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5)
- 2023(11521)
- 2022(9239)
- 2021(8374)
- 2020(6935)
- 2019(15710)
- 2018(15539)
- 2017(30076)
- 2016(16130)
- 2015(17830)
- 2014(17834)
- 2013(17139)
- 2012(15067)
- 2011(13174)
- 2010(13072)
- 2009(12372)
- 2008(10554)
- 2007(8586)
- 2006(7250)
- 2005(5958)
- 学科
- 济(68984)
- 经济(68923)
- 管理(46807)
- 业(42600)
- 企(34471)
- 企业(34471)
- 方法(32240)
- 数学(29048)
- 数学方法(28642)
- 中国(19896)
- 农(18950)
- 财(15718)
- 地方(15637)
- 业经(15269)
- 环境(14469)
- 农业(12812)
- 学(12113)
- 划(10375)
- 和(10177)
- 融(10080)
- 金融(10079)
- 发(10074)
- 技术(10050)
- 务(10010)
- 财务(9963)
- 制(9947)
- 财务管理(9941)
- 理论(9816)
- 贸(9781)
- 贸易(9777)
- 机构
- 学院(217686)
- 大学(216592)
- 济(90225)
- 管理(88981)
- 经济(88427)
- 理学(78192)
- 理学院(77399)
- 管理学(75946)
- 管理学院(75565)
- 研究(69322)
- 中国(51279)
- 京(44661)
- 科学(42959)
- 财(38597)
- 中心(33481)
- 农(33118)
- 业大(32968)
- 所(32045)
- 财经(32011)
- 江(30303)
- 研究所(29708)
- 经(29437)
- 范(28528)
- 经济学(28339)
- 师范(28252)
- 北京(26732)
- 院(26299)
- 农业(25782)
- 经济学院(25775)
- 财经大学(24167)
- 基金
- 项目(162255)
- 科学(130363)
- 基金(120181)
- 研究(117097)
- 家(104702)
- 国家(103908)
- 科学基金(91436)
- 社会(77645)
- 社会科(73843)
- 社会科学(73824)
- 基金项目(64592)
- 省(63435)
- 自然(59207)
- 自然科(57839)
- 自然科学(57829)
- 自然科学基金(56724)
- 教育(53576)
- 划(53348)
- 资助(47461)
- 编号(45974)
- 重点(36760)
- 部(35717)
- 发(35320)
- 成果(34205)
- 创(33986)
- 国家社会(33119)
- 创新(31858)
- 科研(31356)
- 课题(31026)
- 教育部(30965)
共检索到296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湘梅 周敬宣 罗璐琴 袁松虎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造成资源消退和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为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如何有效地预测并评价自然资本利用状态的发展趋势,是区域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的重要议题。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支持向量机(SVM)为未知复杂系统的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运用SVM算法,就武汉市总体规划期间(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动态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武汉市总生态足迹将达到2 837.40×104hm2,是2004年的1.5倍。总体规划中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区域环境负荷增长趋势有增无减。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论证了SVM在生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姜绵峰 叶春明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上海地区14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99-2012年间,上海人均生态足迹以2010年为转折点呈现倒U形发展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并逐渐趋向平稳,人均生态赤字处于稳定水平但依然很高。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为基础数据,采用ARIMA模型对14年间上海人均总生态足迹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演变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预测了未来5年内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发展的快速转型使得上海地区生态状况逐渐好转。在预测基础上,将上海与部分省份的情况对比并进行了综合
关键词:
ARIMA模型 生态足迹 生态文明 上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晓霞 魏俊 杨改河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EFAA)计算了陕西省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GM(1.1)模型对陕西省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增加了0.393 2 hm2,年均增长5.14%;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5年间下降了0.057 5 hm2,年均减少1.2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54 7 hm2增加到2004年的1.042 7 hm2,预计2005~200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减少,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省域尺度上处于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莉 李运超
本文建立了基于GA-SVM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模型,首先对评价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然后构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创新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方法避免了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模型时,参数选择的随机性。本文还对训练集城市的预测位次与真实位次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分析了创新型城市评价结果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 创新型城市 评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秋怡 颜凤芹 丁智 汤旭光 姚丽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发展区域之一,其生态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开展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十分重要。论文选取多源数据,采用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模拟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以及三维生态足迹,而后进一步构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等指标量化生态安全变化,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三维生态足迹的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足迹广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利用水平不高,足迹深度较大且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除外),通过消耗资本存量来满足自然资源需求;在空间上,地类足迹广度呈“西高东低”格局,足迹深度则相反;在地类组分构成上,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各地类占比不平衡,耕地对足迹广度、足迹深度的贡献率最大,林地生态可持续性较好。(2)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差异较大。长江三角洲地区过度消耗存量资本,生态安全形势严峻。长江中游、成渝双城地区生态环境相对安全,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可能存在逐渐失衡的趋势。云贵地区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安全状况较好。(3)驱动力分析表明,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是导致区域生态资本占用增加的重要因素,而科技水平、生态建设在目前阶段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程度较小。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可为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檀满枝 陈杰 田晓四 张学雷
基于《南京统计年鉴》数据,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南京市1992~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并对过去11年生态足迹各项指标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明显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更是高于全国水平的2倍,已超过了2.0 hm2/人的全球生态阈值,人均生态承载力明显偏低,全市生态赤字高达自身面积的20倍,表明南京市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去11年间南京市呈现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升高、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的动态趋势。鉴于此,必须实施资源节约高效、生态环境友好、控制人口负荷等重大战略举措,...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吕淑丽
文章利用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能力对历史物流需求量进行学习,获得模型最优参数,对将来物流需求进行预测。文章调研了焦作市历年的城市物流需求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针对城市物流需求预测精度较高,为城市物流需求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物流需求 支持向量机 预测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梦男
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信用评价研究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利用数据挖掘中支持向量机算法提出上市公司信用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此方法结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量化企业信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信用状况不仅与公司规模、公司性质(国有或者民营)、所属行业有关,同时与产品及服务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信用评价 上市公司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梦男
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信用评价研究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利用数据挖掘中支持向量机算法提出上市公司信用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此方法结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量化企业信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信用状况不仅与公司规模、公司性质(国有或者民营)、所属行业有关,同时与产品及服务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信用评价 上市公司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健生 李萍 张玉清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基于生态足迹计算的发展能力指标是较有效的评价指标之一。本研究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按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消费类型计算了2005年深圳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赤字构成并给出生态足迹矩阵,以使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修正了Ulanowicz的发展能力模型,将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因子引入计算公式中,对深圳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深圳人均生态赤字为3.16 hm2/人,生态足迹是其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57倍;1986年~2005年深圳生态赤字扩大10倍,20年间系统稳定性逐渐下降,近年有向良性化方向好转的趋势,200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跃 程晓昀 朱芳 姜瑞华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并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江苏省1999~2008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动态的定量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1999~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526hm2逐年增加到3.08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呈现波动式下降(从0.522hm2降至0.477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自1.43hm2下降到0.78hm2;生态赤字则由1999年的1.004hm2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2.603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99年的2.922增至2008年的6.46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亦从0.694增至1.399...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洪顺发 郭青海 李达维
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评价了1995—2015年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足迹2000年以后增长快速,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化"的空间格局;生态承载力呈"局部调整,总体稳定"动态特征;②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③东部地区生态超载状况远大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基础较差,生态足迹的增长引起了西部地区生态超载加速。其中,宁夏、新疆生态超载严重,且生态足迹呈中高速增长,应引起重视;④能源足迹与污染足迹的控制是改善地区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的关键内容。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翠娟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 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 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 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璐迪 曾晨 焦利民 刘钰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的背景下,客观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态,是当前我国生态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超负荷的压力,通过生态承载力的分析能够定量测度这种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8年和2013年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元的生态足迹/承载力,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元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相对较小,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根据生态足迹/承载力进行跨区县生态补偿测算,得到2008年和2013年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的转移支付情况,表明如果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整个区域能够达到生态系统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的目标,缓解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压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俊杰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测度了中国各省市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及2009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省市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各省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较大的、不同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综合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发现,青海、云南、广西、黑龙江和甘肃生态压力很小,而天津、山西、上海、山东、辽宁和北京的生态压力很大;总体而言,发达地区的生态压力大于欠发达地区。绝大部分省市的生态效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平均为年均上升5.6%。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总体上,生态效率的上升均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结果,要素替代的贡献为负。这说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仍不够。TFP的增长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