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95)
2023(20657)
2022(17500)
2021(16196)
2020(13552)
2019(30923)
2018(30659)
2017(58813)
2016(31807)
2015(35811)
2014(35631)
2013(35098)
2012(32329)
2011(29097)
2010(29331)
2009(26960)
2008(26705)
2007(23791)
2006(21195)
2005(19207)
作者
(91886)
(76336)
(75876)
(72101)
(48777)
(36457)
(34399)
(29854)
(29000)
(27405)
(26012)
(25861)
(24447)
(24351)
(23587)
(23348)
(22775)
(22396)
(21943)
(21909)
(19061)
(18821)
(18560)
(17594)
(17050)
(17049)
(17011)
(16991)
(15378)
(15066)
学科
(134827)
经济(134652)
(110097)
管理(105371)
(96901)
企业(96901)
方法(56708)
数学(46122)
数学方法(45506)
(39572)
(39429)
业经(37974)
中国(36570)
(29306)
地方(29054)
农业(27157)
(26923)
财务(26826)
财务管理(26779)
技术(25756)
企业财务(25423)
(24970)
理论(23994)
(23056)
贸易(23039)
(22959)
(22329)
(21463)
银行(21411)
(20887)
机构
学院(455216)
大学(452572)
(184293)
管理(181263)
经济(180329)
理学(155194)
理学院(153503)
研究(150994)
管理学(150951)
管理学院(150100)
中国(115649)
(97268)
科学(91265)
(88274)
(75325)
(74400)
(69667)
财经(69238)
中心(69045)
研究所(67729)
业大(66253)
(62894)
北京(61506)
(59057)
师范(58472)
农业(57751)
(55781)
(55067)
经济学(54783)
财经大学(51192)
基金
项目(302123)
科学(239022)
研究(223842)
基金(218878)
(189556)
国家(187883)
科学基金(162959)
社会(141469)
社会科(134116)
社会科学(134082)
(118979)
基金项目(115587)
自然(105065)
教育(103265)
自然科(102667)
自然科学(102642)
自然科学基金(100812)
(99096)
编号(91631)
资助(89783)
成果(74101)
重点(67452)
(66576)
(66482)
(64493)
课题(63396)
创新(59797)
国家社会(58082)
(57500)
教育部(57480)
期刊
(211661)
经济(211661)
研究(136464)
中国(93560)
管理(72533)
(71055)
(68925)
学报(67650)
科学(64232)
教育(53265)
大学(52741)
学学(49641)
农业(47361)
技术(44279)
(42314)
金融(42314)
业经(36258)
财经(34442)
经济研究(32297)
(29573)
问题(27306)
(26179)
技术经济(24194)
科技(21925)
现代(21554)
图书(21478)
理论(21055)
(20837)
商业(20417)
(19937)
共检索到689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彭新敏  刘电光  徐泽琨  陈士慧  
后发企业最终实现技术追赶得益于能力重构。然而,在技术追赶动态过程中,后发企业如何进行能力重构演化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对圣龙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动态性从外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机会窗口,主导逻辑则从内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认知引导。具体而言,初始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低,后发企业通过定位逻辑实现能力演化;超越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中,后发企业通过杠杆逻辑实现能力转换;行业前沿阶段的市场动态性高,后发企业通过机会逻辑实现能力替代。本研究强调了不同程度市场动态性的重要性,引入了主导逻辑视角,揭示了能力重构演化机制的内在规律。本研究既丰富了技术追赶理论,又为后发企业追赶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彭新敏  张祺瑞  刘电光  
最优区分理论为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过程中如何求同存异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但具体过程和机制我们仍知之甚少。通过慈星2010~2021年在全成型针织横机领域对领先企业赶超的纵向案例研究,本文发现后发企业超越追赶先后经历了技术重新定义与类别重新定义两个阶段,最优区分机制相应地由补偿协奏向整合协奏演变。在技术重新定义阶段,后发企业面临领先企业敌对性和市场认知合法性压力,通过设计创造与类别沿用组合的补偿协奏机制建立了主导设计;在类别重新定义阶段,后发企业面临主导设计竞争和客户需求差异化压力,通过设计增补与类别创建的整合协奏机制确立了主导类别,最终技术能力和市场地位获得持续提升。本文既从最优区分视角丰富了后发追赶理论,又从动态追赶情境拓展了最优区分机制的研究,为后发企业突破超越追赶的战略困境提供了管理启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志菲  罗瑾琏  李树文  钟竞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数字化工具,而数字企业作为实现数字化工具生产与服务提供商,其技术追赶对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后发数字企业技术追赶的深入探讨。本文选择容智公司这一实现追赶的后发数字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技术范式转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数字能力建构推动技术追赶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1)后发数字企业在追赶过程中,面对客户需求表现出被动或主动响应,触发其技术范式经历由模拟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该转变分别通过非认知的自适应行动与认知参与的解构行动实现;(2)技术范式转变为企业数字能力建构提供条件,推动后发数字企业建构数字即兴能力和数字协同能力,并呈现出由一元到二元能力叠加效应;(3)数字能力的建构推动后发数字企业向技术业界领先与前沿迈进,实现从起跑到跟跑到换道超车。本文解构了后发数字企业技术追赶的过程机制,拓展与延伸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和数字能力研究边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毅  闫强  
基于技术组合创新理论,通过对华为无线网络技术后发追赶纵向案例的研究,建立复杂核心技术创新的五阶段模型,从复杂性和核心性两个方面建构复杂核心技术,分析复杂核心技术创新及后发追赶的主要困境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根据技术创新范围、规模、复杂性与核心性形成过程,复杂核心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产品原型、市场准入、边缘市场、核心技术及核心市场5个阶段;复杂核心技术的高市场转换成本导致后发者面临巨大困境以及先发者存在路径依赖,后发追赶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分别解决技术复杂性和核心性;技术复杂性和核心性均来源于技术组合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技术复杂性为核心性提供整体优势和经济动力,技术核心性进一步增强技术复杂性,形成技术的多层次网络结构与整体优势。研究结论完善了复杂核心技术创新的后发追赶理论,对后发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江诗松  龚丽敏  魏江  
"能力追赶"是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实施赶超战略的关键。尽管追赶研究迄今已历时半个世纪,但相关文献比较分散,因而综述有关该议题的研究文献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后发企业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依次从内容、过程和情境视角对既有的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若干颇具潜力的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丽群  
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技术追赶过程中,除获得后发优势外,还可能产生"后发劣势"。"潮涌式"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是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追赶后发劣势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后发国家技术追赶模式中,路径追随式追赶最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发生产能过剩,因此,让后发国家实现由"路径追随式"追赶向"阶段跨越式"和"路径创造式"追赶的转变,才能真正避免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华华   奉小斌   马晓书  
在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型背景下,后发企业如何摆脱“落后-追赶-落后”的追赶困境以实现技术和市场协同追赶值得关注。基于创新搜索、资源重构以及后发追赶相关理论,探究平行搜索对后发企业协同追赶的影响以及资源重构的中介机制,以212份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揭开了平行搜索影响后发企业协同追赶的“黑箱”机制。研究表明:领先搜索与跟随搜索对后发企业协同追赶均有促进作用;领先搜索正向影响资源重组却负向影响资源重置,而跟随搜索对资源重组和资源重置的影响与之相反;资源重组和资源重置均对协同追赶有促进作用,二者在领先搜索和跟随搜索与协同追赶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唐春晖  
本文从资源基础观的演化视角对后进企业的技术追赶进行分析,认为后进企业技术追赶及技术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内生的演化过程。后进企业的技术追赶战略是通过建立联系、资源杠杆化利用和技术学习来进行的,其最初获取的资源具有不太稀缺、可以模仿和可以转移的特点,后进企业通过战略性地进入一个资源可以获得并且可以模仿与转移的行业,并且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杠杆性地利用,来实现技术追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梅芳   章子豪  
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如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后发追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后发追赶之间的关系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本文基于2012~2022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后发追赶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技术追赶和市场追赶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倾向评分匹配和其他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有效。此外,数字化转型对市场追赶的提升作用比技术追赶更强;(2)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动态能力的途径促进企业后发追赶;(3)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产业企业追赶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拓展了企业后发追赶研究的视角,并为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和追赶策略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电光  彭新敏  张祺瑞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后发企业既要致力技术创新又要构建产品类别才能赶超领先企业,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限于技术创新或产品类别的单一维度探讨,对二者动态协同缺乏关注。本研究从整合角度,搭建“追赶压力—追赶行为—追赶结果”的分析框架,并以在电动注塑机领域赶超的海天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在追赶阶段,后发企业面对进入压力,通过采取“模仿创新—类别沿用”的相似协同机制,而获得合法性;在超越追赶阶段,后发企业面对竞争压力,通过采用“自主创新—类别跨越”的差异协同机制,而取得竞争优势。其中,后发企业的技术策略和类别策略受到所在行业技术体制和市场结构等外部情境约束,后发企业的定位转移与目标变迁从内部推动追赶阶段向超越追赶阶段跨越,后发企业的动态协同能力持续提升是其根本保证。本研究构建了技术创新与产品类别动态协同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后发追赶的内在规律,从“技术—认知”整合视角为后发追赶带来了新的解释,以“技术创新—产品类别”协同丰富了后发追赶的微观机制研究,为中国后发企业赶超世界领先企业提供了新的管理启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黄海婷  
创新双元性是后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实现前沿转型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对创新双元构建机制仍不明确。通过海天两种新产品开发的案例研究发现,后追赶阶段该行业同时存在多代技术范式,后发企业可以通过不同事业部分别进行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并通过创建共用互补资产联结分离的事业部达到协同增效,最终实现创新双元。这一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后追赶阶段中国企业的转型研究,又拓展了双元性构建机制的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浩  李林  何建洪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技术追赶历史和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技术追赶路径选择框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政企共演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及频繁互动的内在机理,指出在追赶起步、追赶提升和后追赶三个阶段中,政府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升级—创新驱动"演化与后发企业"技术模仿和二次创新—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演进同步发生,共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并反作用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基于政府意志或行为而形成的政府干预、制度型市场和产权差异等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推动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并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引领,还需要在企业、产业、政策层面持续性地完善制度供给。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顺均  李田  刘富先  
后发追赶背景下,本土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已成为促进企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伴随着外部知识获取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近来开始关注到"引智"学习方式研究。为打开企业通过"引智"学习促进企业升级这一过程黑箱,本文通过以珠江钢琴为背景的嵌套式案例研究发现:首先,"引智"方式经历了一个动态演进过程,从注重简单灵活的问题导向方式演变为注重系统性的项目导向方式,最后演变为注重长期性的内化导向方式。其次,组织惯例作为组织认知和行为的结合体,对于企业通过"引智"学习活动推动企业升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企业后发追赶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吸收能力共同驱动"引智"学习方式的演进。最后,组织惯例生成显著提升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琨岳  赵长轶  
基于进化的视角,研究了知识网络对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的作用,在对知识网络演化各阶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概念模型,分析了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过程。研究发现,通过知识获取、选择、共享和融合作用,知识网络的演化不断促进着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知识网络演化和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琨岳  赵长轶  
基于进化的视角,研究了知识网络对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的作用,在对知识网络演化各阶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概念模型,分析了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过程。研究发现,通过知识获取、选择、共享和融合作用,知识网络的演化不断促进着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知识网络演化和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