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37)
2023(16215)
2022(13752)
2021(12685)
2020(10716)
2019(24327)
2018(23873)
2017(45545)
2016(24860)
2015(27485)
2014(26502)
2013(25475)
2012(23126)
2011(20614)
2010(20629)
2009(18605)
2008(17958)
2007(15332)
2006(13208)
2005(10766)
作者
(70419)
(58830)
(58632)
(55444)
(37688)
(28370)
(26341)
(22950)
(22608)
(20795)
(20183)
(20078)
(18825)
(18378)
(18214)
(18108)
(17606)
(17541)
(17178)
(17120)
(14595)
(14319)
(14289)
(13601)
(13296)
(13094)
(12963)
(12739)
(11828)
(11770)
学科
(96893)
经济(96798)
管理(71482)
(69145)
(58036)
企业(58036)
方法(47247)
数学(41998)
数学方法(41269)
中国(26333)
(24645)
(23316)
业经(21371)
地方(20717)
(20576)
技术(20360)
(17015)
贸易(17003)
农业(16892)
理论(16744)
(16464)
(15393)
环境(15190)
(15061)
财务(15005)
财务管理(14978)
企业财务(14211)
(13746)
(13664)
技术管理(13485)
机构
学院(339987)
大学(338400)
管理(133744)
(132755)
经济(130093)
理学(117886)
理学院(116471)
管理学(113931)
管理学院(113308)
研究(110783)
中国(79942)
科学(73138)
(70356)
(61088)
(57276)
业大(56355)
(54998)
(53606)
中心(51294)
研究所(51122)
农业(48618)
财经(47285)
(44140)
师范(43508)
(43276)
北京(41756)
(40878)
经济学(40625)
(39262)
技术(37339)
基金
项目(247984)
科学(197017)
基金(182042)
研究(171743)
(162178)
国家(160892)
科学基金(139129)
社会(110557)
社会科(104997)
社会科学(104970)
(99432)
基金项目(97364)
自然(94380)
自然科(92374)
自然科学(92348)
自然科学基金(90689)
(83904)
教育(80700)
资助(73471)
编号(66645)
重点(56614)
(55947)
(53456)
(52670)
创新(51749)
成果(50848)
科研(48267)
计划(48058)
课题(46675)
国家社会(46315)
期刊
(132750)
经济(132750)
研究(88180)
中国(61788)
学报(59329)
科学(54307)
(52795)
管理(49012)
大学(44522)
(43678)
学学(42509)
农业(36197)
教育(34934)
技术(30979)
(24747)
金融(24747)
业经(22668)
财经(22332)
经济研究(21847)
(20392)
(19218)
问题(18504)
科技(18422)
(17398)
统计(17276)
(16971)
技术经济(16941)
资源(16120)
业大(16060)
商业(15322)
共检索到470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英  余小莉  
为促进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功能提升、区域经济优化和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城市综合能力代替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创新空间关联实证分析,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QAP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空间关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扮演主动者角色的是处于创新网络中心位置的城市,其以自身资源和优势带动其他城市创新发展;(2)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合作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间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城市之间流动,积极引导其他城市进行自主创新;(3)位于创新空间结构的非中心位置的城市应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并对江苏省创新发展提出对非中心位置城市实行创新帮扶和人才政策上的倾斜、推动创新中心城市与其合作,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通信等合作,以及加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易高峰  刘成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引入空间分析工具与模型,研究2009—2016年江苏省创新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江苏省城市创新格局刻有明显的经济地带性差异的烙印,呈"北—中—南"逐渐增强的态势。(2)创新能力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的城市分布具有强经济依赖性,主要分布于经济基础较好的苏南城市,而创新能力中低水平以上的城市呈集聚分布态势。(3)Moran’s I值表明,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效应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江苏省以低—低集聚区为主,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而长江南部对周围城市的创新带动效应并不明显,辐射作用有限。(4)经济水平、国际贸易水平、高等教育水平、金融水平、信息传播水平五个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璐玮  王苏鹏  陈杨  夏四友  
通过分析新人口迁移趋势下,江苏省省内人口由大城市回迁小城市的现象,以探究小城市集聚人口的能力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1—2009年间江苏省大城市与小城市间存在微弱的极化效应,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市的概率极低;2010—2016年间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市的倾向逐渐显现;2001—2016年间江苏省城市间交通距离拟合曲线呈"抛物线",2003年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成为小城市集聚人口能力的重要加速因子;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和商业服务的人员是江苏省"新迁移现象"的主要人群,且男性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行业占优势;初中、高中学历人口是"新迁移力"迁移主体,但就个体而言,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和敏感度更强,对新迁移力影响更大,高等教育水平将成为新迁移力后期发育的重要因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刚  史修松  刘志敏  
城市网络紧凑性指区域紧凑在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上的呈现形态,城市网络组织语境下,指各级城市在网络空间中的协同互补关系。为了探究此关系的影响因素,论文选取多元流网络拓扑结构中的节点和连接边属性指标,运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网络紧凑度,并构建网络紧凑度的空间关联图谱,引入指数随机图模型(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ERGM)定量分析江苏省城市网络紧凑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江苏省网络紧凑性具有显著的三角闭合结构,局部紧凑水平的提升并不依赖第三方城市的组织协调;网络紧凑性表现出较强的规模导向,经济规模越高的城市之间越倾向于形成紧凑关系;网络紧凑性的形成受益于多城市的空间集聚,但江苏省区域分割带来的要素流动限制,制约了城市间紧凑关系的建立,从而网络紧凑性在区域层面呈现出畸形集聚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查奇芬  王晞敏  
文章从城市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6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为加快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兰  姜卫兵  宋居宇  魏家星  
通过研究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江苏省"12311"特色培育计划的实践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以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287处为研究样本,基于网络数据平台爬取研究点空间信息,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手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的类型与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可划分为主题创意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休闲观光类、科普教育类5个主类;各类农园点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2)主题创意农园全省整体空间分布类型是聚集分布,空间分布密度整体呈中南部分布密集、北部组团化聚集格局。(3)影响全省主题创意农园空间分布差异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业基础、生活水平以及交通条件,核心因子是自然条件里的距长江距离。同时给予以下建议:均衡区域发展,优化"一带两核心"空间格局;依据区域地方特色,构建主题特色片区;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娜  曲福田  冯淑怡  邵雪兰  
定量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区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对区域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计算了江苏省苏锡常地区1991—2008年能源消费碳足迹,采用岭回归函数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拟合,采用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91—2008年能源消费碳足迹平均增长速度为15.30%,能源消费碳足迹分配率以煤炭为主,石油所占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天然气所占比例上升较快,能源消费碳足迹产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②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关系模型拟合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③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处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的波动状态,从另一侧面验证了目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晓冬  沈正平  
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楚  杜宽旗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对江苏省科研人才状况进行研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测算江苏地区R&D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结合主要影响因素,分别用高新技术产值和专利申请量作为研发产出的代理变量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地区R&D人才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保障和宜居环境;江苏省R&D人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社会保障因素对R&D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有正向影响,宜居环境对R&D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起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对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建华  李伟  
以2015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的创新空间联系结构,并结合断裂点公式及最大引力线模型,借助ArcGIS 10.5软件进一步作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的创新空间联系结构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但是其创新辐射范围仅局限于周边地市;中原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出现两极化现象;中原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结构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地理邻近、技术临近、制度临近对中原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西超  谢守祥  丁玉梅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汤洁  王冰晓  
江苏省城投债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随着偿还高峰期的到来,其信用风险不容忽视。所以本文选取了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K M V模型对江苏省2015-2018年不同债务规模下的违约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江苏省2015年城投债应还本息额已超过安全债务规模,2016-2018年城投债风险目前还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但信用风险对于城投债的发债规模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并将城投债规模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思云  于嘉祺  张永力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动,中央积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城投债融资。但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方政府城投债发行规模的迅速膨胀,以及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违约的发生,引发了各界人士对城投债信用风险的担忧。本文运用KMV模型,把地方政府预期财政收入当作城投债违约时点,测算当前江苏省已发行城投债的信用风险,并得出结论:除2016和2019年城投债规模离违约时点较近外,江苏省已发行城投债信用风险基本可控。另外,通过敏感性分析测算未来财政收入波动对违约率的影响,为未来江苏省的城投债发债规模提出了合理建议,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彦芙  
地区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力。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基于2000-2017年18年的统计数据,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GDP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合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挖掘各个参数的经济意义,最后根据回归结果提出合理化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洪久  胡彦蓉  Robert Rieg  马卫民  
本文采用Kaya及其扩展模型将CO2排放影响因素划分为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7个方面。根据1995~2009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部门的12种能源消费数据,利用LMDI模型分解计算出7个因素的CO2排放量和贡献值。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9年江苏省C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对CO2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起到负向驱动作用,人均产出和产业能源强度分别是影响CO2排放的正向和负向主导因素。降低CO2排放量,需要通过提高产业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