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0)
- 2023(12852)
- 2022(11403)
- 2021(10702)
- 2020(8958)
- 2019(20799)
- 2018(20670)
- 2017(40222)
- 2016(21372)
- 2015(24140)
- 2014(23961)
- 2013(23393)
- 2012(21112)
- 2011(18671)
- 2010(18241)
- 2009(16291)
- 2008(15396)
- 2007(12935)
- 2006(10836)
- 2005(8800)
- 学科
- 济(83163)
- 经济(83071)
- 管理(62194)
- 业(58414)
- 企(49489)
- 企业(49489)
- 方法(44107)
- 数学(38831)
- 数学方法(38217)
- 农(21216)
- 财(21020)
- 中国(19494)
- 业经(18221)
- 学(18018)
- 地方(15720)
- 理论(14644)
- 农业(14312)
- 务(14257)
- 财务(14186)
- 财务管理(14155)
- 贸(14075)
- 贸易(14068)
- 技术(13780)
- 易(13663)
- 和(13408)
- 企业财务(13404)
- 环境(13269)
- 制(12524)
- 划(11720)
- 银(10507)
- 机构
- 大学(296786)
- 学院(295251)
- 管理(123132)
- 济(113106)
- 经济(110665)
- 理学(108644)
- 理学院(107530)
- 管理学(105349)
- 管理学院(104837)
- 研究(91040)
- 中国(65739)
- 京(61478)
- 科学(59068)
- 财(49539)
- 业大(46774)
- 农(45835)
- 所(43721)
- 中心(42596)
- 财经(41518)
- 研究所(40538)
- 江(39806)
- 范(38077)
- 经(37994)
- 北京(37924)
- 师范(37616)
- 农业(36095)
- 院(33909)
- 经济学(33595)
- 州(32848)
- 经济管理(31572)
- 基金
- 项目(217400)
- 科学(171245)
- 基金(158758)
- 研究(156765)
- 家(138308)
- 国家(137204)
- 科学基金(119373)
- 社会(97648)
- 社会科(92599)
- 社会科学(92574)
- 基金项目(85142)
- 省(85132)
- 自然(80041)
- 自然科(78237)
- 自然科学(78217)
- 自然科学基金(76767)
- 教育(72797)
- 划(71421)
- 资助(65563)
- 编号(63622)
- 成果(49249)
- 重点(48123)
- 部(47550)
- 创(45352)
- 发(45133)
- 课题(42769)
- 创新(42285)
- 科研(42204)
- 大学(41250)
- 教育部(40959)
- 期刊
- 济(112039)
- 经济(112039)
- 研究(79293)
- 学报(47602)
- 中国(46971)
- 管理(44427)
- 科学(43372)
- 农(40195)
- 财(37128)
- 大学(36511)
- 学学(34546)
- 教育(30841)
- 技术(28745)
- 农业(28649)
- 业经(19331)
- 财经(18971)
- 融(18812)
- 金融(18812)
- 经济研究(17919)
- 经(16056)
- 图书(15570)
- 科技(14846)
- 问题(14642)
- 技术经济(14489)
- 理论(14448)
- 业(14081)
- 版(13793)
- 统计(13530)
- 实践(13528)
- 践(13528)
共检索到398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蒙 张蕾 曹雄 李保林 史学强 周爱桃
粉煤瓦斯解吸实验是研究粉煤瓦斯解吸动力学特征的常用手段之一,其结果是揭示粉煤放散瓦斯能力的重要参数。传统实验方法在煤样罐泄压后开始测量瓦斯解吸数据,存在较大误差。利用甲烷与氦气的粉煤吸附特性差异性提出了改进的粉煤瓦斯解吸实验方法,并建立了初始瓦斯粉煤快速解吸模型,从而揭示了煤体粉化后瓦斯快速解吸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解吸开始的前5 s,0.075~0.150 mm JG71煤样解吸的瓦斯量是1.00~2.36 mm煤样的2.05倍,而0.075~0.150 mm JG82煤样解析的瓦斯量是1.00~2.30煤样的10.29倍;煤样粉化程度越高,吸附平衡压力越大,初始瓦斯解吸速度越大,传统实验方法得到的数据误差越大。研究结果为突出粉化煤体快速解吸瓦斯、提供瓦斯膨胀能、促进煤与瓦斯突出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为完善煤与瓦斯致灾机理奠定基础。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刘晓茜 光文峰 窦浩然
吸附态甲烷在深部煤岩储层微纳米孔隙中占主导地位,研究其在吸附解吸中的扩散特征对于煤层气开发的预测与现场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自主研发搭建的体积法吸附原位低场核磁试验系统,研究了沁水盆地无烟煤样品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实现了吸附态甲烷在扩散过程中的原位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核磁法所测吸附态有效扩散系数与体积法所测微孔扩散系数呈现相同演化规律:即在吸附过程中,吸附态甲烷的扩散系数随压力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在解吸过程中,其随压力的减小而单调递减。该演化规律表明微孔填充过程中气体扩散分为两个阶段:气体压力小于6 MPa时,分子扩散及努森扩散占主导地位;当气体压力超过6 MPa时,吸附相表面扩散占主导地位。该实验设计为煤层气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及数据,对实验室核磁共振分析设备的教学以及针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的设备升级改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刘晓莉 江晓玲 梁萍 张颖 杨红健
该文设计了将草酸还原-改性粉煤灰吸附两步法用于含铬废水处理的本科生教学实验。实验通过优化草酸还原Cr(Ⅵ)反应条件,以及对改性粉煤灰对铬吸附性能的测试,使学生熟悉了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绿色环保意识。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李晓伟 王超杰 陈裕佳
在分析石门揭煤突出危险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石门揭煤突出模拟实验模型,以此为依据设计了突出模拟实验系统。系统主要包含应力、突出模拟、真空、充气吸附4个子系统。利用有限元法对突出模拟子系统长度、厚度及突出孔洞的大小进行了相关设计。设计调试完毕后,对采集的煤样进行粉碎加水搅拌处理,依次进行压制成型、真空脱气、充瓦斯吸附等相关操作,最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打开突出孔洞,完成相关突出模拟实验。利用该模拟系统,为本科生完成突出模拟演示20余次,提高学生对突出灾害的认识,达到了预期实验目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晏彩霞 杨毅 刘敏 聂明华 付佳露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是环境中具有较大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吸附解吸过程是环境中HOCs迁移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煤是近年来发现的在土壤及沉积物中非线性吸附特征的重要吸附剂之一,通过阐述原煤及富碳沉积物对HOCs吸附解吸机理,并重点分析影响原煤及富碳沉积物对HOCs吸附解吸过程的因素,包括吸附剂和吸附质本身,pH值、盐度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子,试途探究煤对HOCs吸附解吸的本质。由于煤的有机质含量、有机碳组成和空间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都明显不同于天然土壤和沉积物,因而对HOCs的吸附解吸过程也具有特殊性(如吸附过程一般为非线性,解吸过程的滞后性)。有关...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黄丽
活性炭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物质,在有机溶剂回收等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些有机溶剂中,丁酮作为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和有机合成原料,受到人们青睐。但是,生产过程排放的丁酮废气会污染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丁酮资源的浪费。从环保要求和成本方面综合考虑,活性炭回收是最具可行性、最有前景的一种方法。本文针对目前常规活性炭回收丁酮工艺中存在选择吸附性差、回收丁酮纯度不高、回收效率低等问题,开展活性炭微结构与丁酮吸附、解吸的关系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活性炭微结构与丁酮吸
关键词:
活性炭 丁酮 吸附解吸 表面改性 动力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伟 王进军 张忠明 秦蓁
【目的】对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为其安全使用及对水资源的风险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衡振荡法和液相色谱法测定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运用5种数学模型对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及迁移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氯嘧磺隆等温吸附-解吸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吸附常数(Kads-f)在0.740~9.703之间,其中在2#(江西黏壤土)和3#(江西砂壤土)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线属S型等温吸附线,而在其他土壤中属L型等温吸附线;其解吸存在滞后现象,滞后系数(H)在0.259~0.980之间。此外,Kads-f和解析常数(Kf-des...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文友先 张家年 张声华
用华矮837早稻作试验品种,研究了20℃、30℃、40℃温度下,稻谷吸附与解吸相对湿度ERH与平衡含水量EMC关系。应用四种常用的农业物料吸附等温线模型,对稻谷吸附与解吸数据进行了拟合,比较了其适应性。结果表明:稻谷吸附等温线与同温度下解吸等温线不重合,有明显的滞后环。在吸附过程中,若RH不变,温度降低,吸附量增加;在解吸过程中,若RH不变,温度升高,解吸量则增加。四种模型的拟合及适应性比较结果说明,修正Henderson模型与G.A.B模型有良好适应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家年 雷明刚 谭军
柿吸附与解吸等温线是指导干制柿饼及其产品贮藏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密闭容器中不同温度下饱和盐溶液上方相对湿度不同的原理,采用微型风机使气流流动的动力学方法测定温度20℃和30℃时,柿吸附与解吸等温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柿饼的最佳含水量为21%~27%。
关键词:
柿,吸附,解吸,平衡含水量,相对湿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朕 梁成华 杜立宇 郭冉
本文以辽宁省朝阳市日光温室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中砷(As(V))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级团聚体对As(V)的吸附和解吸能力均符合Freundlich拟合方程,R2介于0.9528~0.9972之间,其中<53μm粒径团聚体对As(V)的吸附、解吸能力最强,并随着粒径的增大,吸附、解吸能力均降低,且不同粒径对As的吸附与解吸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溶液中As(V)的浓度的提高,各粒径团聚体对As(V)的吸附、解吸能力均提高,K值介于17.75~50.51之间。不同粒级团聚体对As(V)的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及CEC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说...
关键词:
团聚体 As(V) 吸附与解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佳波 曾希柏 李莲芳 白玲玉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土壤对水溶性有机物的吸附和解吸差异,为有机肥的合理施用以及进一步研究其化学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普通肥熟旱耕人为土(黑土母质发育)、石灰肥熟旱耕人为土(褐土母质发育)和酸性肥熟旱耕人为土(第四纪红壤母质发育)3种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土壤,开展添加水溶性有机物(DOM)后不同吸附时间下土壤对DOM的吸附和解吸试验,并利用相关模型计算了土壤对DOM吸附和解吸的参数。【结果】外源DOM进入土壤后,能很快被土壤胶体吸附,并在1h内达到平衡;3种土壤对DOM的吸附差异明显,其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分别为10236、8372和10088mg·kg-1,即以有机质含量高的普通肥熟旱耕人为土...
关键词:
土壤 水溶性有机物 吸附 解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秀梅 张夫道 张树清 冯兆滨 何绪生 王玉军 王茹芳
研究了纳米级和天然高岭土对营养元素氮、磷、钾和有机碳的吸附及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初始处理浓度下,纳米级高岭土对氮、磷、钾和有机碳的吸附量均比天然高岭土高,氮的吸附量是天然高岭土的1.5~1.7倍、磷是1.9~2.2倍、钾是1.4~2倍、碳是1.3~1.9倍。纳米级和天然高岭土对氮、磷、钾和有机碳的解吸量与其吸附量呈正相关。2种高岭土对氮、磷、钾和有机碳的吸附规律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来拟合。
关键词:
纳米级高岭土 吸附 解吸 方程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徐浩 王刚 黄启铭 孙路路 刘义鑫
研究煤微观结构与其吸附瓦斯特性对瓦斯抽采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实验设备对煤样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进行了观测,之后用高温高压吸附仪开展了不同压力的煤粒等温瓦斯吸附实验,分析了煤样瓦斯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并对瓦斯吸附/解吸经验公式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发现:煤样表面存在大量孔隙、煤基质以及矿物质;煤样不同位置的元素分布各异,大都以碳氧元素为主;不同压力下瓦斯吸附量随时间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直至趋于稳定,稳定条件下的瓦斯吸附量与压力成线性增加关系;实验数据与经验公式的拟合效果较好,侧面证明了经验公式的正确性,其中常数A和B与吸附压力成正比。学生对该实验的满意度在95%以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都亚敏 李珠 蒋佳荔 殷方宇 吕建雄
【目的】探究吸湿解吸循环过程中木材水分吸附特性,阐释湿度循环对木材细胞壁及其吸着水分子的影响机制,为木材的实际使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方法】以杉木和马尾松木材为试验材料,采用动态水分吸附分析仪在3或5次吸湿解吸循环(0%→95%→0%)过程中实时测定木材水分吸附数据,绘制水分吸着-解吸等温线,借助H-H模型对其吸湿平衡含水率进行非线性拟合分析。【结果】1)吸湿解吸循环前后,木材平衡含水率最大值呈降低趋势,其差值范围为0.21%~1.76%;初次循环过程木材吸湿平衡含水率低于后续循环过程,相对湿度40%~95%时尤为明显;2)随着吸湿解吸循环次数增加,木材单次循环所需时间减少,且降低幅度也明显变小;与块状试样相比,粉末状试样单次循环所需时间较少;3)初次循环过程木材吸湿滞后现象相比后续循环过程更明显,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吸湿滞后最大值减小,吸湿滞后率均值增大;4)H-H模型可用于分析吸湿解吸循环过程中木材水分等温吸附,其拟合度(R2)均高于0.996;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代表含有单位摩尔吸附位点的绝干木材质量(W)参数呈降低趋势,木材单分子层吸附水最大质量分数呈增大趋势,多分子层吸附水最大质量分数和吸附水总质量分数最大值均呈降低趋势。【结论】随着吸湿解吸循环次数增加,湿度循环对木材细胞壁的影响减弱:木材吸湿性能降低,其平衡含水率最大值呈降低趋势;单次循环所需时间减少;吸湿滞后现象减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梁靓 吴航
在开放式创新研究的基础上,从网络嵌入性的视角,探索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技术转移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揭示了解吸能力在整个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外向型技术转移研究框架,为企业实践外向型技术转移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