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148.233.239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32)
2023(13593)
2022(11517)
2021(10781)
2020(9320)
2019(21844)
2018(21494)
2017(41518)
2016(22270)
2015(25617)
2014(25451)
2013(25462)
2012(23516)
2011(21085)
2010(20720)
2009(19495)
2008(19078)
2007(16638)
2006(14109)
2005(12562)
作者
(63417)
(53281)
(53224)
(50922)
(33882)
(25681)
(24307)
(20843)
(20314)
(18697)
(18162)
(17864)
(16881)
(16782)
(16632)
(16621)
(15886)
(15815)
(15456)
(15269)
(13055)
(13022)
(12975)
(12125)
(12107)
(12037)
(11726)
(11533)
(10714)
(10603)
学科
(102071)
经济(101971)
管理(62277)
(62155)
方法(53701)
数学(48879)
(48525)
企业(48525)
数学方法(48330)
中国(26992)
(26445)
(25312)
(20500)
贸易(20493)
(20015)
(18698)
业经(18584)
农业(17933)
(16426)
地方(16358)
(15997)
财务(15949)
财务管理(15908)
企业财务(15092)
(14294)
金融(14291)
(14270)
银行(14234)
(13888)
环境(13672)
机构
大学(326105)
学院(322778)
(144986)
经济(142542)
管理(127742)
理学(111267)
理学院(110125)
研究(108609)
管理学(108268)
管理学院(107672)
中国(84025)
(67749)
科学(64047)
(63812)
(53863)
财经(52434)
(52282)
中心(50610)
研究所(49170)
(47991)
业大(47048)
经济学(46846)
(45025)
北京(42614)
经济学院(42550)
农业(41314)
财经大学(39332)
(39213)
(38894)
师范(38810)
基金
项目(219718)
科学(174797)
基金(164726)
研究(157142)
(143887)
国家(142822)
科学基金(123338)
社会(103325)
社会科(98281)
社会科学(98257)
基金项目(85727)
(82025)
自然(79934)
自然科(78203)
自然科学(78180)
自然科学基金(76840)
教育(72560)
(70333)
资助(69849)
编号(61180)
(50683)
重点(49408)
成果(48668)
(46295)
(45085)
国家社会(44634)
教育部(43882)
科研(42970)
创新(42400)
人文(41987)
期刊
(144930)
经济(144930)
研究(91633)
中国(57377)
(49545)
学报(49094)
科学(46301)
(45404)
管理(44777)
大学(37701)
学学(35800)
农业(31253)
技术(28882)
(27547)
金融(27547)
财经(26124)
教育(26109)
经济研究(25382)
(22465)
业经(21374)
统计(20307)
问题(19739)
(18097)
(17898)
技术经济(17560)
(17455)
决策(16223)
世界(15928)
国际(15217)
理论(15195)
共检索到463136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玲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production function,the author analy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y using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44 73% of the change of productivity is induced by the shift of employed persons between industries.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应禄  陈志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呈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乡村和城镇两部门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乡村和城镇两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表明了优化城乡劳动力配置结构是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田成诗  盖美  
从静态和动态分析均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仅次于第二产业,而且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政策导向应以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砚耘  
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和“六五”时期,其他各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都比较慢,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也不高。三年调整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走的是效益型的增长方式。“六五”时期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特殊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富华  李国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地区,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原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通过结构细分,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又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鹏飞  李莹  
本文将"巴萨效应"的工资传导机制引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生产率——工资理论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考察以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表示的"巴萨效应"对工资增长的影响。发现"巴萨效应"在全国层面是推动工资上涨的重要因素;分地区看,巴萨效应的工资传导机制仅在东部地区显著成立,而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和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间的劳动市场分割阻碍了巴萨效应对工资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陶洪  戴昌钧  
本文以人均资本作为投入指标,基于DEA前沿生产面,将劳动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人均资本的规模效率变化和资本强度变化四项指标,给出了此四项指标的经济含义,并用劳动生产率的四重分解,分析了1999~2005年期间,影响中国省际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表明,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且由于技术扩散的作用,经济相对落后省份的工业生产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资本深化,在这期间技术效率有轻微下降,并对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具有消极影响,而中国各省份普遍处于人均资本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丁元  周树高  
本文认为,广东省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且劳动生产率变动往往先于GDP的变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既可推动经济总量增长,又能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虽不能由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决定性地解释,但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对广东省经济增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已逐步减弱,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已明显增强;广东省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盾  
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Bhaduri-Marglin模型和内生性技术进步理论,利用我国1978—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提高平均真实工资率对我国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潜在影响。通过引入真实工资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分别核算东部与内陆地区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区制、使用更加全面稳健的估计方法等,对现有相关研究做出改进,并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工资拉动增长"的区制。提高真实工资增长率,不仅会通过"马克思-希克斯"效应驱使厂商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总需求增长,而后者又通过"卡尔多-凡登"效应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这种效应在内陆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多措并举地提高真实工资增速,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内生需求创造与供给效率提升的协同,助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帆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赵勇  杨冬民  
灰色模型CM(1,3)很好体现了资本使用量和劳动投入量对下期工业产出值增加率的影响。通过对2003-2005年劳动生产力和灰色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能源类工业部门产出的增加更多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化纤和石油等工业生产率提高呈现出较高趋势,其劳动力对产出值增加的影响度在下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先峰  张浩阳  
结构调整与要素再配置对生产率提高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案例研究发现,1985~2007年间中国工业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在水平值与增长率上都存在系统性差异。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贡献度达到94.79%。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再配置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中静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0.81%,动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4.39%。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丁云霞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基础构造创新产出变量,并结合资本存量、工业化水平和出口规模等变量,分区域考察了我国创新产出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发明专利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有反作用,而实用新型专利则有不太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此外,工业化水平和出口规模均显示出不同的影响。这说明,在国内产业结构尚不够优化的条件下,短期内创新产出的增加并不一定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平  郭熙保  
采用经过改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方法估算了结构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结构转变效应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它能够解释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1/10,这比通常估计的要低;其影响呈"U"型变化,在1998年以前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加入WTO之后又升至更高水平。由于中国各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仍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丽英  刘后平  
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理想;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