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67)
- 2023(14592)
- 2022(12895)
- 2021(12180)
- 2020(10012)
- 2019(23488)
- 2018(23204)
- 2017(45417)
- 2016(24476)
- 2015(27641)
- 2014(27504)
- 2013(26866)
- 2012(24221)
- 2011(21567)
- 2010(21549)
- 2009(19290)
- 2008(18478)
- 2007(15591)
- 2006(13421)
- 2005(11078)
- 学科
- 济(97333)
- 经济(97227)
- 管理(70468)
- 业(65515)
- 企(55141)
- 企业(55141)
- 方法(49015)
- 数学(43340)
- 数学方法(42571)
- 中国(25512)
- 农(24354)
- 财(23416)
- 业经(20758)
- 学(20314)
- 地方(20134)
- 理论(17434)
- 农业(16416)
- 贸(15867)
- 贸易(15857)
- 务(15533)
- 财务(15450)
- 财务管理(15419)
- 易(15349)
- 环境(15332)
- 技术(15222)
- 和(15176)
- 制(14868)
- 企业财务(14573)
- 划(13698)
- 银(12002)
- 机构
- 学院(338278)
- 大学(338026)
- 管理(138575)
- 济(129695)
- 经济(126709)
- 理学(121960)
- 理学院(120581)
- 管理学(117979)
- 管理学院(117379)
- 研究(106778)
- 中国(76904)
- 京(71264)
- 科学(68541)
- 财(56735)
- 业大(51821)
- 所(51605)
- 农(51280)
- 中心(49029)
- 研究所(47583)
- 财经(47017)
- 江(46773)
- 范(45040)
- 师范(44631)
- 北京(44231)
- 经(42955)
- 农业(40225)
- 院(39986)
- 经济学(38533)
- 州(38414)
- 师范大学(36223)
- 基金
- 项目(243839)
- 科学(192710)
- 基金(177600)
- 研究(175915)
- 家(154674)
- 国家(153444)
- 科学基金(133684)
- 社会(109985)
- 社会科(104312)
- 社会科学(104281)
- 省(95397)
- 基金项目(95044)
- 自然(89451)
- 自然科(87448)
- 自然科学(87430)
- 自然科学基金(85803)
- 教育(82262)
- 划(80530)
- 资助(73458)
- 编号(72101)
- 成果(56142)
- 重点(54201)
- 部(53098)
- 发(50969)
- 创(50698)
- 课题(49027)
- 创新(47230)
- 科研(46820)
- 教育部(45796)
- 大学(45659)
- 期刊
- 济(131431)
- 经济(131431)
- 研究(93542)
- 中国(57611)
- 学报(52134)
- 管理(49083)
- 科学(48807)
- 农(44961)
- 财(42617)
- 大学(40051)
- 教育(38306)
- 学学(37769)
- 技术(31972)
- 农业(31757)
- 业经(22346)
- 融(22187)
- 金融(22187)
- 财经(21518)
- 经济研究(21174)
- 问题(18491)
- 经(18279)
- 图书(17330)
- 科技(16577)
- 业(16437)
- 技术经济(16311)
- 统计(16130)
- 资源(16016)
- 理论(15484)
- 版(15466)
- 现代(14988)
共检索到465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钱春蕾 叶菁 陆潮
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经济联系是完善城市圈功能布局、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引入相对引力常量、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探讨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结果如下:1改进的引力模型能客观反映城市间不相等的相对引力现状;2武汉城市圈呈现出经济辐射型、经济依赖型、经济复合型3类城市经济联系结构,武汉市是城市圈内唯一的强经济辐射型城市;3根据城市经济联系结构,将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为以孝感—武汉—咸宁为中心,黄石—鄂州—黄冈和仙桃—天门—潜江为两翼的城市组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游 赵倩 周婕
采用年度社会经济数据和SPSS软件的降维分析方法,改进引力模型中的"城市质量指数"与"时空间距离"。应用该模型,对"高铁时代"来临前后的武汉城市圈内部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度量和对比,并使用GIS对域内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引入交通流量位置大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对"高铁时代"来临前后的区域联系及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基于此对城市圈发展规划提供可行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金贵 王占岐 杨俊 姚小薇
以2012年武汉城市圈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出城市圈内城市质量、城市间引力矩阵和城市发展潜力值;结合基准地价对城市发展潜力值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准地价同城市发展潜力指数具有极强相关性,说明引力模型在地价空间结构研究中具有适用性;通过对工业地价异常值的修正,说明引力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对已有基准地价合理程度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对未知基准地价的城市进行地价水平预测,为城市地价评估方法在理论上作有效的补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源园 胡守庚 金贵
提出从"城市质量"和"吸引惯性指数"两个方面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湖南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研究区各城市在2002、2007、2010年3个时间点彼此间的吸引力。同时基于层次聚类法分析了14个城市的经济区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①2002年湖南省可分为长株潭经济区、环洞庭湖经济区、湘中南经济区和湘西经济区;②2007年和2010年相比于2002年则增加了一个离心经济区。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引力测算及区域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海玥 张安录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技术构建了多空间尺度农地城市流转经济驱动机制模型,以揭示不同空间尺度因子对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力。结果显示:①农地城市流转规模差异有61.99%是各县域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38.01%是其所在市的差异造成的;②GDP和城镇土地比较收益对农地城市流转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农地投入和距武汉市中心的距离则具有负向驱动作用;③市域GDP会强化县域GDP与农地城市流转的正向关联,但会弱化县域城镇土地比较收益与农地城市流转的正向关联,市域粮食自给率会弱化县域农用地地均投入与农地城市流转的负向关联;④市域层次变量的引入解释了88.77%的县域农地城市流转平均规模差异,75.47%的县域城镇用地比较收益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78.67%的县域农用地地均投入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75.03%的各县(市、区)距武汉市中心距离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银蓉 王晓妹 梅昀
将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转化为行为,使其意愿与行为统一起来,是解决耕地保护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把社会嵌入理论运用到农户耕地保护中,采用二元Logit模型测算社会嵌入因素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程度,借助ISM模型进一步探究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农业收入占比、耕地面积、政策宣传、经济产出价值认知、社会保障价值认知、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强连接网络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具有显著影响;(2)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耕地面积和政策宣传是深层根源因素,这些根源因素通过影响农业收入占比、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和强连接网络,进而影响农户经济产出价值认知和社会保障价值认知这两个驱动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与行为发生悖离的表层直接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力 刘耀林
随着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扩张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城市群的扩张模拟也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在传统的城市扩张模拟中,CA(cellular automaton,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其独特的规则简单,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在城市扩张模拟方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CA模型主要应用于对单一城市的扩张模拟,对大范围区域内城市群的综合扩张模拟精度不高.该文引入了城市流模型对传统CA模型加以改进,将空间相互作用力量化并嵌入CA模型的转换规则中,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应用改进模型模拟了
关键词:
城市流 CA模型 城市群 城市扩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明珠 尹发能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具有规模分布较均衡、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关联较弱、城镇体系内各城市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等基本规律与特征。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相关的优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
分形 城镇体系 武汉城市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俊峰 董捷
以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应,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依据投入-产出等理论,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对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圈中仅有武汉、仙桃、天门三个城市是DEA有效的,DEA无效的6个城市DEA有效性从高到低分别是为黄冈、孝感、潜江、咸宁、鄂州、黄石;②影响武汉城市圈中城市DEA无效的因素是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单位GDP能耗等投入过多,GDP、社会商品销售额、财政收入、就业人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光英 员开奇
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研究基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视角,参考已有研究建立了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显著,武汉市是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高的城市,评分为0.145,其次是鄂州市,评分为0.136,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低的地区是黄石市,评分仅为0.013,与武汉等城市差距较大。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不仅可以得到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发现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是处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韦巍
在介绍武汉城市圈物流现状的基础上,以武汉市的GDP和货物周转量为变量构建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以探讨区域物流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出促进武汉城市圈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柯新利 邓祥征 刘成武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根据城市圈内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区域差异,探讨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耕地利用布局优化中的应用。模型根据各县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确定异步演化速率,根据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结合粮食自给率和建设用地满足程度确定分区转换规则,根据全区域的粮食安全得到全局终止条件,以此实现武汉城市圈2020年耕地利用优化布局。优化结果显示,在武汉城市圈耕地总量满足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黄陂区、应城市、新洲区、汉阳区、潜江市、黄冈市市辖区、鄂州市市辖区、孝感市市辖区、武昌区、仙桃市、黄梅县、武穴市、阳新县、咸宁市市辖区和赤壁市等建设用地优先度较高的区域建设用地需求均得到了满足;团风县和通城县虽然建设用地优先度较低,但是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小,建设用地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其他县(市、区)由于建设用地需求量和建设用地优先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建设用地需求量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结果表明,基于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的耕地区际优化模型在全区域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区域差异,能够协调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实现在区域间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指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曹娟 汪洋洋
以县域(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选用多项经济指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部崛起"战略提出9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集聚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增强;经济"高—高"类型的县域主要分布于城市圈中部,"低—低"类型的县域多分布于城市圈边缘;武汉主城区、蔡甸区、江夏区和鄂州市始终是城市圈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以城市圈几何中心为圆心,由北部大悟县开始到南部通城县结束顺时针画一个半圆所经过的区域大多处在经济的冷点区;经济的空间均质性在南—北和东北—西南方向上出现"下滑",在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不断增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田超
目前,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便捷的交通在改变人们出行习惯的同时,也对沿线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城际铁路通过高速、大运量的运输,有利于劳动力和资本在站点地区集聚,加速这些区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于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地区城镇的现状和问题,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目的,提出了借助于城际铁路发展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新城的思路,并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地区的城镇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做好城际铁路沿线的城镇规划;二是通过低票价和优质服务吸引客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蒋奕廷 蒲波
基于空间经济学"城市引力"模型,构建了经济质量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测算了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质量,利用时间和货币距离计算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距离,并综合计算了城市间的经济引力。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与成都、重庆两市间的经济引力仍存在较大差异;成渝城市群内部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与其经济距离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质量建设,完善成渝城市群交通路网结构,形成成渝城市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城市引力”模型 经济一体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