;(2)共生系数0. 43≤θM≤0. 53,说明各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基本相同;(3)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4个共生主体相互之间的行为模式为政府主导、居民推进、企业协助、游客参与的正向互惠共生模式。[结论]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与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游客等多个主体存在关系,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治理活动的不同主体都不可能独自掌控和解决所有问题,各主体间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共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琼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族旅游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有力地带动了周围乡村及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十二五"时期,尤其是在我国城镇化日趋明显的总体形势下,民族旅游社区如何应对内外部压力,有效保护与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民族旅游社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本文从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这一研究对象入手,重点对其文化生态环境困境成因及其保护机制展开探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洁  李如嘉  唐勇  
社会转型加速期,四川作为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多民族大省,屡屡发生民族村寨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内部以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旅游社会冲突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选择甲居藏寨为案例点,旨在正确认识四川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会冲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旅游社会冲突的调控机制,以期推动四川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