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86)
- 2023(9908)
- 2022(8490)
- 2021(8061)
- 2020(6894)
- 2019(15638)
- 2018(15489)
- 2017(29488)
- 2016(15900)
- 2015(18025)
- 2014(17943)
- 2013(16969)
- 2012(15214)
- 2011(13361)
- 2010(13004)
- 2009(11684)
- 2008(11040)
- 2007(9332)
- 2006(7572)
- 2005(6198)
- 学科
- 济(58638)
- 经济(58568)
- 管理(45747)
- 业(40645)
- 企(34491)
- 企业(34491)
- 方法(30681)
- 数学(27568)
- 数学方法(27083)
- 财(16613)
- 中国(15176)
- 农(15130)
- 业经(12164)
- 制(12055)
- 学(11852)
- 理论(11784)
- 地方(10689)
- 务(10639)
- 财务(10589)
- 财务管理(10561)
- 企业财务(9974)
- 农业(9735)
- 技术(9605)
- 体(9587)
- 和(9058)
- 银(8991)
- 银行(8967)
- 贸(8951)
- 贸易(8944)
- 环境(8736)
- 机构
- 学院(209367)
- 大学(208210)
- 管理(83670)
- 济(80782)
- 经济(79058)
- 理学(72910)
- 理学院(72184)
- 管理学(70680)
- 管理学院(70297)
- 研究(65085)
- 中国(49035)
- 京(42597)
- 科学(40821)
- 财(37622)
- 农(34189)
- 业大(32733)
- 中心(32223)
- 所(31003)
- 江(30734)
- 财经(30443)
- 研究所(28525)
- 经(27871)
- 农业(26856)
- 范(26625)
- 师范(26269)
- 北京(25586)
- 院(24922)
- 技术(24810)
- 经济学(24507)
- 州(23850)
- 基金
- 项目(153162)
- 科学(120878)
- 研究(112006)
- 基金(110422)
- 家(96778)
- 国家(95982)
- 科学基金(83180)
- 社会(70238)
- 社会科(66544)
- 社会科学(66523)
- 省(61398)
- 基金项目(58514)
- 自然(54415)
- 教育(53486)
- 自然科(53220)
- 自然科学(53201)
- 自然科学基金(52197)
- 划(51544)
- 编号(45543)
- 资助(44896)
- 成果(35774)
- 重点(34682)
- 部(33897)
- 创(32719)
- 发(32093)
- 课题(31706)
- 创新(30578)
- 科研(29819)
- 教育部(29266)
- 国家社会(29119)
共检索到294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庆 尤欣赏 张再生
首先根据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思路,依据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能力特征与工作要求,采用德尔菲法设计一套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直觉乘法偏好关系,以改进的最优最劣法(I-BWM)对评价指标及海外高层次人才进行评价,通过计算评价矩阵的一致性程度科学赋权,避免评价指标与评价者权重主观赋权法的不足。最终通过案例分析,实例应用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以证明其科学有效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亚静 潘云涛 赵筱媛
以冰山模型为基础,结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以人才类型、评价目的不同划分多元化的评价应用场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确定简化应用评价体系。将高层次科技人才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创新创业型;评价目的分类为选拔引进和绩效评估。该研究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人才基于不同评价目的时素质特征需求的多样化,提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层次科技人才 多元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丹聆
当前,人才流动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人才诚信建设起到引领、表率作用。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人才流动中出现的不合理、非理性现象进行引导、干预和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瑞 吴孟珊 吴殿廷
针对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展深度访谈,结合胜任力模型基本理论,设计并检验调查量表,构建了含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为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工程技术人才 胜任力 指标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体勤 姜道奎
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是衡量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区域竞争力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人才工作的实际,给出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通过综合分析人才本体、人才效能及人才环境等因素,构建适合我国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定量分析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为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引进与培养管理有着重要启示。通过结合东部沿海省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实际状况,可以清晰把握地区差距,为弥补差距找到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层次创新人才 评价体系 竞争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本红 陶友青 邓瑾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一)胜任力的内涵与分类胜任力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为高校如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了全新的依据。一般认为,胜任力是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姜小岩
文章针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评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医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及特点,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分析模型,选取山西某三甲医院进行了实例研究,以期完善医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彩兰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专业性与研究性相统一、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特性,必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专业素养、专业实践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的比较分析认为,保障课程体系有效性的基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的正确解读,应通过设置实践课程并提升课程实践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化的专业知识训练。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赵新月 赵筱媛
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对其进行及时地预判、识别有助于尽早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并做出布局。本文通过分析人与技术的关系,从"人"这一视角出发,遴选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对其科研动向进行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来识别前沿技术,以提高前沿技术识别工作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探索前沿技术识别领域研究的新途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明媚 张兰霞 付竞瑶 张靓婷
尽管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均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但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不够科学。在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界定后,构建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影响力"五位一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能够凸显个体优势的竞优评析法,设计出指标权重以及相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拟引进某区域中心城市的10位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竞优评析法能有效识别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个体优势,评价结果兼顾了个性化和民主性,为竞优评析法在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中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竞优评析法 高层次科技人才 人才评价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田瑞强 姚长青 袁军鹏 潘云涛 李俊峰
本文从ESI高被引作者库中的华人科学家入手,通过网络搜集到其中233名科学家的履历信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利用Kaplan-Meier法研究了不同因素下各阶段生存风险率的差异,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了成长过程中各因子的具体影响效果。KM结果表明在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别对科技人才的职业成长具有显著影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或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都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实现快速成长;在较高级阶段这种影响越来越不显著。Cox结果表明博士毕业后选择在研究所工作增加了助教和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从而加速职业成长;而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则降低了助教和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从而减缓了成长速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郁秋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愈加受到重视。2008年,为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国家启动"千人计划",之后,省市级地方政府的地方"千人计划"也逐渐兴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统筹资源、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海刚 连洁
大学高层次人才在国别、区域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为关注的议题,但对其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基于经济与专业发展,而从个体因素角度的研究较少。研究以1999—2014年共计1840名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为例,将"海外经历"视为大学高层次人才重要的群体特征,利用CV分析法和Logit模型,分析其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本土人才,拥有海外经历的人才选择"跳槽"的概率更高;相对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外工作经历更可能促进大学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流动;在流动路径和模式上,具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与本土高层次人才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引入年龄、性别、学科和地区GDP,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年龄"亦是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说明,"海外经历"是职业流动的重要资本,亦提升了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部分原因是"海外经历"使得大学高层次人才与本土学术网络的联系较松散,"流动成本"更低。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边慧敏 冯卫东 任旭林
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工作,是我国主动参与全球高端人才竞争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关节点。海外人才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日益发挥着突出作用。高校迫切需要一批海外高层次师资人才的有效带动和直接推进,促使部分学术学科发展瓶颈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突破、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整体水平较快改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核心竞争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青兰 孙乃纪 于桂兰
笔者运用信息管理领域的文献分析法,在查阅大量文献、引述国内外学者观点与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发现无论是宏观:社会文化、中观:组织与家庭、微观:个体层面,还是上面几种要素的交互作用,都是影响女性高层次人才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政府要从完善社会建制、组织方面加强心理契约管理,而女性自身应该从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扩展社会网络资源等方面共同努力,加快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