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34)
2023(15993)
2022(13741)
2021(13017)
2020(10890)
2019(25465)
2018(24917)
2017(47993)
2016(25895)
2015(29322)
2014(28844)
2013(28699)
2012(26110)
2011(23462)
2010(22729)
2009(20721)
2008(19811)
2007(16675)
2006(14332)
2005(12294)
作者
(73203)
(61212)
(60496)
(57657)
(38590)
(29206)
(27622)
(24141)
(23267)
(21379)
(20796)
(20615)
(19166)
(19070)
(18931)
(18643)
(18161)
(18152)
(17379)
(17345)
(14993)
(14867)
(14616)
(13796)
(13628)
(13456)
(13192)
(13183)
(12265)
(11951)
学科
(105808)
经济(105695)
管理(70485)
(67450)
(54193)
企业(54193)
方法(52442)
数学(46810)
数学方法(46232)
(28700)
中国(28381)
(24998)
(22550)
业经(21842)
(20500)
贸易(20491)
(19982)
地方(19275)
农业(19246)
(16567)
(16214)
环境(16135)
理论(15954)
技术(15556)
(15545)
财务(15473)
财务管理(15440)
企业财务(14610)
(14322)
银行(14266)
机构
大学(364224)
学院(360812)
(150189)
经济(147439)
管理(144563)
理学(126916)
理学院(125548)
管理学(123265)
研究(122717)
管理学院(122629)
中国(91072)
(77028)
科学(76345)
(64380)
(61170)
(60515)
业大(56631)
研究所(55973)
中心(55480)
财经(53315)
(48997)
(48758)
北京(48236)
农业(48192)
(46450)
经济学(46087)
师范(45978)
(44717)
经济学院(41791)
财经大学(40122)
基金
项目(258021)
科学(203581)
基金(190022)
研究(185545)
(167092)
国家(165819)
科学基金(142305)
社会(118407)
社会科(112395)
社会科学(112366)
基金项目(100752)
(98035)
自然(93507)
自然科(91372)
自然科学(91349)
自然科学基金(89719)
教育(85038)
(83506)
资助(78751)
编号(73936)
成果(58639)
重点(57733)
(57705)
(54426)
(53403)
课题(50158)
创新(49954)
科研(49914)
国家社会(49794)
教育部(49508)
期刊
(151489)
经济(151489)
研究(102504)
中国(62181)
学报(60198)
科学(54755)
(54409)
管理(50804)
(47207)
大学(45835)
学学(42979)
农业(38726)
教育(35791)
技术(31030)
(25836)
金融(25836)
经济研究(25696)
财经(25217)
业经(23919)
(21685)
(20578)
问题(20068)
图书(19685)
技术经济(17495)
科技(17267)
理论(17251)
(16871)
统计(16774)
(16237)
资源(16194)
共检索到507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勇  朱信凯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2003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丰收,这为稳定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指数分解法,深入研究了影响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因素以及其要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单产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来说,单产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逐年增加,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则逐年递减。影响单产的显著因素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影响播种面积最显著因素为农产品价格。在未来时期,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给,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合理使用化肥、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万江  
中国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以来,农业转型向纵深发展,粮食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并经历了"V"形变化轨迹。本文构建一个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分析式,从时间、空间和品种三维角度综合分析粮食产量增量变化,结果表明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泛力,三种区域布局变化的交集位于沿海地区并出现粮食减产过速,关键是稻谷这种高产品种下降过快,这将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持续性并将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性隐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军  张越杰  
已有测算中国粮食增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存在虚增或低估某要素贡献率的缺陷,文章通过改进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估计了2003—2016年期间单产、播种面积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巨大成就主要是单产增长贡献,年均贡献率50%以上,播种面积和作物内部结构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0%与10%以上。然而,未来中国粮食增产依靠播种面积扩大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变窄,需要探索新的增产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晶  李天祥  朱珏  
文章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角度入手,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重新对近10年来江苏省粮食持续增产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表明,尽管过去10年来作物单产提升是江苏粮食增产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但相比于其在年度间波动幅度大、贡献不稳定的特点,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作用更为持久与稳定。同时,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相对高产的粮食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也是推动江苏粮食连续增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鉴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持续而稳定的贡献作用,未来要实现江苏粮食可持续增产,保留一定的粮食用地规模是必须的;而进一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兴洪  张凡凡  张启楠  
本文以1990-2016年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扩展的C-D生产函数结合逐步回归,将整个研究时段以每9年为一个区间划分为1990-1998年、1999-2007年、2008-2016年三个时间段,分别测算了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农业从业人数、有效灌溉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等要素对主产区粮食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有效灌溉面积成为现阶段主产区粮食增产的新途径,贡献率分别达到54.59%和19.3%,且其影响程度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粮食播种面积的贡献率排在第三位,受灾面积的贡献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个别年份出现反弹现象;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主产区粮食产量的积极影响不断减弱,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贡献率不断增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卫平  郑风田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的下降。从政策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未来要养活自己还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改革以挖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的收益,建立起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文轩  
2004年以来我国主粮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一些主粮主产省份的成本优势趋于减弱,甚至转为劣势,对种粮效益、粮农增收和粮食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基于要素成本贡献度分解法,从全国与主产省份两个层面,分作物实证分析了我国主粮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之源。结果发现:就全国主粮生产平均成本来看,劳动力成本是对生产总成本上升贡献度最高的要素成本,而劳动力价格特别是家庭用工机会成本的提高,是推动劳动力成本以及粮食生产总成本持续上升的主因。但是,由于各种主粮作物要素投入结构不同、各地粮食生产方式和条件也有区别,要素成本贡献度结构存在作物间和省际间差异。就不同作物和不同主产省份来看,主粮生产成本上升的主次成因不尽相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孙通  杨艳昭  
国家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2003—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乃至2015年"十二连增",世人瞩目。论文以分省为基本单元,采用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等数据,从全国和分省两个尺度,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我国粮食增产状况及其区域差异,全面探讨了我国粮食增产的地域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表明:1)全国粮食"十连增"主要得益于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的增产,且由于期间其他作物的减产,三大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达到105.73%;2)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增产最为明显,无论在增产幅度、贡献率、增产速率还是增产区域角度均高于小麦和稻谷;3)单产提升对全国粮食"十连增"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通  封志明  杨艳昭  
2003—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十连增",2015年更是达到了"十二连增"。文章采用2003—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等为基础数据,以分县为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中国分县粮食增产的特征、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13年间我国超过75%的县域单元粮食均出现增产,但主要增产仍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产粮大县;2)粮食增产增幅的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处于"滞后增产"和"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占比均较高,其中"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等地;3)对于大部分县域单元而言,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其粮食增产均有正向贡献作用,其中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河西走廊、新疆、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播种面积贡献较大,而单产水平贡献较大的地区为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锦宗  朱瑜馨  赵飞  钱誉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锦宗  朱瑜馨  赵飞  钱誉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杨文爽  徐喆  
吉林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本投入型,且不同行业的增长动力、增长方式和科技水平存在差异。近年来,吉林省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获得了较快发展,同时各样本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改善趋势。吉林省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均有改善,但纯技术效率下降导致技术效率下降,且大部分行业的技术效率均呈下降趋势。技术密集型行业规模效率有所改善,而其纯技术效率大部分呈下降趋势。吉林省应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挥技术与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海平  余兆鹏  朱勤勤  
本文基于区域粮食调出运用FSP模型测算了1985-2015年间粮食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并对其时空属性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表明,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内部发生了重大变迁,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地位以及粮食外调贡献经历了分化重组,形成了新的粮食安全格局。2015年粮食主产省(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达95%,但动态来看粮食安全贡献度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趋势,并存在个别省(区)周期性波动异常、农业资源与粮食安全地位错配和偏离等较为突出的粮食安全隐患和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优化农业资源、建立产区间的联动机制、强化粮食风险时空监测及防控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