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109)
2023(21820)
2022(18605)
2021(17200)
2020(14426)
2019(32656)
2018(32211)
2017(61845)
2016(33704)
2015(37376)
2014(37228)
2013(36671)
2012(33774)
2011(30623)
2010(30566)
2009(28038)
2008(27516)
2007(24204)
2006(21234)
2005(18886)
作者
(99109)
(82728)
(82156)
(77864)
(52433)
(39736)
(37158)
(32312)
(31337)
(29434)
(28125)
(27894)
(26439)
(26053)
(25669)
(25421)
(24645)
(24585)
(23613)
(23590)
(20622)
(20421)
(20137)
(18870)
(18501)
(18358)
(18332)
(18205)
(16721)
(16348)
学科
(136865)
经济(136695)
管理(96586)
(92121)
(75319)
企业(75319)
方法(57844)
数学(49957)
数学方法(49311)
(38234)
中国(38084)
(35990)
业经(31951)
地方(31854)
(30031)
(28878)
农业(25418)
(24377)
贸易(24361)
(23569)
(22529)
银行(22450)
(21816)
环境(21751)
财务(21727)
技术(21687)
财务管理(21682)
(21649)
金融(21644)
(21470)
机构
大学(476457)
学院(476255)
(189769)
经济(185726)
管理(182041)
研究(165477)
理学(157339)
理学院(155510)
管理学(152564)
管理学院(151705)
中国(122275)
科学(104507)
(101976)
(88573)
(85812)
(84298)
研究所(76915)
业大(75156)
中心(74649)
(71032)
财经(70187)
农业(67477)
北京(64122)
(63879)
(63204)
师范(62445)
(60335)
经济学(57651)
(57000)
财经大学(52241)
基金
项目(328205)
科学(257141)
基金(237242)
研究(234713)
(209693)
国家(207963)
科学基金(177028)
社会(148145)
社会科(140426)
社会科学(140390)
(129144)
基金项目(125403)
自然(116410)
自然科(113682)
自然科学(113649)
自然科学基金(111558)
(109241)
教育(107913)
资助(97481)
编号(94082)
成果(76086)
重点(74529)
(72538)
(71625)
(68248)
课题(65855)
创新(63853)
科研(63182)
国家社会(61279)
教育部(60814)
期刊
(209405)
经济(209405)
研究(138262)
中国(94675)
学报(82530)
(78303)
科学(73530)
(67776)
管理(67442)
大学(61971)
学学(58735)
农业(53280)
教育(52505)
(42726)
金融(42726)
技术(40432)
业经(35806)
财经(34307)
经济研究(33568)
(29524)
问题(27406)
(27354)
(23889)
科技(23818)
图书(22149)
技术经济(21895)
商业(21588)
业大(21451)
理论(21157)
资源(20840)
共检索到701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陶婷婷  杨静  
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将经济收敛的一般影响机制引入流通产业区域收敛,以新的视角挖掘流通产业区域发展差距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探寻加速流通产业区域收敛与深化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研究结果显示,流通产业区域收敛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技术,其次为资本,最后是要素生产率,三者分别形成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资本流动→资本自身收敛→流通产业区域增长收敛;技术扩散→技术收敛→流通产业区域增长收敛;要素流动→要素生产率收敛→流通产业区域增长收敛的影响机制。基于此,本文从推动流通产业技术进步、引导流通产业资本流向及提升流通产业要素效率三方面入手,有重点、分层次地提出有效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隆斌  张华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揭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运用经济增长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等方法,检验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得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造成各区域三次产业升级和转换不同的原因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对等和开放程度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洁  李琳  
本文使用每年获得被引数前5%的发明专利测度2000—2018年中国281个城市突破性创新水平,从“东西”和“南北”双重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突破性创新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来源以及空间收敛性等。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突破性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但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方向性,创新重心不断南移,整体呈现“南进北退”演变趋势。(2)区域间差异是东西差异的主要来源,虽然南北方区域间差距呈扩大之势,但仍由区域内差异主导,中国区域创新差距为以东西差距为主的结构特征未发生根本改变。(3)全国及各区域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东快西慢、南快北慢。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科学把握全国及各区域突破性创新空间格局和发展趋势,为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的区域创新战略布局提供新的学术线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涛  黄宇菲  冯奎  吴华清  
本文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熵值”非线性规划法、TOWA-GA混合算子方法,首次以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视角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稳步向好的趋势,但仍存在总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总体差异水平不高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对八大综合经济区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八大综合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全国层面和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大西北、大西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7个综合经济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北部沿海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本文研究内容对制定八大综合经济区差异化政策,落实八大综合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参考价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孟立慧  
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可促进生产和消费,通过节约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总体效率。本文利用相关省市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单位根检验,通过研究各个地区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得知二者呈现均衡关系,流通产业能明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孟立慧  
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可促进生产和消费,通过节约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总体效率。本文利用相关省市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单位根检验,通过研究各个地区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得知二者呈现均衡关系,流通产业能明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文革   何斐然   赵亮  
本文通过构建收入分配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综合测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收入分配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测度收入分配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研究发现:(1)中国各省份收入分配水平差距较大且总体差异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从区域内差异来看,西部区域最大,东部区域次之,中部区域最小,三大区域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部与西部的区域间差异较大,其次是东部与中部、中部与西部,且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虽然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程度呈减弱趋势,但仍是全国收入分配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收入分配水平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怀琴  
文章采用中国30个省份1999-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政府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模型,研究政府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投资呈现β收敛,政府投资越高,区域间投资差距缩小速度越快;东部地区政府投资收敛速度最快,即半生命周期最短,中高水平政府投资收敛性显著,均高于低水平政府投资;不同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是收敛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小于政府投资收敛速度,东部地区及高政府投资区域的政府投资收敛性对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性的影响更为明显。总体而言,政府投资结构的收敛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因此防止政府投资过快可以有效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理  
本文通过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影响因素演变进行分析,探讨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流通业的发展不仅是落后地区经济起步的基础,更是形成内在增长动力的主要因素。流通业的空间均衡发展,对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的缩小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区域间竞争,经济差距在空间格局从东中西差距演变为南北差距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认为经济落后省份应加快营造更具活力的经济环境并提高流通创新能力,而各区域内部应依托现代流通业的支撑,加强联合治理和协同发展,提高经济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及保障均衡化水平,进而推动区域内居民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向东  何明钦  安婷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有望承担起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任。结合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视角阐释了流通业发展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且主要源于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更突出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证明了流通业发展缓解城乡消费差距的两条渠道,其一是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倾向性作用,从需求层面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扩张;其二是流通业发展能够通过优化商品供给条件释放农村消费潜能。异质性检验不仅进一步印证了流通业的积极作用,还显示了,政府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以及在欠发达地区的流通业扩张,更有助于激发流通业对城乡消费平等的积极效能。未来,我国应持续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充分依托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在关键领域加强政府“有为”之手,进一步助推共同富裕进程。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鲍建慧  
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9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指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Moran’s指数的测算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在大部分年份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空间辐射作用呈现下降趋势,且存在空间异质性。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方建国  林凡力  
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布局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收敛条件,并提出三个假设;然后基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四个层面,对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的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我国30个省(除西藏、港澳台地区以外)分为三大区域,再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的方法,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最后运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为:2010~2016年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存在两阶段的σ收敛、显著的空间β收敛和空间俱乐部收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区域能耗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收敛。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卢方元  赵真真  
依据我国2003—2016年间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伊斯拉姆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在规模、结构、效率的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均存在明显的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其中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与发展结构的收敛速度在2008年前后有所改变。另外区域金融发展在结构和效率层面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但在规模层面不具有显著的俱乐部收敛,并且不同地区在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以及效率三个层面也表现出不一样的收敛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舒忠  
本文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方法对流通产业的地区协调性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全国31个地区呈现出同步发展趋势,上海、天津和海南的发展趋势出现显著的不协调,具有自身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区域距离"和"经济距离"为标准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相邻的地区SAR拟合度良好,回归参数反应出流通产业发展协调性在"区域相邻"上存在微弱的正向空间效应,其中内部核心变量的协调性效应为负,外部变量的协调性效应为正;经济相邻的地区SAR最优拟合度良好,各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反应出经济相邻的地区在流通产业发展协调性上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建  王静  
从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的视角,采用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收敛问题。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地区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东部收敛速度慢于中部而高于西部,且中部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分周期的动态收敛看,整个周期内无论是绝对收敛速度还是相对收敛速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走势。进一步分析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发现,人口迁移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通过户籍城镇化机制发生作用;迁入人口若能顺利转变为城镇人口,则可缩小收入差距。目前,我国迁移人口难以顺利取得城市户籍,人口迁移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