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4)
- 2023(13094)
- 2022(11100)
- 2021(10346)
- 2020(8752)
- 2019(20596)
- 2018(20301)
- 2017(39103)
- 2016(20879)
- 2015(23569)
- 2014(23688)
- 2013(23380)
- 2012(21615)
- 2011(19477)
- 2010(19405)
- 2009(18008)
- 2008(17741)
- 2007(15804)
- 2006(13553)
- 2005(11493)
- 学科
- 济(91029)
- 经济(90938)
- 业(57337)
- 管理(55379)
- 企(43487)
- 企业(43487)
- 方法(43485)
- 数学(37452)
- 数学方法(36980)
- 农(34585)
- 农业(23140)
- 财(22422)
- 中国(21581)
- 业经(21415)
- 地方(20100)
- 学(18087)
- 制(15362)
- 理论(15102)
- 贸(15002)
- 贸易(14999)
- 易(14466)
- 务(13420)
- 财务(13377)
- 财务管理(13344)
- 环境(13300)
- 和(13088)
- 企业财务(12561)
- 发(12184)
- 银(11808)
- 银行(11780)
- 机构
- 学院(301309)
- 大学(298706)
- 济(120765)
- 经济(118058)
- 管理(117800)
- 理学(102284)
- 理学院(101131)
- 管理学(99281)
- 管理学院(98699)
- 研究(95243)
- 中国(72202)
- 京(63704)
- 科学(59747)
- 财(54552)
- 农(52986)
- 所(46451)
- 中心(46273)
- 业大(46059)
- 江(44484)
- 财经(43962)
- 研究所(42437)
- 范(41490)
- 师范(41101)
- 农业(40597)
- 经(39821)
- 北京(39767)
- 经济学(37189)
- 州(35739)
- 院(34093)
- 经济学院(33736)
- 基金
- 项目(205320)
- 科学(161960)
- 研究(150286)
- 基金(148961)
- 家(128599)
- 国家(127460)
- 科学基金(110488)
- 社会(95872)
- 社会科(90606)
- 社会科学(90582)
- 省(81718)
- 基金项目(80161)
- 自然(71443)
- 自然科(69722)
- 自然科学(69702)
- 教育(68980)
- 自然科学基金(68440)
- 划(67831)
- 编号(61918)
- 资助(60431)
- 成果(49024)
- 重点(45794)
- 发(45111)
- 部(44983)
- 创(42390)
- 课题(41887)
- 科研(39656)
- 创新(39527)
- 国家社会(39139)
- 教育部(38660)
- 期刊
- 济(133042)
- 经济(133042)
- 研究(80498)
- 中国(53334)
- 农(51919)
- 学报(45700)
- 科学(43448)
- 财(42986)
- 管理(38398)
- 大学(35375)
- 农业(34659)
- 学学(33424)
- 教育(28308)
- 技术(26412)
- 业经(25395)
- 融(23969)
- 金融(23969)
- 财经(20767)
- 经济研究(19562)
- 问题(18754)
- 经(17843)
- 业(16372)
- 版(15867)
- 资源(15447)
- 技术经济(14469)
- 统计(14233)
- 商业(13660)
- 图书(13636)
- 理论(13533)
- 策(12868)
共检索到426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全千红 沈苏彦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旅游生计策略逐渐成为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路径。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南京高淳大山村为案例进行剖析,梳理了乡村旅游背景下农户旅游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并对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修正,得到乡村旅游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农户旅游生计策略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表现为农户心理因素,客观因素由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次构成,农户生计资本、社区旅游生计资本分别位于微观、中观层次,脆弱性背景、结构和制度转变位于宏观层次。②影响农户旅游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户和社区生计资本、结构和制度转变、农户心理因素。最后,结合案例地现状,提出协调乡村旅游农户和社区关系、创新乡村旅游管理和培育机制、提升农户旅游经营和发展认知等可持续生计路径。
关键词:
扎根理论 乡村旅游 生计 可持续 农户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会琴 徐宁
生计可持续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旅游发展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引用扎根理论,对广东省丹霞山4村128户参与旅游的农户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农户选择旅游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发现农户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家庭的认知,是家庭选择可持续旅游生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外部环境的认知包括旅游环境、政府、景区及社区;内部家庭认知包括自身能力、意愿及约束。通过理论回嵌,提出基于认知分析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认知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中起漏斗作用,将外部和内部家庭的客观环境通过认知的过滤后,农户进行生计策略决策,从而产生生计结果。最后,提出优化农户认知方式,提高农户认知能力以及改善农户约束条件等建议,以有效保护与开发世界遗产,更好地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源 陶卓民 周年兴 侯曼青 荣慧芳
以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乡村旅游地游客的逃避行为因子、旅游逃避后效果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旅游逃避行为先后分为逃避动机和逃避效果两个维度。逃避动机主要由环境、社会关系、驱动力、自我、转换需求5个因子构成,逃避效果由自我、旅游条件、社会关系3个因子构成。②在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社会关系、融合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游客的逃避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③去往乡村旅游地的游客行为呈现出自我转变、关系逃避、游憩休整、环境逃避4种模式;在5个逃避因子中,环境因子的解释力和显著性最为突出,交互提升效果最强。④在动态的逃避行为中,显性逃避因子具有直接触发功能,但在旅游逃避效果中,隐性因子更为突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的交替作用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指示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伟峰 柴逸贝 王佳炜 李琛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1)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2)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3)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鸿雁 陶卓民 潘坤友
基于乡村性、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等理论,从游客的乡村景观感知、乡村文化感知、农业经济感知、社区参与感知、游客忠诚度、游客满意度6个潜在变量出发,构建了游客忠诚度结构方程模型。以南京市江宁区石塘人家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游客忠诚度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并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理论模型中各潜在变量、观察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及路径系数,定量测度游客对乡村性4个维度的感知对乡村旅游地游客忠诚度影响模式。研究表明:(1)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4个维度的乡村性的感知均不同程度地正向显著影响其对该地的忠诚度;(2)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的感知均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刘阳杰
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其组态影响研究对于转变当前研究的简单线性思维、深化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组态影响理论模型,以成都市典型乡村旅游地幸福村的农户为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以揭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效应机理。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受经济、社会、生态外因与内因的组态影响,单一因素难以构成影响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必要条件,内生动力、旅游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制度、社区治理和自然环境是组态路径中的6大核心影响因素。2)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路径包括4类正向驱动路径和3类负向抑制路径。同向组态路径彼此等价且条件间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异向组态路径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3)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多重并发路径的形成受旅游区位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管理启示,旨在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复杂组态思路和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殷红卫
从地域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选取南京江心洲乡村旅游地个案,借助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地域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旅游者对地方依恋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者地方依恋主要由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组成,文化背景差异对旅游者地方依恋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意象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愉悦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认同,情感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同时,意象性维度中多数旅游者呈现苏南文化组低于北方文化组的态势,而在情感性维度中苏南文化组表现较高的地方依赖,愉悦性维数中地方认同显著。通
关键词:
游客感知 乡村旅游 旅游经济 区域经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华 杨玉香
作为一个系统地解读贫困并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的集成性分析框架,可持续生计的概念与方法在近年得到广泛关注,也被应用于乡村旅游地区减贫与发展研究中。文章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的文献样本进行归纳和评述,尝试辨明其理论逻辑并对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概括。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力图对旅游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进行修正,主要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乡村旅游生计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与制度、生计策略及生计结果,也探讨了乡村旅游生计与扶贫、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的关系,发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路径的采用成为一种最新趋势。目前的理论成果在乡村旅游生计的个体能力研究、社会生态可持续性评估与验证、结构与制度的本土化研究等方面略有不足,亟待补充。
关键词:
旅游 乡村 可持续生计 文献综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雪琪 徐逸伦
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视角,构建了"人本感知"、"物本感知"结合的乡村建设感知评价体系,以南京市桠溪国际慢城为例,通过感知调查对桠溪慢城两主体人群(居民、游客)的感知特征与分异现象进行研究,探究感知分异原因并对此提出阶段性改进建议。研究发现,随着不同建设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逐步出现空间异化现象、文化异化现象和情感异化现象,主体人群之间、主体人群内部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知分异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价值观、程序、方法层面将感知评价体系引入乡村建设机制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
乡村规划 感知评估 可持续发展 国际慢城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蓉 施国庆
通过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Z村6名乡村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为进行深描,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经济精英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Z村乡村经济精英历经了生计危机下的自主创业、政府介入下的积极成长和创业成功后的护村守业等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经济精英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以下要点:第一,产业、民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正式性规范具有政策导向作用;第二,村内熟人信任机制与"面子观"约束机制等非正式性规范具有行动保障作用;第三,相关社会现象和村内价值理念等表意性符码具有价值感召作用;第四,精英自身及村庄所拥有的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具有行动基础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志军 何建民
旅游活动在传统乡村聚落的开展,推动形成一种新型独特聚落形态——乡村旅游聚落。本文选择婺源五个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乡村旅游聚落”的概念模型,探索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聚落是基于原有乡村聚落,在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开展旅游活动,使聚落主体和要素等发生变化,形成既能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等传统需要,又能满足游客、从业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多重需要的一种新型聚落类型。它在空间上表现为全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空间组织形态,其形成与发展经历内外因素蓄力、开发建设投入、功能产业转化、聚落空间再生产、反馈循环演化五个阶段。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树立“乡村旅游聚落”系统观,编制聚落系统发展规划、建立聚落共生发展机制、加强聚落功能空间优化、注重聚落文化保护传承、重视聚落开发管理提升。
关键词:
乡村旅游聚落 概念模型 形成机理 婺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超群 胡伏湘
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可持续生计的森林公园边缘型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构建了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加权平均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改模型对武陵源区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陵源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综合评价值为0.817 6,扶贫绩效成果显著;生计资本是武陵源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的核心评价指标;不同类型脱贫农户家庭的生计资本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脱贫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生计资本支持、推行"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防返贫模式、多途径保护好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等,有利于巩固森林公园边缘型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可实现已脱贫农户的可持续生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代美玲 马晓龙
作为土地增值收益再分配过程的土地收储,不断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识别居民对土地收储意愿态度特征及其作用机制,不但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的顺利进行,更对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北W村为例,采用扎根理论对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获取的536条数据资料进行层级编码分析,探析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征地意愿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居民在土地收储阶段的意愿会依据个体条件产生差异化价值需求,并根据需求的被满足程度形成积极响应、条件支持、矛盾屈从和顽强抵抗4种典型形态。通过扎根理论形成的"条件-需求-意愿"作用路径,可对意愿细分形成原因进行阐释,其本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理环境影响人行为选择的一种具体表现。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土地收储 意愿细分 扎根理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琼峰 宁志中
[目的]乡村旅游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旅游扶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户参与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旅游扶贫效果,保障乡村旅游的益贫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湖南省凤凰县14个自然村349份农户访谈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重过程,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结果]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核心诉求和主要期待,可构建“资源和市场—政策和环境—农户参与—精准扶贫”四个维度的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概念模型,据此识别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结论]贫困地区宜进一步重视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整体扶贫效益,夯实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环境、资源和市场等综合环境,有效提升农户参与能力和获得感。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丁慧敏 马奔 雷硕 温亚利
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设计生态旅游影响下的农户生计指标体系,比较分析其生计资本差异,并运用二元Probit模型探索社区生态旅游参与的影响因素,得出:(1)秦岭地区农户的生计特征呈现人力、物质资本较好,社会、金融资本较差的组合特征;(2)参与和未参与农户五项生计资本均呈差异显著;(3)生态旅游参与形式单一,各形式之间生计资本无显著差异;(4)社区生态旅游参与受家庭区位因素、是否有项目支持、家庭劳动力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房屋、交通工具、家中是否有村干部等因素的影响。结论说明:一方面,生态旅游开发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带来了新的生计策略选择,降低生计脆弱性风险;另一方面,生态旅游资源分配不均,地方村干部和少数精英掌握更多资源,需要进一步重视当地众多居民的参与,并规划好有助于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浦江仙华山村为例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
基于引力模型的旅游客源市场时空收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品牌内化研究——以一家五星级酒店为例
乡村旅游地生计路径演化过程与机理分析——以海口龙鳞村为例
基于农户生计的乡村能源消费模式研究——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
“驴友”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范式的质性分析
旅游者对旅游“非营利”理念的感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演艺受众感知维度研究——以《宋城千古情》为例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