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42)
2023(15701)
2022(13597)
2021(12773)
2020(10602)
2019(24433)
2018(24273)
2017(46679)
2016(25146)
2015(28125)
2014(27981)
2013(27232)
2012(24746)
2011(22133)
2010(21714)
2009(19464)
2008(18804)
2007(16142)
2006(13639)
2005(11670)
作者
(71511)
(59598)
(59161)
(56446)
(37893)
(28723)
(26834)
(23442)
(22638)
(21132)
(20319)
(19902)
(18987)
(18504)
(18442)
(18325)
(17910)
(17686)
(17067)
(16985)
(14715)
(14523)
(14419)
(13604)
(13325)
(13200)
(13199)
(13014)
(11986)
(11774)
学科
(97725)
经济(97615)
管理(72856)
(70321)
(59754)
企业(59754)
方法(49675)
数学(42888)
数学方法(42267)
(24820)
(24787)
(24133)
中国(23911)
业经(21705)
技术(20088)
理论(18859)
地方(17313)
农业(16997)
(16437)
(16376)
贸易(16371)
财务(16356)
财务管理(16327)
(15959)
(15900)
(15722)
企业财务(15553)
环境(15055)
教育(14018)
(13615)
机构
大学(354896)
学院(351632)
管理(140326)
(135968)
经济(133061)
理学(123439)
理学院(122082)
管理学(119590)
管理学院(118956)
研究(113833)
中国(81229)
(73971)
科学(73586)
(60785)
(57046)
(56238)
业大(54951)
研究所(52026)
中心(51666)
财经(50455)
(48929)
(47152)
师范(46648)
(46181)
北京(45714)
农业(45066)
(41990)
经济学(41566)
(39831)
技术(38738)
基金
项目(252750)
科学(199283)
基金(184606)
研究(181889)
(161858)
国家(160577)
科学基金(138362)
社会(114316)
社会科(108334)
社会科学(108306)
(98558)
基金项目(97939)
自然(91857)
自然科(89744)
自然科学(89722)
自然科学基金(88076)
教育(84776)
(83503)
资助(75878)
编号(73058)
成果(58113)
重点(56665)
(55682)
(53051)
(52747)
课题(49986)
创新(49526)
科研(49144)
教育部(47808)
大学(47290)
期刊
(138152)
经济(138152)
研究(97435)
中国(60758)
学报(60091)
科学(54290)
管理(50173)
(50132)
(46166)
大学(45440)
学学(42890)
教育(41228)
农业(35139)
技术(33047)
财经(24390)
(23668)
金融(23668)
经济研究(22485)
业经(22355)
(20863)
科技(18452)
(18112)
问题(17847)
技术经济(17798)
图书(17751)
(17429)
理论(16176)
业大(15413)
统计(15300)
实践(14876)
共检索到486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曾庆娣   陈心湉  
维贝克超越建构性技术评估思想和伦理技术评估思想提出伦理建构性技术评估思想。他认为,伦理技术评估思想的局限在于限制技术开辟新道德形式的可能性,其方法也过度依赖清单法,可能导致低估技术的道德复杂性,无法解决超出预期的伦理后果。他以环绕式人技关系为逻辑起点、技术调解为逻辑内核重构技术评估理论,提出一种实质为技术伴随的伦理建构性技术评估思想,不仅在宏观上关注技术对道德框架和社会进程的影响,也在微观上关注技术对用户日常生活的影响,即从人与技术关系的内部解决伦理问题。尽管伦理建构性技术评估方法遭受质疑,认为它简化了人与技术的关系、给技术评估带来新问题,甚至可能颠覆技术评估,但这一评估方法为解决技术评估正面临的结果主义危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米川  
<正>回溯人类发展史,技术与伦理历来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亘古难题。而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人机世或人工智能世代,随着AIGC在“互动本体论”意义上在人类“主体间性”的嵌入,这种难题更是演变为一种生死攸关的社会风险问题。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深表忧思甚至痛斥。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视“桔槔”之灌溉工具若敝履,宁愿“抱瓮而出灌”。柏拉图《斐德罗篇》中讲到法老萨姆斯对发明文字的塞乌斯说“文字恰恰促进了遗忘,因为人们依赖于外在的符号,疏于用心记忆”。
关键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盼  邢冬梅  
乌尔里希·贝克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风险思想。他认为现代技术风险具有高度隐蔽、不可感知;不可计算、难以预测;后果不可逆、无法补偿;跨越时空界限等特征。其成因并非确定性的知识,而是无知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他进一步指出,"亚政治"与跨界治理是现代技术风险规避的主要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盼  
乌尔里希·贝克对"无知"的界定为探究转基因技术风险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他归纳了五种类型的"无知":对风险知识的有选择性的接受与传播、知识的不确定性、误解和错误、认识的无能、不愿认识。五种类型的"无知"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实践的结果,一类则源于主体认知的局限。因此,在正视转基因技术风险的同时,要通过自下而上的"亚政治"以及跨越学科界限、民族国家界限的"跨界治理"来规避风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倩  
低碳技术具有工具内涵和工艺内涵,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温室效应给环境和气候造成的极大危害,但是低碳技术也引发了价值伦理问题。基于低碳技术的哲学反思和思想根源,探讨了低碳技术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技术意志剥夺了人的主体性,科层制、技术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断裂等问题。通过分析低碳技术的属性、人的主体性及伦理问题的责任者等原因,从打破传统伦理、树立整合多元主义的伦理观点、建设世界主义的全球公共政治文化及重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四个方面重构低碳技术的伦理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限,李建珊  
人类活动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既是人类为自身创造幸福、改善生活的手段,也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导致后面这种负面结果的科学技术决定论加以深入反思。为了防止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滥用,人类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必须努力探索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定位问题,在操作理念层次则要确立科学技术绿色化的理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龙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当代许多人类活动却在极大地破坏生物多样性。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就必须修正错误的伦理观念,树立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伦理观。生物多样化生存具有其内在价值,人类必须承认和尊重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人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义务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自组织原则。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怀科  
合理的技术价值界限是理性决策的依据。对于复杂的新技术,尤其是后果不确定技术,不同主体间价值认知分歧直接导致价值界限不清,成为理性决策的难点。以保罗的实用对话伦理理论为认知路径,讨论此类技术价值分界方法。通过比较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在价值认识和判断上的后果差异,揭示后果不确定技术价值在不同主体间漂移的原因,探索在不同价值主体间产生伦理维度的技术价值界限方法。在开放式语义环境中,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共识即是技术价值的伦理界限,可为决策公正提供伦理支撑,避免因主体缺失而导致在应用中发生技术价值过度偏失和决策失当,为我国发展诸如转基因水稻等后果不确定技术决策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论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薛桂波   燕茹  
人们对颠覆性技术的认识往往主要局限于经济、商业和科学学等领域,无法全面把握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科技伦理治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仅在特定行业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而且日益深度嵌入社会系统,在人的自主性、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秩序等层面均带来颠覆性伦理挑战及治理难题。然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突破性和伦理规范制定、伦理治理框架变革速度之间有时存在不对称性,治理效益与风险的权衡极为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冲突,难以达成一致性和共识从而导致决策困境。在推进颠覆性技术伦理治理中,应注重伦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步推进,通过加强伦理预见优化风险与效益权衡,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和跨学科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颠覆性技术伦理标准和治理框架,促进颠覆性技术向善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乔洪武  
重商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乔洪武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系统。在欧洲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占社会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是被亚当·斯密称之为“重商主义”的体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寿鹏  高天好  
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科学叙事和人文叙事两种知识创造模式,旅游研究应该改变片面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的现状,而对人文关怀取向的旅游研究加以重视。由于旅游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还有伦理价值,旅游伦理研究理应是人文叙事知识创造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文章从旅游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这一新研究范式将改变以往只注重旅游的"事实"方面而忽视"价值"方面的片面性,为旅游研究注入了人性的因素,有助于旅游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向阳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纯技术特色和唯职业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缺乏对技术进行多元性的思考。作者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技术伦理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论述实施技术伦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并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技术伦理教育提出若干思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帆  陈景  
近代技术的进步,对经济、伦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将从不同思想对于技术、经济与伦理的理解来分析、评述三者的内在关联。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而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又使得经济、技术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技术伦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寻求形而上的解释,由此来规范调整具体的行为、经济交往和技术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的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明  李洋  
技术的价值负荷性是技术伦理的存在之基,而对于技术的价值负荷性,只有从技术本身即技术的含义和本质来深刻理解,才能为技术伦理的存在及其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璐  涂真  徐清源  刘松吟  
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人日趋智能化,从机械机器人到仿生机器人甚至到类人机器人的转化背后体现了人类对人造生命的高层次需求。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发展的批判视角,剖析人与技术互构的产物—机器人,其发展中的人类需求逻辑及所带来的社会性后果。在现有文献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聚焦生产与生活两大领域的机器人"类人化"实践,发现在控制论影响下将机器人和人类同为生命的信息系统后,人类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展人类智力、社交互动、情感需求等层次需要的逻辑下,使得机器人不断"逼近人性"。同时,机器人成为技术合理化的一种方式后,对生产关系带来的冲击与对伦理关系造成的困境等非合理化的社会性后果进行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