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4)
- 2023(9892)
- 2022(8534)
- 2021(8116)
- 2020(6839)
- 2019(16007)
- 2018(15835)
- 2017(30419)
- 2016(16326)
- 2015(18280)
- 2014(17815)
- 2013(17191)
- 2012(15480)
- 2011(13606)
- 2010(13261)
- 2009(11825)
- 2008(10903)
- 2007(8969)
- 2006(7397)
- 2005(5897)
- 学科
- 济(67006)
- 经济(66948)
- 管理(43278)
- 业(42142)
- 方法(35548)
- 企(34338)
- 企业(34338)
- 数学(32547)
- 数学方法(31909)
- 农(17091)
- 地方(15756)
- 中国(15406)
- 财(14491)
- 业经(13391)
- 学(12071)
- 农业(11691)
- 贸(10517)
- 贸易(10510)
- 理论(10468)
- 易(10123)
- 技术(10020)
- 环境(9767)
- 务(9435)
- 财务(9381)
- 财务管理(9361)
- 和(9356)
- 企业财务(8847)
- 制(8828)
- 划(8400)
- 地方经济(7992)
- 机构
- 学院(217146)
- 大学(214716)
- 管理(87985)
- 济(85732)
- 经济(84078)
- 理学(78008)
- 理学院(77129)
- 管理学(75256)
- 管理学院(74856)
- 研究(67731)
- 中国(49027)
- 京(43785)
- 科学(43785)
- 财(36160)
- 农(34532)
- 业大(33911)
- 中心(32908)
- 所(32450)
- 江(30430)
- 财经(30358)
- 研究所(30222)
- 范(28378)
- 师范(28072)
- 经(27772)
- 农业(27218)
- 州(27185)
- 经济学(26596)
- 北京(26144)
- 院(25557)
- 经济学院(24282)
- 基金
- 项目(163715)
- 科学(130700)
- 基金(120941)
- 研究(115666)
- 家(106666)
- 国家(105870)
- 科学基金(92523)
- 社会(73955)
- 社会科(70322)
- 社会科学(70306)
- 基金项目(64808)
- 省(64694)
- 自然(62679)
- 自然科(61334)
- 自然科学(61321)
- 自然科学基金(60166)
- 教育(54769)
- 划(54723)
- 资助(49658)
- 编号(45887)
- 重点(37053)
- 部(35810)
- 发(35097)
- 创(34909)
- 成果(34316)
- 创新(32598)
- 科研(31988)
- 课题(31276)
- 国家社会(31114)
- 教育部(30857)
共检索到291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毕硕本 计晗 梁静涛 乔文文 李禧亮
为了探究郑州—洛阳地区史前人类聚落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在GIS支持下,主要使用高程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获取4个史前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4种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造适宜性指数评价系统,建立聚落遗址指数模型,将模型结果与遗址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比较,阐述遗址分布的特征和原因,并据此解读史前人地关系演变。研究结果表明:①史前人类遗址选址对上述4因子具有强烈的选择倾向:地势较低的地区更有利于人类生活、交通和农作物种植;坡度较小的平原地带受地表径流势能作用相对较小,有利于建造房屋和抵御自然灾害;阳坡(朝南)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挡风寒,也适宜植被和作物生长,有利于人类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而河流湖泊则可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②在4个史前文化时期中,裴李岗时期的人类生存能力较弱,对环境依赖性较强,为谋求生存,必须尽可能占据环境最优区域;在仰韶前期和仰韶后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不仅能够选择条件较优的居住点,还开始扩展新的生存领域;龙山时期人类按自由意志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体现在遗址数量大幅增长,并开始出现社会分化现象,部分人群凭借某种特权得以优先占据条件最好的区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双权 马玉凤 郭仰山 杜军 王德甫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关键词:
古聚落 分布特征 河湖变迁 郑州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心宇 胡希军 金晓玲 龚维 刘梦茹 胡慧荣 王烨梓
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六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自然环境关系,可进一步了解人地关系,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Voronoi计算各个文化时期的变异系数和最近邻指数,从而得到每个时期的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洞庭湖区聚落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结果表明:彭头山和皂市下层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呈随机分布,汤家岗文化时期则呈现均匀分布,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特征;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0~100 m、坡度0~5°、坡向朝南且距水距离为300~4 000 m的范围内。因此,古人选择生活聚落倾向于海拔低,坡度小,日照时间长且距水较近的区域,并且随着生产工具变革、农业发展和社会等级分化等,聚落遗址在不同文化时期的空间聚集程度由分散向集聚特征转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刘伟 杨瑞霞 周昆叔 陈盼盼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制作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效果图。依据三维效果图与区域环境演化特征,将环嵩山地区划分为河水(古黄河)、淮水与济水(古济水)3个水系区,并统计分析了3个水系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的遗址分布特征,以此探讨了该区域史前人类迁移的环境背景。希望能为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依据,并能为其他区域聚落考古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丽 谷国锋 王建康
基于郑州市近几年新建住宅微观数据,首先分析了新建住宅价格的空间相关模式及空间集聚性,发现郑州市新建住宅价格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并且空间相关模式具有区域异质性;通过空间效应检验判断,空间滞后效应较为明显,对于新建住宅价格的影响在空间维度上非常显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空间溢出效应和交通可达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在模型选取上,从拟合优度和极大似然值等判断,空间杜宾模型(SDM)是四种模型中拟合最优的模型;最后本文建议政府部门在进行房地产政策选择和价格调控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空间作用机制对于新建住宅价格的空间异质效应。
关键词:
新建住宅价格 空间效应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璩路路 李裕瑞 刘彦随
科学确定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类型,利于指导乡村聚落布局优化及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以物—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乡村聚落发展的乡镇影响力指数、聚落自身活跃度及周围设施影响的空间场;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乡村聚落的发展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按乡村聚落的不同影响力大小,界定乡村聚落的不同演化方向,并针对其演化方向将乡村聚落优化类型划分为社区化发展型、综合发展潜力型、优势发展保持型、聚落迁并扶持型四大类。结果表明,盐池县社区化发展类型的乡村聚落共27个,面积11.58 km~2,占盐池县乡村聚落总面积的34.06%,主要沿中心城镇呈团块状分布;综合发展潜力型的乡村聚落共27个,面积9.45 km~2,占比27.79%,主要分布于城镇发展拓展边界的外围及设施条件较优越的地带;优势发展保持型的乡村聚落有33个,面积9.28 km~2,占比27.29%;聚落迁并扶持型的乡村聚落共15个,面积3.69 km~2,占比为10.85%,并针对4种优化类型,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乡村聚落的布局优化及乡村振兴的战略推进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明灿 吕红医 张冰雪 王珂昕
位于黄河中游的河东地区作为早期国家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其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可以印证我国早期文明的演进趋势。以河东地区2 070处早期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且无明显聚集特征。(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向中部平坦、水源充足的运汾盆地转移。(3)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的分布在运汾盆地内进一步发展,且出现由政治因素导向的显著性集聚特征。这一演变规律反映了早期人类从自然散聚到有组织集聚的文明演变过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新伟 金石柱 郑鑫 李东辉
本研究采用了空间分析法,对相关的不同数据层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边地区渤海国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有显著关系。在地形方面:300-400米为渤海国时期延边地区最佳居住高程,0-3°的坡度,遗址类型和数量最多。平地、南向、东南向、东向为渤海国时期最宜居坡向。在水文方面:渤海国遗址多沿河流分布。0-600米为渤海国聚落址距河流的最佳距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聚恒 张新恒 赵智杰 王天奇 张玲 周继贤 张和平 曹爱玲 赵齐鹏
我们对洛阳地区16个县市蜱的流行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各县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村为调查点,按要求数量采集标本,全区共送检304份蜱,经处理后镜检鉴定至种。共查出:①长角血蜱,②亚洲璃眼蜱,③残缘璃眼蜱,④囊形扇头蜱,⑤血红扁头蜱,⑥微小牛蜱六种.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出优势种为长角血蜱和残缘璃眼蜱.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余冰玉
距今5000年前后,城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发展的新特点,史前各个文化区内均有城的崛起。城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突然的结果,而是一个逐渐缓慢演化的过程,从最初的围沟聚落,到挖筑宽大的环壕,进而环壕与城墙对应产生,最后形成高大的城垣,城垣修建这一行为,从性质上说是一种政治行为,无论是早期的公共权力还是后期集中化的政治权力,它都是运用社会力量把自然资源、生产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集合起来物化为大型城垣建筑,来显示社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权东计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
唐昭陵 遗址 空间意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丽洁 石忆邵 杨瑞霞 鲁鹏
以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考虑聚落间的空间关系及地形与水系对聚落群的影响,改进K-medoIdS方法,利用聚落的加权距离代替欧氏距离,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划分为三大聚落群。伊河、洛河、涧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龙山时期古人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从龙山到夏商时期,有可能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逐渐走向衰退。沙河、汝河流域聚落群4个时期的聚落数量均较少,说明不太适合古人类居住。贾鲁河、双洎河、颍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夏商时期,聚落数量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通过聚落群划分研究,揭示史前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期刊] 征信
[作者]
司洹维 梁晓娟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通过对2004—2012年郑州银行的投入和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郑州银行经营效率的变化。研究发现,郑州银行的经营效率达到DEA相对有效的年份仅为2012年,其他年份均表现为DEA相对无效,但存在显著的优化态势;DEA相对无效的原因有规模无效和技术无效两种。基于此,建议尝试运用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提高经营效率、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产出,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加速启动IPO进程,尽快实现上市计划。
关键词:
DEA方法 规模无效 技术无效 经营效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彩玲 高歌 张现文
基于P-S-R模型,以综合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建立郑州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研究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状况,为认识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其他城市生态评价提供依据和借鉴。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状况改善明显,资源环境压力对系统压力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状态的变化决定了系统状态波动,污染治理和经济潜力的变化是引起系统响应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春丽
[目的]为探讨休闲农业空间的分布规律,促进休闲农业布局的优化发展,实现区域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空间分布密度和地理联系率分析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进而通过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对其休闲农业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郑州市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惠济区(106个)、登封市(78个)、二七区(67个),其中惠济区和二七区是近郊集聚地,登封市是远郊集聚地,且中原区(0. 92)、惠济区(0. 51)和二七区(0. 43)的空间分布密度较高,而巩义区(0. 01)和航空港区(0. 02)的空间分布密度较低,同时休闲农业点数分布与客源市场分布之间的地理联系率为68. 5%,整体上郑州市休闲农业点与客源市场之间的均衡和配合程度中等。此外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适宜性的最终综合评价得分为13. 4,说明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较差,其中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对于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适宜性发挥重要作用。[结论]郑州市休闲农业应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区域休闲农业,构建合理的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