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56)
2023(15393)
2022(13432)
2021(12533)
2020(10271)
2019(23736)
2018(23280)
2017(44544)
2016(23822)
2015(26623)
2014(26504)
2013(25764)
2012(23484)
2011(20935)
2010(20500)
2009(18561)
2008(17648)
2007(14817)
2006(12786)
2005(10716)
作者
(66608)
(55763)
(55225)
(52489)
(35378)
(26842)
(24994)
(21823)
(21194)
(19481)
(19156)
(18555)
(17564)
(17236)
(17208)
(16674)
(16587)
(16491)
(15882)
(15658)
(13567)
(13349)
(13286)
(12752)
(12436)
(12239)
(12070)
(12044)
(11075)
(10949)
学科
(96670)
经济(96568)
管理(66165)
(62924)
(52360)
企业(52360)
方法(46522)
数学(39676)
数学方法(39115)
(27776)
中国(23631)
(23473)
业经(23022)
(21452)
地方(21306)
农业(18994)
理论(17698)
(16564)
贸易(16554)
(16022)
(15209)
环境(15020)
(14652)
(14471)
财务(14402)
财务管理(14369)
技术(14238)
企业财务(13600)
(12982)
(12167)
机构
学院(332771)
大学(332403)
管理(134651)
(128123)
经济(125332)
理学(118049)
理学院(116746)
管理学(114524)
管理学院(113922)
研究(106990)
中国(76795)
(69516)
科学(68462)
(56990)
(51565)
(51412)
业大(50287)
中心(48603)
研究所(47665)
财经(46851)
(46218)
(45943)
师范(45519)
北京(43082)
(42713)
(39938)
农业(39920)
经济学(38288)
(38084)
师范大学(37097)
基金
项目(239118)
科学(188414)
研究(174362)
基金(173726)
(151370)
国家(150140)
科学基金(129907)
社会(109691)
社会科(103831)
社会科学(103805)
(93307)
基金项目(93218)
自然(85396)
自然科(83351)
自然科学(83328)
自然科学基金(81769)
教育(80098)
(78627)
编号(71378)
资助(70640)
成果(55664)
重点(53417)
(51992)
(51045)
(49668)
课题(48304)
创新(46235)
科研(45880)
国家社会(44960)
教育部(44761)
期刊
(135031)
经济(135031)
研究(91439)
中国(55391)
学报(52605)
科学(49424)
管理(46994)
(46991)
(41985)
大学(40405)
学学(38216)
教育(36159)
农业(33084)
技术(28951)
业经(23933)
(22125)
金融(22125)
财经(21746)
经济研究(21171)
(18570)
问题(17809)
图书(16781)
(16205)
科技(16103)
资源(16023)
(15918)
理论(15388)
技术经济(15045)
商业(14738)
现代(14355)
共检索到460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汝辉  吴涛  樊巧  
文章选取地处成都近郊三圣花乡旅游景区原住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基于扎根理论的步步深入分析,尝试对原住民生存感知因子进行探索性识别,构建生存感知模型。研究表明,经济水平差异仅仅是原住民生存感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住民生存感知是由经济水平差异、居住环境差异、社会支持差异以及人口特征差异四个范畴共同作用、交互影响形成的;经济水平、居住环境等方面客观存在的现实差异仅是影响原住民生存感知的直接外在因素,原住民选择谁作为参考群体,更看重四个影响因素中的哪一个,由此获得相对满足和相对剥夺的主观感受,才是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基南  余可发  
故事营销是提升旅游景区与消费者沟通效率的一种有效营销手段,一个成功的故事为旅游景区提供了快速的联想空间,比理性的叙述有效得多。以我国一些著名旅游景区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景区故事营销理论框架,将景区故事营销理论归纳为"4大层面,15个维度"的内容。研究结论表明,旅游景区要想有效使用故事营销手段,就必须在景区价值定位、故事内容、故事形式、故事载体上进行科学设计,研究结论给旅游景区传播或品评塑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熊伟  胡洋  
旅游资源从根本上看具有公益性特点,与"非营利"理念高度契合,两者相互结合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理论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分析了旅游者对旅游"非营利"理念的感知,主要结论有:(1)旅游者普遍认为旅游"非营利"理念目前在我国几乎不存在,但却是大势所趋;(2)旅游者对旅游"非营利"理念的期望发展方向在宏观上表现为政府法规监管等9大方面;(3)旅游者对旅游"非营利"理念的期望发展方向在微观上表现为21个小范畴,且在健全监督机制、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期望较为集中。(4)旅游者对于如何从自身做起践行"非营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书虹   孔营营  
文章综合使用双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方法对淄博和哈尔滨进行探索式理论建构,发现:第一,淄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构建旅游品牌相对困难,此次走红完全是游客在社交媒体自发传播的产物,属于自发型走红,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二,哈尔滨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当地相关部门凭借资源优势,主动策划并提前准备预热,属于“设计型+自发型”走红。第三,网红旅游目的地作为信息传播、文化表达和消费趋势的交汇点,其走红初期必然遵循“自组织”或“建构型”的流量撬动模式。然而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出圈以及游客群体的不断增长,初期以旅游者或目的地参与主体的单方流量撬动型不足以维系网红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相反,旅游者和目的地参与主体双方共同在媒介空间中进行“多向度、发散式”的互动传播才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走红的关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高军  马耀峰  吴必虎  
外国游客对于"您对中国旅游最想说的话"这一问题的负面回答是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的集中显现。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在12个入境旅游热点城市所采集的623句外国游客对该问题的负面回答语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在宏观层面上集中为7大范畴(语言交流、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信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商品),微观层面上集中于22个小范畴。同时,文章以上述不足之处各范畴类别作为我国入境旅游负面影响因子,得出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及其排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瑗  
土地、经济、人口、社会和景观犹如几个巨大的齿轮相互契合着,形成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和重要的权衡要素,是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要素。在城市边缘区这个同时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空间地带里,乡村旅游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其中,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土地、经济和人口社会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乡村发展的巨大机器。本文以成都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发展历程中的土地、经济、人口和景观变革来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变革的结果表明,在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带发生的乡村旅游并非是乡村抵御城市的有力防线,而是通过一种非工业化的路径创建了乡村向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丹  
旅游演艺是一种在演出场所和受众上都较具指向性和较具特色的艺术表演活动。文章以杭州《宋城千古情》为例,以其网络点评为数据来源,以扎根理论为研究路径,尝试对旅游演艺受众体验的感知维度进行探索。经过多次编码,从原始语句中逐步抽象出29个初始概念、13个范畴和9个主范畴,并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旅游演艺受众感知维度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演艺鉴赏、演艺创作、演艺作品和相关体验者四大模块,并基于理论模型的阐释和相关概念的分析提出相应结论和建议,以期为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永龙  周翠芬  陈忠暖  翁锦娜  刘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步提高,生态型景区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研究生态型景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鉴于此,文章以广州4大生态型景区为研究客体,以旅游者为研究主体,以40 000余条游客评论语句为基础,结合扎根理论与Nvivo的研究方法,遵循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析生态型景区的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并建构概念模型.本研究发现了影响生态型景区游客满意度的33项主要因素,提取涵盖了33个初始范畴的5个主范畴,建构了由"出游期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礼彬  宋莉  
在旅游业成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与人类幸福之间的关系愈加受到重视,在旅游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旅游者幸福感研究的集成梳理具有迫切性。文章以52篇中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全局性视角对当前旅游者幸福感的研究内容进行框架梳理与重构。研究发现:(1)当前研究围绕"旅游者幸福感的研究内容"这一核心类属,存在幸福渴望、幸福触发、幸福抑制、幸福呈现、幸福干预、幸福延展和幸福认知7大主类属,其下细分为47个次类属。(2)研究脉络存在时间脉络、层次脉络、范围脉络和故事脉络4种。(3)当前关于旅游者幸福感的研究存在积极与消极、整体与局部、主观与客观等悖论。(4)旅游者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内容显示,旅游者幸福感异质化特点突出,互动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并依据时间效果产生瞬时幸福、长期幸福和后发幸福3种状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会琴  徐宁  
生计可持续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旅游发展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引用扎根理论,对广东省丹霞山4村128户参与旅游的农户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农户选择旅游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发现农户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家庭的认知,是家庭选择可持续旅游生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外部环境的认知包括旅游环境、政府、景区及社区;内部家庭认知包括自身能力、意愿及约束。通过理论回嵌,提出基于认知分析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认知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中起漏斗作用,将外部和内部家庭的客观环境通过认知的过滤后,农户进行生计策略决策,从而产生生计结果。最后,提出优化农户认知方式,提高农户认知能力以及改善农户约束条件等建议,以有效保护与开发世界遗产,更好地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劲松  
本文使用一种新颖的理论范式——扎根理论,研究了制约中国民众购买旅游保险的影响因素问题,研究基于一次社会调查,通过创建开放性译码与主轴译码,最后得出选择性译码,进而构建了制约中国旅游保险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框架,揭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艳  郭清霞  
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亲和力从根本上看既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也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对来过武汉旅游的游客进行访谈搜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亲和力主要由地方认同、生活态度、言语交际、公共秩序以及奉献精神5个方面构成;(2)地方认同和奉献精神可以对游客感知到的旅游亲和力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媛  梅强  侯兵  
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对缓解当前旅游服务供需矛盾、促进旅游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加强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学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人们因何产生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影响这种行为深层次的因素和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回答上述疑问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厘清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概念、识别影响人们参与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关键因素,明晰各因素间内部运行机理。文章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提炼影响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影响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人格特质和外部情境。其作用机制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人格特质通过旅游志愿服务意愿间接影响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外部情境因素作为调节变量促使意愿向行为转化。其中,旅游发展作为态度的构成内涵,体现了旅游情境下志愿行为的利他性与其他志愿行为的差异。这些研究结论,不仅深化了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研究、而且为有效引导旅游志愿者行为模式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思路。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赵书虹  张鸿  孔营营  杨兰  杨越琴  杨雨婷  
我国银发旅游群体持续扩大,旅游活动频率不断提高,证实旅游蕴藏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旅游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机理并提出激发其正面作用的建议,在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尤其重要。文章以银发群体为对象,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使用访谈法获取一手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旅游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通过身心健康、社会资本、幸福感和自我实现4个维度影响积极老龄化,并遵循旅游→社会资本→身心健康→自我实现→幸福感→积极老龄化的发展规律。文章不仅丰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也向政府及旅游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思涵  胡传东  罗兹柏  张瑛  
好玩与否,是中文语境下游客对旅游体验最普遍与最生活性的评价,但一直以来却鲜有对旅游好玩的理论解构研究。该文借助建构扎根理论,以关于好玩的网络游记为基础文本数据,发掘旅游过程中影响好玩体验的过程性因素,并据此构建游客好玩评价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旅游好玩评价是建立在大众旅游基础上,以"快意"为主导的综合性与终极性旅程体验结果表达,是游客经历了难忘的快意旅程,并由此产生依恋性情感后,最终对一次愉悦性旅程给出的综合评价。适中的预期和积极的心境是形成旅游好玩的基础因素,快意的难忘记忆和依恋性的回忆是形成游客好玩评价的核心凝聚,要素满足、氛围沉浸和故事邂逅是形成快意性难忘体验的主要支撑。该文基于游客的心理过程解析了旅游"好玩"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是"体验观"在旅游研究中的一次实证性理论模型构建尝试,同时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最直接的支撑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