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46)
- 2023(15795)
- 2022(13706)
- 2021(12815)
- 2020(10697)
- 2019(24582)
- 2018(24365)
- 2017(47423)
- 2016(25502)
- 2015(28596)
- 2014(28699)
- 2013(28087)
- 2012(25750)
- 2011(22990)
- 2010(22667)
- 2009(20118)
- 2008(19453)
- 2007(16792)
- 2006(14456)
- 2005(12477)
- 学科
- 济(99953)
- 经济(99840)
- 管理(76498)
- 业(72056)
- 企(60344)
- 企业(60344)
- 方法(49561)
- 数学(42980)
- 数学方法(42344)
- 农(26732)
- 财(25992)
- 贸(25607)
- 贸易(25596)
- 易(24870)
- 中国(24787)
- 学(22662)
- 业经(21915)
- 技术(20220)
- 地方(19156)
- 环境(18406)
- 农业(17744)
- 理论(17384)
- 务(17345)
- 财务(17264)
- 财务管理(17227)
- 制(17219)
- 企业财务(16279)
- 和(16085)
- 划(14784)
- 银(14468)
- 机构
- 大学(358767)
- 学院(358460)
- 管理(143456)
- 济(143043)
- 经济(140030)
- 理学(125201)
- 理学院(123868)
- 管理学(121485)
- 管理学院(120849)
- 研究(117081)
- 中国(84973)
- 京(74858)
- 科学(73901)
- 财(63194)
- 农(58555)
- 所(58199)
- 业大(55757)
- 中心(53571)
- 研究所(53274)
- 财经(51754)
- 江(50727)
- 经(47232)
- 北京(46499)
- 范(46372)
- 农业(46002)
- 师范(45906)
- 院(43284)
- 经济学(42702)
- 州(41540)
- 技术(38913)
- 基金
- 项目(253046)
- 科学(198760)
- 基金(184069)
- 研究(182876)
- 家(160964)
- 国家(159703)
- 科学基金(137414)
- 社会(114459)
- 社会科(108605)
- 社会科学(108576)
- 省(99150)
- 基金项目(98166)
- 自然(91107)
- 自然科(89010)
- 自然科学(88988)
- 自然科学基金(87345)
- 教育(84369)
- 划(83263)
- 资助(76018)
- 编号(74034)
- 成果(58391)
- 重点(56549)
- 部(55765)
- 发(53482)
- 创(53079)
- 课题(50242)
- 创新(49602)
- 科研(49043)
- 教育部(47829)
- 大学(47182)
- 期刊
- 济(147670)
- 经济(147670)
- 研究(100721)
- 中国(61516)
- 学报(58599)
- 科学(53135)
- 农(52293)
- 管理(51124)
- 财(48017)
- 大学(44524)
- 学学(42114)
- 教育(38290)
- 农业(36740)
- 技术(33319)
- 融(27242)
- 金融(27242)
- 业经(24955)
- 财经(24484)
- 经济研究(23960)
- 经(20970)
- 问题(20452)
- 贸(19040)
- 业(18799)
- 科技(18359)
- 技术经济(18104)
- 图书(17857)
- 理论(16814)
- 版(16813)
- 商业(15732)
- 国际(15552)
共检索到507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玉焕 李洁超
当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是一个焦点问题。国际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为合理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提供了依据。中国和美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对两国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在考虑中美两国技术异质性的基础上,分别使用中美两国1995-2009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美贸易隐含碳进行了测算。为使测算结果准确和客观,本文利用总产出消费价格指数对中美两国各年产值及进出口贸易额进行了调整;并使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对中国向美国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1995年到2009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隐含碳由165.95×106t增加到51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3)两阶段我国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强度效应均为负,说明无论是我国还是境外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在进步;(4)两阶段出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均高于进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说明我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要快于境外技术平均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茜 张兵兵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发现中国服务行业在对日本出口中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正在下降,但从服务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结构来看,相较于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仍然较高。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LMDI分解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茜 张兵兵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LMDI分解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荣荣 陈鸣
本文基于中美两国非竞争(进口)型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测算与分析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影响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含碳量与净贸易含碳量持续为正,并呈现递增的态势,表明我国为促进对美国的出口,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此外,虽然进出口规模是影响中美贸易含碳量最主要的因素,但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二是降低各部门单位产出对高碳排放行业产品与服务的直接与间接消耗,三是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高能耗产品与服务的进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安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英娜 姚静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面临着快速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两难命题。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容妥协。本文以中美贸易为研究对象,利用投入产出法,在考虑两国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水平差异的基础上,计算了2000—2009年两国的贸易污染指数,旨在为中国在气候谈判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提供理论依据,利于中国在气候谈判中获得公平的减排目标,以及中国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浩 龙惟定
气候谈判中采用的碳排放基准数据,关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本文认为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的碳排放数据为气候谈判基准是不合理的。提出"基于贸易隐含碳的城市人均碳足迹"数据为基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纽约、东京、伦敦、上海)进行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情况下,上海的人均碳足迹最低。2008年,纽约为上海的2.2倍,伦敦为上海的1.8倍,东京为上海的1.6倍。本文希望在考虑贸易隐含碳的情况下,对国际上有相近功能的城市人均碳足迹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气候谈判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隐含碳 碳足迹 人均碳排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传国 洪琴
本文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以2005-2010年海峡两岸进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数据为样本,通过估算部门碳排放强度,测算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对两岸贸易隐含碳净转移进行LMDI分解。研究发现:在2005-2010年间,祖国大陆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台湾地区相应部门的碳排放强度,海峡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工业、金属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部门,两岸贸易使得全球碳排放量减少了209.38-306.03百万吨。本文研究不仅从部门角度,为海峡两岸控制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从全球碳排放角度,为促进海峡两岸贸易深入发展提供了环境意义上的支持。
关键词:
投入产出表 两岸贸易 隐含碳排放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常荣平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常荣平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真 陈天明
现代贸易方式不仅导致贸易利益在全球价值链上进行分配,还带来了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分布。两国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除了表现为贸易经济福利的分配,还表现为贸易隐含碳福利的分配。本文将贸易增加值分解法结合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工业品贸易增加值所隐含的碳福利分配及影响机制展开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美双边工业品增加值贸易隐含碳福利分配中,碳福利逆差在中国,碳福利顺差在美国;(2)中美工业品贸易碳福利级差经历了"先扩大,后收窄"的过程,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双边碳福利不平衡状况重新呈现扩大趋势;(3)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价值链地位提升以及对美进口规模扩大都有助于改善碳福利逆差的局面,但美国对中国不断扩大的中间品和最终品需求以及双边复杂的技术关联结构仍是中国碳福利逆差的主导因素;(4)全球价值链的深化可能将导致对出口国加征关税会通过降低进口消费侧排放的方式恶化加征国的贸易隐含碳福利。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同时覆盖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两个重要节点,这对于重新审视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下双边贸易隐含碳福利分配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为中美未来贸易谈判以及全球碳排放责任认定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方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亮 吴红梅 缪东玲
在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问题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分析了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现状,从隐含碳的角度,运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近10年来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对比发现,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存在的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于贸易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不先进、减排力度不均衡、缺乏国际合作等问题导致。提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美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木质林产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翠萍 史丹 丛晓男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21个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不同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排放呈现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但整体来看,如果仅以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估算我国产业碳排放强度,实际上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我国产业部门实际碳排放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模式,结合贸易结构的研究发现:位居中美产品贸易额前20位的产品与我国隐含碳排放量较大的产业部门产品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这意味着,一旦欧美等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将大幅度提高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关税水平,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