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97)
- 2023(11116)
- 2022(9626)
- 2021(9117)
- 2020(7998)
- 2019(18867)
- 2018(18893)
- 2017(36724)
- 2016(19908)
- 2015(22805)
- 2014(22873)
- 2013(22355)
- 2012(20243)
- 2011(18147)
- 2010(18003)
- 2009(16668)
- 2008(16447)
- 2007(14613)
- 2006(12081)
- 2005(10446)
- 学科
- 济(81924)
- 经济(81839)
- 管理(57053)
- 业(55652)
- 企(46388)
- 企业(46388)
- 方法(44986)
- 数学(40466)
- 数学方法(39773)
- 农(21001)
- 财(20561)
- 中国(20009)
- 业经(16550)
- 学(15833)
- 贸(15352)
- 贸易(15345)
- 易(14933)
- 地方(14461)
- 理论(14224)
- 农业(13917)
- 务(13713)
- 财务(13651)
- 财务管理(13619)
- 制(13434)
- 企业财务(12864)
- 技术(12468)
- 和(12464)
- 银(11046)
- 银行(11021)
- 环境(11010)
- 机构
- 学院(283256)
- 大学(282841)
- 管理(114277)
- 济(113474)
- 经济(111102)
- 理学(100001)
- 理学院(98957)
- 管理学(96856)
- 管理学院(96331)
- 研究(87389)
- 中国(64822)
- 京(58102)
- 科学(55150)
- 财(50059)
- 农(46251)
- 所(43774)
- 业大(43697)
- 中心(42311)
- 财经(41239)
- 江(40865)
- 研究所(40125)
- 经(37517)
- 农业(36730)
- 范(35730)
- 北京(35712)
- 师范(35337)
- 经济学(34922)
- 州(32710)
- 经济学院(31826)
- 院(31156)
- 基金
- 项目(196822)
- 科学(155517)
- 基金(143890)
- 研究(140456)
- 家(125527)
- 国家(124540)
- 科学基金(108154)
- 社会(88393)
- 社会科(83813)
- 社会科学(83787)
- 省(77862)
- 基金项目(76189)
- 自然(72467)
- 自然科(70896)
- 自然科学(70878)
- 自然科学基金(69601)
- 教育(67267)
- 划(65502)
- 资助(60478)
- 编号(57550)
- 成果(45289)
- 重点(44228)
- 部(43775)
- 创(41459)
- 发(41065)
- 课题(38863)
- 创新(38666)
- 科研(38537)
- 教育部(37807)
- 大学(37263)
- 期刊
- 济(112555)
- 经济(112555)
- 研究(73443)
- 中国(49185)
- 学报(43937)
- 科学(40823)
- 农(40290)
- 财(39923)
- 管理(39829)
- 大学(33366)
- 学学(31540)
- 教育(29106)
- 技术(28053)
- 农业(27503)
- 融(21018)
- 金融(21018)
- 财经(19709)
- 业经(19284)
- 经济研究(18521)
- 经(16853)
- 统计(16774)
- 业(15227)
- 问题(15214)
- 策(15188)
- 技术经济(14887)
- 决策(13808)
- 图书(13793)
- 版(13673)
- 商业(13224)
- 理论(13055)
共检索到390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锐 王宁宁 赵宇 周永根
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联系和空间布局特征对于活化区域间社会经济系统,改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减收益差距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研究切入点,研究了省际实际流动人口网络的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探讨了基于人口流动量的权重网络中心度特征,并进一步对中心度与人口、经济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比研究了基于交通成本和重力模型的人口流动测度网络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交通、经济和人口的改进重力模型的流动人口测度模型,构建预期省际人口流动有向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的中心性、凝聚性、结构洞以及小世界特性,并且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实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大规模实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雪峰 黄健元 王欢
对流动人口的准确预测为城市人口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由于传统灰色模型在预测流动人口方面存在精度不高缺陷,文章基于自适应滤波法对传统灰色模型进行残差修正。以南京市为例,比较分析传统灰色模型和改进后模型的预测结果。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改进后的模型能根据历史信息对残差权数进行动态修正,预测精度更高,适用性与可行性更强,发展了信息量较少的灰色系统预测研究的同时有利于政府管理政策的制定。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群 张少华
社会网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一直存有争议,特别是对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影响尚不确定。为此,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影响程度、路径及异质性等方面考察了社会网络对流动人口工资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并不能帮助流动人口提高工资水平,与正规渠道相比,流动人口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的工资水平反而降低了7.9%,原因在于其依赖的是一种低级别的关系网络,传递给雇主的是弱能力信号。细分之,相比同乡和朋友的弱关系,亲人的强关系网络对工资的负向影响更大;随着流动人口职业层级的提高,社会网络的影响作用呈减弱趋势。由此,拓宽和正规化就业搜寻方式、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等,是提高流动人口工资水平的有效途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小宾 翟兴 王涛
[目的/意义]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信息分析面临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才能够适应大数据环境对信息分析工作的要求。[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法,对复杂网络方法在信息分析中应用的优势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信息分析模型,并对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结论]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因在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数据上有明显的优势,更适合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分析工作。
关键词:
信息分析 复杂网络 大数据 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杨健 艾国炬 沈体雁
现存的关于中国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省际尺度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讨论,缺乏对市际尺度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关注。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市际尺度上构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探究市际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的特征及空间组织。研究发现:(1)高值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流主要由我国内陆相对欠发达城市指向等级高、规模大的一线城市;居留意愿入强度和出强度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具有更高的居留意愿入强度,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现出两个居留意愿出强度高值区。(2)市际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呈现出复杂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各城市节点呈现层级分布特征,被概括为一类城市节点、二类城市节点、三类城市节点、四类城市节点和五类城市节点。(3)居留意愿网络被划分为上海社团、京津社团、渝泉社团、华南社团和西北社团:上海社团以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为入强度核心,辐射安徽、贵州等地的城市;京津社团以北京和天津为入强度双核心,辐射东北及华北等地的城市;渝泉社团以泉州及海峡西岸城市群为入强度核心,以成渝城市群为出强度核心;华南社团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为入强度多核心,辐射湖南、广西等地的城市;西北社团主要覆盖西北地区城市,但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核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谢本凯 刘威堂 吴一凡
为探究中国中南地区民航网络的结构特征与中心性,引入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以民航资源网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提供的2016年中国民航吞吐量数据、航线数据等为基础,对中国中南地区民航网络展开分析。在探究其拓扑结构特征时发现:中国中南地区民航网络是一个小世界网络,但是其无标度特性不明显,机场度值与机场吞吐量正相关,已经初步形成"轴-辐"式民航网络结构;在探究其枢纽机场中心性时发现:中南地区民航网络枢纽机场的中心性不明显,枢纽功能有待加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小玫 李峰
和谐管理理论经过20年的发展,其理论框架日臻完善。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和谐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索;并结合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实践,提出了流动人口和谐度的测量模型,以期为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和谐管理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
和谐管理 流动人口 和谐度 测量模型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莫旋 阳玉香 唐成千
基于中国流动人口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决定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人口收入具有明显的分层聚类性,流动人口收入不仅与个体层次因素有关,而且还受社区层次因素的影响,但前者的作用更大;流动人口收入社区层次变异的1/3,可由社区特征变量来解释,而个体特征变量能解释个体层次变异的比例不足10%;个体特征变量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部分是通过社区层次因素来体现,不同层次因素之间存在互动。研究结论对于调查问卷设计的完善和流动人口收入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分层异质 流动人口 收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刘杰 谢汶莉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流动人口是否获得公平的劳动收入。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总体上获得了较公平的劳动收入,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能力相对减弱,高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低于公平工资水平,而低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高于公平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因此,要为流动人口获得公平劳动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提升其在劳动力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政府要根据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提出相应政策,以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从而提升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双边随机前沿 公平 劳动收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刘杰 谢汶莉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流动人口是否获得公平的劳动收入。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总体上获得了较公平的劳动收入,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能力相对减弱,高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低于公平工资水平,而低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高于公平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因此,要为流动人口获得公平劳动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提升其在劳动力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政府要根据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提出相应政策,以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从而提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双边随机前沿 公平 劳动收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刘杰 谢汶莉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流动人口是否获得公平的劳动收入。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总体上获得了较公平的劳动收入,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能力相对减弱,高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低于公平工资水平,而低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高于公平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因此,要为流动人口获得公平劳动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提升其在劳动力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政府要根据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提出相应政策,以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从而提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双边随机前沿 公平 劳动收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文献 邢李志
论文根据北京市近年来的投入产出数据,结合图论建模理论构建了产业结构网络模型。然后,通过对经典的Floyd路径搜索算法进行改进,得到了衡量产业部门之间强关联程度的网络模型,称之为产业间最强关联网络。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对产品部门和网络整体的中间人属性进行了研究,从协调属性、中介属性、内联属性、外联属性和联络属性等5个方面分析了产业系统内部产业链的联接状况和紧密程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贺平 刘艳芳 李纪伟 孔雪松
乡镇尺度的人口流动联系和空间结构研究对统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研究视角,将空间可达性引入传统辐射模型进行参数修正,构建乡镇人口流动网络;从节点和社团结构以及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等方面,探讨在地域差异影响下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复杂网络特征,并以荆门市55个乡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的节点度分布以高发展水平乡镇为核心,呈现"一横二纵"的空间分异格局,与荆门市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存在极强的耦合关系;②全网包含四个社团,各社团内部联系紧密且空间结构特征各异,社团间联系相对松散。③受空间距离和地理环境影响,网络的无标度特征不够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亚杰 姚红
文章以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潜类别分析(LCA)的方法探索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模式,同时还探究了不同身份认同模式之间的人口学差异。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模式可以划分为拒绝型、一致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城-城流动人口与乡-城流动人口之间在身份认同模式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一部分流动人口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新生代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对于自身的市民身份是排斥的;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以及所居住的城市类型是影响其身份认同模式的显著因素;在流入地城市长期生活是提高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人际交流互动是促进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与家人同住将改善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身份认同 潜类别分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邓翔 吕一清 路征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已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分析的基准模型,但该方法仍存在着一些局限和问题。本文对DSGE模型进行了评述,并从其微观基础、微观到宏观的加总和缺乏金融部门的角度进行了反思;本文还针对DSGE的缺陷,从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科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DSGE的建模框架进行尝试性的架构,以摆脱现有DSGE模型的"完全理性"、同质性假设以及从微观加总到宏观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为进一步改进DSGE模型提出了一个未来发展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DSGE模型 复杂系统 网络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