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70)
- 2023(20309)
- 2022(16930)
- 2021(15461)
- 2020(12746)
- 2019(29036)
- 2018(28701)
- 2017(54966)
- 2016(29430)
- 2015(33153)
- 2014(33280)
- 2013(32655)
- 2012(30149)
- 2011(27259)
- 2010(27448)
- 2009(24989)
- 2008(24087)
- 2007(21135)
- 2006(18734)
- 2005(16723)
- 学科
- 济(136840)
- 经济(136710)
- 管理(85087)
- 业(80820)
- 企(65797)
- 企业(65797)
- 方法(54000)
- 数学(46733)
- 数学方法(46141)
- 中国(36669)
- 农(33996)
- 地方(32180)
- 业经(30970)
- 财(28473)
- 学(27293)
- 农业(23523)
- 技术(22748)
- 制(21964)
- 贸(21805)
- 贸易(21789)
- 易(21036)
- 理论(20841)
- 环境(20019)
- 银(19746)
- 银行(19699)
- 和(19530)
- 融(19412)
- 金融(19408)
- 行(18917)
- 地方经济(18112)
- 机构
- 学院(421747)
- 大学(421408)
- 济(174706)
- 经济(170997)
- 管理(165076)
- 研究(145299)
- 理学(142096)
- 理学院(140492)
- 管理学(138010)
- 管理学院(137247)
- 中国(108432)
- 京(90328)
- 科学(88881)
- 财(77357)
- 所(72700)
- 农(66612)
- 研究所(66047)
- 中心(65971)
- 江(62777)
- 财经(61681)
- 业大(61197)
- 范(57630)
- 北京(57341)
- 师范(57072)
- 经(56056)
- 院(53130)
- 经济学(52981)
- 农业(51691)
- 州(50818)
- 经济学院(47425)
- 基金
- 项目(286425)
- 科学(225601)
- 研究(210934)
- 基金(206317)
- 家(179677)
- 国家(178208)
- 科学基金(153302)
- 社会(133627)
- 社会科(126759)
- 社会科学(126726)
- 省(112495)
- 基金项目(108755)
- 自然(98112)
- 教育(97395)
- 自然科(95834)
- 自然科学(95814)
- 划(94345)
- 自然科学基金(94052)
- 编号(86393)
- 资助(84595)
- 成果(69285)
- 重点(64443)
- 发(64366)
- 部(62729)
- 课题(59736)
- 创(59678)
- 创新(55751)
- 国家社会(55342)
- 科研(54184)
- 教育部(53954)
- 期刊
- 济(196951)
- 经济(196951)
- 研究(126371)
- 中国(84822)
- 学报(64330)
- 管理(62450)
- 科学(60461)
- 农(60067)
- 财(58073)
- 教育(50919)
- 大学(49289)
- 学学(46172)
- 农业(41971)
- 技术(41521)
- 融(37229)
- 金融(37229)
- 经济研究(31953)
- 业经(31789)
- 财经(30115)
- 经(25930)
- 问题(24861)
- 图书(23399)
- 技术经济(22470)
- 业(21879)
- 科技(20660)
- 理论(19507)
- 统计(19349)
- 商业(19150)
- 现代(18696)
- 资源(18691)
共检索到632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程广斌 李莹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结构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2~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Dagumn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区域差异来源和结构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中国各省市、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华东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中南、华北地区次之,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欠发达;(2)研究期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其贡献率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更显著;数字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为明显;(3)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是社会应用体系和核心产业体系,中南和西南地区则是核心产业体系和数字技术体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佘干军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权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立足已有研究,融入兼顾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新指标,构建由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和数字环境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截取2015—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多聚焦于短期竞争力的培育,对潜在竞争力的关注度较低,立足当前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强化数字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二,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依城市群分布形成梯队布局,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三省份分别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二梯队的省份多为第一梯队三个核心城市的辐射地区。数字经济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但依城市群的发展分布为数字经济内循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数字经济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导产业高度关联。数字经济在产业发展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区域发展结果与势头均良好;反之则出现较为严重的投入冗余,与区域产业难以联动发展,这一问题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均存在。第四,在我国畅通数字经济的内循环存在可行性,但是需要逐步实现。可在畅通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各自内循环的基础上,畅通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数字经济循环,依城市群之间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内循环半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娜 陶陶
建立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1996年统计数据对全市43个区(市、县)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综合评价值划分4个经济发展梯度区,据此揭示了区域差异的空间特点,并讨论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及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 重庆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秀洁,代合治
本文选取35项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我国发达型和较发达型省域少,欠发达型和落后型省域多,城市型政区发展水平高,民族型政区和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发展水平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居全国前列。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虽呈梯次展布,但反梯度现象同时存在,且东、中、西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第三产业与外向型经济、居民生活质量表现更为突出。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差异 综合指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军华 李心
文章结合区域经济的时代内涵,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归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协调4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动态数据分析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评价要素 关联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广斌 李莹
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产出效率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测算2018年我国各省数字经济投入和产出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DEA网络分析法测算我国各省数字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数字经济总指数、投入指数以及产出指数均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空间格局,广东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北京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为数字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次之,东北以及西南地区属于数字经济低发达地区,西北地区为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且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与中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从各省数字经济产出效率来看,我国仅有八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产出综合效率有效,其余省份均存在纯技术效率无效或者规模效率无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烨 秦琴 张人龙
乡村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研究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在省份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且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虹吸集聚作用、资源整合力、资源辐射力以及中介作用与地域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关。基于此,区域之间需带动式发展;应打好数字基础性建设的地基,完善乡村电商平台体系的框架;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波
文章聚焦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其宏观特征分析概括为增长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升级、效率效益提升、发展环境优化五个方面,构建了由30个评价指标组成的衡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监测评价现实需要,构造水平评价与进程监测模型,分别设计评价不同区域经济在同一时间节点发展水平和监测同一区域经济依时间序列发展进程的具体算法,并对江西省部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监测。为加快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提供了方法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娜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磊 袁世昌
基于2013—2021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CRITIC-熵权法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QAP分析法揭示各维度差异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程度,并运用改进的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有向加权的省域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维度量化其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不同省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各省域数实融合平均水平变化最小,数字产业平均变化水平次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创新平均水平变化较大,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和数字创新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网络结构来看,各省份之间数字经济联系不够紧密,邻近省份易形成凝聚子群,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在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宏亮 陈国生
文章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要从人均经济水平、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三个方面对湖南省29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综合评价值,把全省划分为4个经济发展梯度区;其次,力图揭示区域梯度差异形成的历史、政策、区位、投资和人口素质等诸多的因素;最后提出实现区域城市经济均衡发展7个方面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