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75)
- 2023(18927)
- 2022(16009)
- 2021(14745)
- 2020(12784)
- 2019(29075)
- 2018(28946)
- 2017(55436)
- 2016(30270)
- 2015(33953)
- 2014(33717)
- 2013(33516)
- 2012(30580)
- 2011(27294)
- 2010(27531)
- 2009(25976)
- 2008(25961)
- 2007(23498)
- 2006(20557)
- 2005(18125)
- 学科
- 济(129618)
- 经济(129475)
- 业(109776)
- 管理(94887)
- 企(91025)
- 企业(91025)
- 方法(63397)
- 数学(53366)
- 数学方法(52629)
- 农(49438)
- 财(38839)
- 业经(35525)
- 农业(32577)
- 贸(31739)
- 贸易(31726)
- 中国(31034)
- 易(30883)
- 务(26607)
- 财务(26544)
- 财务管理(26495)
- 企业财务(25124)
- 制(24635)
- 地方(22836)
- 学(22807)
- 技术(21950)
- 理论(21726)
- 和(20007)
- 策(19342)
- 划(18756)
- 银(17867)
- 机构
- 学院(440441)
- 大学(434153)
- 济(183416)
- 经济(179981)
- 管理(173984)
- 理学(151093)
- 理学院(149564)
- 管理学(146834)
- 管理学院(146062)
- 研究(139221)
- 中国(108143)
- 京(89044)
- 农(88038)
- 科学(86652)
- 财(83015)
- 业大(70941)
- 所(70936)
- 农业(68847)
- 财经(66824)
- 江(66668)
- 中心(65677)
- 研究所(64301)
- 经(60810)
- 经济学(55799)
- 北京(54756)
- 州(52320)
- 范(51846)
- 师范(51164)
- 经济学院(50814)
- 院(49654)
- 基金
- 项目(296029)
- 科学(233077)
- 基金(216700)
- 研究(209782)
- 家(190063)
- 国家(188431)
- 科学基金(162501)
- 社会(134480)
- 社会科(127484)
- 社会科学(127445)
- 省(117443)
- 基金项目(114488)
- 自然(107867)
- 自然科(105524)
- 自然科学(105493)
- 自然科学基金(103658)
- 划(97788)
- 教育(96698)
- 资助(89563)
- 编号(83968)
- 重点(66382)
- 成果(66019)
- 部(65151)
- 创(63330)
- 发(63118)
- 创新(58780)
- 科研(57808)
- 课题(56969)
- 业(56529)
- 教育部(55699)
- 期刊
- 济(199496)
- 经济(199496)
- 研究(117072)
- 农(84454)
- 中国(80630)
- 学报(71763)
- 财(67119)
- 科学(65106)
- 管理(64747)
- 农业(56810)
- 大学(54620)
- 学学(52479)
- 融(40020)
- 金融(40020)
- 技术(39665)
- 业经(37565)
- 教育(36186)
- 财经(33067)
- 经济研究(30844)
- 业(30810)
- 经(28391)
- 问题(27787)
- 贸(25204)
- 技术经济(23599)
- 统计(23193)
- 版(22761)
- 策(21605)
- 商业(21146)
- 国际(20958)
- 世界(20587)
共检索到639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志忠 贺彩银 王耀中
本文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在拉尼斯—费模型中嵌入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并运用1996-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决定了民营非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民营部门出口贸易通过加强民营部门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及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新利 陈敏
按照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特征,将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嵌入拉尼斯—费模型,运用2007年截面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表明,2007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特征,民营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仅取决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而且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基金支出也对劳动力转移起决定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阎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磊 崔爱平 徐晓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永萍 翟印礼
一、辽宁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分析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属三大地区的东部地区。总人口为4155.4万人,土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4万公顷,人均耕地1.49亩。总人口中按受教育程度分类,小学以下占39.46%,初中占42.25%,高中占12.25%,大专以上的占5.79%。(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按农业与非农业分类,非农业人口1943.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6.8%;农业人口2211.7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萍
以测算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切入点,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采用统计学软件Eviews,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测算出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析出的速度和数量,并结合云南农业的特点,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氵凯) 薛继亮 梁寿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建筑领域。根据1983~2007年建筑业和农民工的数据,利用VE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建筑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筑业对农村劳动力在就业量的吸纳和调整上具有长期性。最后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建筑业 农村劳动力 VEC模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罗宇 吴玉斌
以山西省建筑业为例,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指标量化处理。借助托达罗模型,并运用山西省1991~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差距等物质因素外,城市更好的生活条件等精神因素对吸引农民工进城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除了切实增加农民工打工收入外,还应该增加对进城劳动力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建筑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鹏
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提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是农业生产资源的排斥力、经济利益的诱导力和城乡吸纳力。对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提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工业园区带动型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模式,这些模式可为区域经济特点相似的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农业 剩余劳动力 转移 动因 模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建进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刘建进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各专家学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看法和估算方法,估算的数值也从4000多万[1]到2亿多[2],相差甚远。然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本文运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就个体特征来看,男性、非农业户口和身体健康的农民外出就业的意愿更强,而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民更不愿意外出务工;就家庭特征来看,"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经营主业"、"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乡村干部户"、"是否党员户"、"是否军烈属户"和"是否五保户"等变量对农民外出务工影响显著,而"家庭类型"则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在制定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转移者个人特...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SWOT 息烽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结构 人力资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