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83)
- 2023(15897)
- 2022(13876)
- 2021(13087)
- 2020(11153)
- 2019(25365)
- 2018(25321)
- 2017(49245)
- 2016(26416)
- 2015(29949)
- 2014(29329)
- 2013(28653)
- 2012(26366)
- 2011(23602)
- 2010(23573)
- 2009(21404)
- 2008(20664)
- 2007(18018)
- 2006(15844)
- 2005(13567)
- 学科
- 济(101454)
- 经济(101347)
- 管理(79816)
- 业(78001)
- 企(65039)
- 企业(65039)
- 方法(49450)
- 数学(43121)
- 数学方法(42543)
- 中国(29209)
- 农(27915)
- 财(27264)
- 技术(23774)
- 业经(23300)
- 学(20236)
- 制(20043)
- 贸(19110)
- 贸易(19097)
- 地方(18858)
- 农业(18777)
- 易(18610)
- 理论(17920)
- 银(17623)
- 银行(17581)
- 务(16883)
- 财务(16806)
- 财务管理(16771)
- 行(16731)
- 和(16480)
- 企业财务(15873)
- 机构
- 大学(368887)
- 学院(368191)
- 管理(150473)
- 济(147408)
- 经济(144271)
- 理学(130875)
- 理学院(129534)
- 管理学(127318)
- 管理学院(126640)
- 研究(116283)
- 中国(87515)
- 京(77603)
- 科学(70831)
- 财(69413)
- 所(56335)
- 财经(55969)
- 农(54302)
- 业大(53699)
- 中心(53370)
- 江(52427)
- 研究所(51123)
- 经(50948)
- 北京(48846)
- 范(47294)
- 师范(46852)
- 经济学(44234)
- 州(42849)
- 院(42714)
- 农业(42422)
- 财经大学(41841)
- 基金
- 项目(253225)
- 科学(200170)
- 研究(187674)
- 基金(183701)
- 家(158857)
- 国家(157531)
- 科学基金(136731)
- 社会(118108)
- 社会科(111982)
- 社会科学(111954)
- 省(99338)
- 基金项目(97894)
- 自然(88526)
- 教育(87274)
- 自然科(86516)
- 自然科学(86495)
- 自然科学基金(84963)
- 划(83140)
- 编号(77330)
- 资助(74989)
- 成果(61616)
- 部(56207)
- 重点(56066)
- 创(55980)
- 发(53576)
- 课题(52523)
- 创新(51649)
- 教育部(48719)
- 国家社会(48329)
- 科研(48209)
- 期刊
- 济(155072)
- 经济(155072)
- 研究(108181)
- 中国(67614)
- 管理(56267)
- 学报(54455)
- 财(51340)
- 科学(50955)
- 农(48073)
- 教育(43464)
- 大学(42202)
- 学学(39654)
- 技术(36028)
- 农业(33835)
- 融(30830)
- 金融(30830)
- 财经(26525)
- 业经(26412)
- 经济研究(25143)
- 经(22629)
- 问题(20511)
- 科技(19522)
- 技术经济(19459)
- 图书(18859)
- 理论(18368)
- 业(17341)
- 实践(16843)
- 践(16843)
- 商业(16788)
- 现代(16493)
共检索到529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霍亚楼
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技术吸收 技术创新 协同演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胥朝阳 高子欣 刘睿智 吕紫荆
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在此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海外并购促进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水平的提升,吸收能力对海外并购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行业技术属性异质性检验显示,高新技术企业海外并购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且吸收能力在此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非高新技术企业海外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没有显著作用;创新类型异质性检验显示,海外并购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成果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吸收能力对海外并购与发明专利申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在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型专利中,吸收能力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
国际研发溢出 创新 吸收能力 门槛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
国际研发溢出 创新 吸收能力 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韦影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问题展开分析,从企业社会资本的特征维度出发,引入吸收能力的视角,提出了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吸收能力作用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等三个维度的水平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均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特征维度的水平通过提高吸收能力进而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其中,认知维度在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发挥效应中承担中介变量的作用。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建议以知识的获取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陶锋
以OEM和ODM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代工联盟,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实现机制。在全球化开放创新的背景下,代工制造业的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行为受到当地知识产权保护和融资约束等制度环境的影响。文章利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代工制造业的企业调查数据和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融资便利的经济环境中,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相对更重要,政府在配套资金、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方面的融资支持和服务对代工制造业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基于现有的样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尚不确定。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余官胜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其能否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吸收能力视角出发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构建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国内技术创新的正反传导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当吸收能力较弱时,对外直接投资不利于国内技术创新;只有当吸收能力较强时,对外直接投资才能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此外,本文利用各地区人均GDP衡量综合吸收能力,通过面板数据回归验证了理论推断,并构建计数模型对实证研究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进一步地,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存在规模经济的特征,本文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发现技术创新和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表明技术创新本身也是吸收能力的构成部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慕强 徐宗玲
本文基于广东地区两个行业的224家处于集群网络中的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采用企业网络规模、网络强度和网络互惠度3个网络特征来衡量企业外部网络,运用综合指标量化技术创新绩效,使用过程式条目把吸收能力分解为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生产能力,利用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探索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何作用。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调节和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在积极构建外部关系平台的同时,应该重视自身对外部新信息和知识的接受与消化能力。另外,根据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了研究的不足,探讨了后续研究的方...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翟瑞瑞 陈岩 姜鹏飞
对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内部并存的多元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且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与企业不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差异化影响;多元技术创新模式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能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吸收能力在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作用且作用程度受外在情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 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春培
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对实证研究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间关系的14篇文献进行分类综述,从研究的时间、对象、数据、变量、方法、结论等方面分析和讨论其共同点、差异以及不足之处。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网络特征 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邹艳 张雪花
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智力资本及吸收能力都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并且吸收能力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
智力资本 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 实证研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侯广辉 张键国
基于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异质性效果的分析框架,引入吸收能力调节作用来揭示出现差异的原因及其受制条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纵向关系资本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横向关系资本则没有显著影响;企业的知识应用能力正向调节纵向关系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扭转了其在不考虑吸收能力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格局。企业要时刻注重对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流程的优化来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否则,仅仅靠强化与政府的关系只会损害技术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尧
中间品进口的国际技术溢出显著提高了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且对东部区域的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研发强度与中间品进口的国际技术溢出的协同对东、中、西部三个区域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和经济开放度对西部区域的作用不显著。今后应继续加大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为企业研发提供经费支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更有效地带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静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影响工业行业吸收能力的各层面因素具体化为代表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工业行业吸收能力进行了排名,并通过各行业FDI溢出效果的显著性对排名结果进行了检验,最后根据排名结果对我国一些行业的吸收能力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我国吸收能力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吸收能力 FDI 技术外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光泗 沈坤荣
技术创新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围绕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引进方式及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专利专有技术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而采用合资合作生产方式的技术引进、硬件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存在弱的负相关性。吸收能力是制约技术引进技术外溢效应的核心变量,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严重依赖于吸收能力的提高,否则国外技术引进将对本土创新产生严重替代,即所谓的"创新毁灭"效应。
关键词:
技术引进方式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
基于吸收能力中介作用的知识获取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已有文献的探讨和引申
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技术创新网络中基于成员企业吸收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与其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国有股权参与、吸收能力与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吸收能力和企业间技术差距
国际服务外包下接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基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视角
集群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吸收能力是中介变量吗?
用户参与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模型研究——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